孩子發燒的十大誤區,你犯過幾個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發燒是孩子最常見的症狀,是父母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流言和傳說的集中地,孩子的發燒分高燒和低燒,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發燒,今天就說一說孩子發燒時家長走過的一些誤區,看看你們都犯過幾個?

1誤區:認為發燒是一種病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發燒是單純的疾病,其實發燒的本身並不是疾病,發燒是疾病的一個症狀。

比如感冒咳嗽,身體的某一器官感染性疾病都會引起疾病。

能引起孩子發燒的疾病很多。

輕微的疾病或急性病毒,都可能會發燒。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發燒了就給吃退燒藥,雖然當時把體溫降下來了,但孩子的病並沒有好。

家長需要找到讓孩子發燒的病因才能真正治好發燒。

2誤區:可根據體溫來判定病情

家長有時候很草率的根據孩子發燒的體溫判斷孩子的病情,有時候低燒可能只是感冒,咳嗽,高燒可能是出急疹,肺炎。

但家長不能單純的依靠孩子的體溫來斷定孩子的病情,家長在孩子發燒時,也要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2者結合判斷病情是否嚴重。

3誤區:發燒要趕快退燒

婆婆觀點:最怕孩子發燒了,有時候一燒起來,小臉紅紅的,身子燙得像個火爐,還會說胡話,看著真叫人揪心。

一旦發燒,我覺得退燒就是第一位的,吃退燒藥,拿冰塊敷,什麼都好,把燒退下去,孩子就舒服多了,反正不能把孩子給燒壞了。

媳婦觀點:我聽說發燒是人體免疫機能的一種反應,有利於殺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

孩子稍微一燒就急著退燒,會不會打亂他的免疫機制?所以我主張體溫不很高時,先看看再說,體溫實在是燙手了,我也會用一些藥物退燒。

專家意見:

有些家長一看孩子發燒就著急,體溫剛過37.5℃就給孩子吃退燒藥,其實並沒有必要。

對於是否需要服用退燒藥,要視孩子的年齡和體溫而定。

2個月以下小嬰兒發熱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表現,原則上不推薦應用解熱藥物以免掩蓋病情,應及時送往醫院就診。

4發燒會燒壞腦子

人體的體溫受下丘腦的體溫中樞控制,發燒很少會超過41°C,所以發燒不會燒壞腦子,但發燒燒壞腦子的最主要原因是孩子本身由於腦膜炎而發燒,是腦膜炎讓孩子腦部出了問題,而不是發燒。

很多家長在孩子發燒時用厚被子去捂熱讓孩子出汗,以為那樣可以退燒,其實那樣只會讓孩子的體溫越來越高,引發熱驚厥。

5誤區:只要一發燒就給孩子用藥

兒童疾病以呼吸道、腸道病毒感染多見,大多會有發燒,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生病過程中會有發燒症狀,等病好了體溫也會正常。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發燒,發燒也分高燒和低燒,在孩子低燒時,家長儘量採取物理降溫就可以了,在燒得很難受時,使用退燒藥能改善孩子的舒適度,有嚴重細菌感染時,醫生會給孩子使用抗生素來抑制孩子的病情。

6誤區:吃了退燒藥體溫應該馬上正常

孩子發燒後,如果家長給孩子吃退燒藥,藥效起作用一般要等到半個小時以後,起效後體溫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燒藥的藥效過了,孩子的病症沒有好,體溫還是可能再度上升。

吃退燒藥的目的不是讓體溫正常,而是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

所以家長還是要第一時間找出孩子的病症,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7誤區:退燒藥可以預防熱性驚厥

熱性驚厥是孩子體溫上升過快引起的。

因此及早發現孩子發熱,並採用物理降溫措施,是預防驚厥發生有效措施。

服退燒藥不能預防,因為其發揮作用需要半個小時以後。

其實研究表明孩子發燒是否驚厥和用不用退燒藥沒有關係,而和孩子本身的體質有關係,熱性驚厥主要發生在體溫的變化階段。

所以退燒藥是不能預防熱性驚厥的。

8誤區:孩子發燒後睡著也要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把體溫降下去,讓孩子免去發燒帶來的不適,讓孩子舒服些,但有時候孩子因為生病精神不佳會睡著,家長就沒有必要在孩子睡著後把孩子叫醒吃藥。

但如果孩子發燒一直不退燒家長就要採取退燒措施。

9誤區:發燒了打吊瓶退燒快

感冒發熱要打點滴才能退熱,這不但是一部分父母的「經驗」,甚至也受到一些醫生的推薦。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打點滴的醫學術語就是靜脈輸液,其目的無非兩種:①補充水分、熱量和電解質;②輸入治療藥物。

如果病人沒有失水情況(如沒有嘔吐、腹瀉或有長時間飲水及進食),又沒有使用靜脈注入藥物的需要,靜脈輸液就不是最佳選擇。

感冒是感染性疾病,發熱是身體用來克服感染的一種手段,它是症狀而不是病。

除非熱度太高,一般不宜急於退熱干預。

一旦身體對入侵病原產生了足夠的抗體,克服了感染,體溫自然就會降下來。

退熱方法可以用物理方法,如溫水浸浴、濕毛巾包裹、冷鹽水灌腸等。

其次是藥物退熱。

對嬰幼兒,體溫在38.5攝氏度以下,應讓其自然退熱。

38.5攝氏度以上,根據情況,適當使用退熱藥,例如美林、泰諾林之類口服。

服藥後半小時測體溫,退到38.5攝氏度左右就可以了。

使用太多退熱藥,體溫退得太快,病還沒有好,等藥物作用過了,體溫還會升回來。

對6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退熱藥更應謹慎,以防過量。

10誤區:清熱解毒的中藥可以退燒

其實到現在為止,沒有一種中藥被證實能夠退燒,包括藿香正氣水覆肚臍,因為發燒本來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狀,吃一些藥是消炎症狀或者舒緩作用,不能因為孩子退燒了,家長就認為就認為是這些藥物起了作用。

之前的一篇文章有救了,關於小兒發燒,元寶媽媽這兒有靠譜妙招!,關於發燒時給孩子降溫:有時候發燒對孩子病情是有利的但肯定會引起不適,家長在孩子生病時要關注孩子精神反應,防止一些嚴重的疾病,避開日常的一些誤區,讓孩子少遭罪。

發燒是孩子最常見的症狀,是父母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流言和傳說的集中地,孩子的發燒分高燒和低燒,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發燒,今天就說一說孩子發燒時家長走過的一些誤區,看看你們都犯過幾個?

1誤區:認為發燒是一種病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發燒是單純的疾病,其實發燒的本身並不是疾病,發燒是疾病的一個症狀。

比如感冒咳嗽,身體的某一器官感染性疾病都會引起疾病。

能引起孩子發燒的疾病很多。

輕微的疾病或急性病毒,都可能會發燒。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發燒了就給吃退燒藥,雖然當時把體溫降下來了,但孩子的病並沒有好。

家長需要找到讓孩子發燒的病因才能真正治好發燒。

2誤區:可根據體溫來判定病情

家長有時候很草率的根據孩子發燒的體溫判斷孩子的病情,有時候低燒可能只是感冒,咳嗽,高燒可能是出急疹,肺炎。

但家長不能單純的依靠孩子的體溫來斷定孩子的病情,家長在孩子發燒時,也要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2者結合判斷病情是否嚴重。

3誤區:發燒要趕快退燒

婆婆觀點:最怕孩子發燒了,有時候一燒起來,小臉紅紅的,身子燙得像個火爐,還會說胡話,看著真叫人揪心。

一旦發燒,我覺得退燒就是第一位的,吃退燒藥,拿冰塊敷,什麼都好,把燒退下去,孩子就舒服多了,反正不能把孩子給燒壞了。

媳婦觀點:我聽說發燒是人體免疫機能的一種反應,有利於殺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

孩子稍微一燒就急著退燒,會不會打亂他的免疫機制?所以我主張體溫不很高時,先看看再說,體溫實在是燙手了,我也會用一些藥物退燒。

專家意見:

有些家長一看孩子發燒就著急,體溫剛過37.5℃就給孩子吃退燒藥,其實並沒有必要。

對於是否需要服用退燒藥,要視孩子的年齡和體溫而定。

2個月以下小嬰兒發熱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表現,原則上不推薦應用解熱藥物以免掩蓋病情,應及時送往醫院就診。

4發燒會燒壞腦子

人體的體溫受下丘腦的體溫中樞控制,發燒很少會超過41°C,所以發燒不會燒壞腦子,但發燒燒壞腦子的最主要原因是孩子本身由於腦膜炎而發燒,是腦膜炎讓孩子腦部出了問題,而不是發燒。

很多家長在孩子發燒時用厚被子去捂熱讓孩子出汗,以為那樣可以退燒,其實那樣只會讓孩子的體溫越來越高,引發熱驚厥。

5誤區:只要一發燒就給孩子用藥

兒童疾病以呼吸道、腸道病毒感染多見,大多會有發燒,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生病過程中會有發燒症狀,等病好了體溫也會正常。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發燒,發燒也分高燒和低燒,在孩子低燒時,家長儘量採取物理降溫就可以了,在燒得很難受時,使用退燒藥能改善孩子的舒適度,有嚴重細菌感染時,醫生會給孩子使用抗生素來抑制孩子的病情。

6誤區:吃了退燒藥體溫應該馬上正常

孩子發燒後,如果家長給孩子吃退燒藥,藥效起作用一般要等到半個小時以後,起效後體溫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燒藥的藥效過了,孩子的病症沒有好,體溫還是可能再度上升。

吃退燒藥的目的不是讓體溫正常,而是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

所以家長還是要第一時間找出孩子的病症,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7誤區:退燒藥可以預防熱性驚厥

熱性驚厥是孩子體溫上升過快引起的。

因此及早發現孩子發熱,並採用物理降溫措施,是預防驚厥發生有效措施。

服退燒藥不能預防,因為其發揮作用需要半個小時以後。

其實研究表明孩子發燒是否驚厥和用不用退燒藥沒有關係,而和孩子本身的體質有關係,熱性驚厥主要發生在體溫的變化階段。

所以退燒藥是不能預防熱性驚厥的。

8誤區:孩子發燒後睡著也要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把體溫降下去,讓孩子免去發燒帶來的不適,讓孩子舒服些,但有時候孩子因為生病精神不佳會睡著,家長就沒有必要在孩子睡著後把孩子叫醒吃藥。

但如果孩子發燒一直不退燒家長就要採取退燒措施。

9誤區:發燒了打吊瓶退燒快

感冒發熱要打點滴才能退熱,這不但是一部分父母的「經驗」,甚至也受到一些醫生的推薦。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打點滴的醫學術語就是靜脈輸液,其目的無非兩種:①補充水分、熱量和電解質;②輸入治療藥物。

如果病人沒有失水情況(如沒有嘔吐、腹瀉或有長時間飲水及進食),又沒有使用靜脈注入藥物的需要,靜脈輸液就不是最佳選擇。

感冒是感染性疾病,發熱是身體用來克服感染的一種手段,它是症狀而不是病。

除非熱度太高,一般不宜急於退熱干預。

一旦身體對入侵病原產生了足夠的抗體,克服了感染,體溫自然就會降下來。

退熱方法可以用物理方法,如溫水浸浴、濕毛巾包裹、冷鹽水灌腸等。

其次是藥物退熱。

對嬰幼兒,體溫在38.5攝氏度以下,應讓其自然退熱。

38.5攝氏度以上,根據情況,適當使用退熱藥,例如美林、泰諾林之類口服。

服藥後半小時測體溫,退到38.5攝氏度左右就可以了。

使用太多退熱藥,體溫退得太快,病還沒有好,等藥物作用過了,體溫還會升回來。

對6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退熱藥更應謹慎,以防過量。

10誤區:清熱解毒的中藥可以退燒

其實到現在為止,沒有一種中藥被證實能夠退燒,包括藿香正氣水覆肚臍,因為發燒本來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狀,吃一些藥是消炎症狀或者舒緩作用,不能因為孩子退燒了,家長就認為就認為是這些藥物起了作用。

之前的一篇文章有救了,關於小兒發燒,元寶媽媽這兒有靠譜妙招!,關於發燒時給孩子降溫:有時候發燒對孩子病情是有利的但肯定會引起不適,家長在孩子生病時要關注孩子精神反應,防止一些嚴重的疾病,避開日常的一些誤區,讓孩子少遭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發燒,爸媽不要慌

寶寶發燒,很多父母都會怕怕,鬧心慌!我們從發燒原因、如何處理、什麼時候需要去醫院、小兒發燒推拿以及物理降溫、發燒偏方等為寶媽寶爸支招!什麼是發燒?發燒不是一種病,而是疾病的一種表現。孩子發熱涉及...

關於孩子發燒,太多媽媽走入了這8個誤區!

文/俏媽「寶寶6個月了,一大早起來突然就發燒了,剛量了體溫都快39℃了,人也很沒精神的樣子。我不想給她吃藥,怕有副作用,請問有什麼特效的物理降溫方法嗎?」這是一位年輕寶媽給我的微信留言。我想說的...

如何辨別寶寶發熱和發燒

發熱≠發燒、發燒不一定有害、驚厥也沒那麼可怕誤區1:孩子感覺發熱就是發燒了寶寶喊熱,媽媽一摸確實體溫很高。但這就是發燒了嗎?其實孩子感覺身體發熱的原因很多:用力的玩、哭,以及剛從溫暖的被窩中出來...

寶寶發燒了 原來我犯了這些護理錯誤

「寶寶早上來看過醫生吃過藥了,下午又發燒到39℃,怎麼就不退燒呢?」這是家長們常問的問題。寶寶發燒以後,家長往往都很著急,恨不得馬上能給寶寶退燒。其實,發燒只是一種症狀,通過物理降溫或者吃退燒藥...

所有發燒都對身體有害?不一定

寶寶發燒了!每當這個時候不少父母都會焦急萬分,要不馬上餵寶寶吃退燒藥,要不就用「土方」給寶寶降溫,要不就趕緊送院。其實發燒對於寶寶來說並不都是對身體有害的,大多家長容易對寶寶發燒產生誤解。現在小...

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發燒

秋季天氣變化多端,晝夜溫差大,幼兒的身體嬌弱,很容易患上疾病,尤其是感冒發燒等。發燒,是孩子父母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流言和傳說的集中地,所以,有必要總結下處理小兒發燒常見的七大誤區,並通過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