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下腰交流,蹲下來溝通,讓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親子溝通中最講究的是平等和真誠,和孩子彎下腰交流,蹲下來溝通,會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人格平等的尊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過,父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斷拉近了與孩子的物理距離,更拉近了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它體現了父母對孩子民主、平等的態度和對孩子的尊重,同時,孩子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誨,接受父母的忠告。
彎下腰、蹲下來和孩子交流,對父母來說並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更意味著父母從內心將孩子看作是和自己一樣平等的人,肯定了孩子自身的存在價值。
峰峰是一個調皮的小男孩,他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都表現得非常頑皮:打小報告,捉弄他人,與父母、師長頂嘴……面對峰峰的這些問題,峰峰的父母喋喋不休的提醒,大喊大叫的命令,有時實在難以壓抑心中的怒火就把孩子痛打一頓。
一次,峰峰的媽媽接了峰峰班主任老師的電話,說峰峰在學校與其他學生打架,因此被留在學校寫檢查,要求家長來學校領孩子。
媽媽接完電話當即火冒三丈,決定要好好教訓兒子。
在去學校的路上,媽媽突然產生了個念頭,她想:假如打罵兒子一頓,他會長記性嗎?之前打他罵她,根本就沒有效果,過一段時間還是老樣子。
於是, 媽媽見到峰峰後,並沒有發脾氣,而是平靜的將他帶回家。
回到家後,媽媽也沒有發脾氣,反而和顏悅色地讓峰峰坐在椅子上,你蹲下來給他的傷口處擦藥。
媽媽一邊給他擦藥,一邊說:「爸爸媽媽都很愛你,我們很擔心你,比起你惹禍,我們更害怕你出事。
峰峰,你知道嗎?每天一到放學時間,媽媽都盼著你能早點回家……」
峰峰聽著聽著,聲音變得哽咽了,哭著撲進媽媽的懷裡:「媽媽,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惹事了,不會讓你和爸爸為我擔心了。
」
聽見兒子的哭訴,媽媽欣慰的笑了。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喜歡用成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孩子稍微有點失誤,就對他進行指責和批評,但通常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依然很頑皮。
其實,教養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孩子進行溝通。
針對不同的孩子,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溝通。
面對像峰峰一樣頑皮的孩子,父母可以與他進行平等式溝通,使孩子明白:父母非常愛他,並且是尊重他的。
這樣,孩子就會主動向父母解釋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無數事實表明,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只有父母轉變姿態,像對待朋友那樣關愛孩子,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父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孩子與父母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平等交流。
父母與孩子進行交流時,如果能蹲下身子,與孩子保持在同樣的高度,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父母而言,一個下蹲動作是簡單易行的,但對於孩子來說,
意義卻非同一般,因為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平等對待。
蹲下來,這一步很關鍵。
因為不管孩子的想法對錯、有無道理,父母只有從身體和心靈上都放下姿態,蹲下來,學會換位思考,親子之間才能實現更好的溝通,父母才能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1.與孩子說話時,儘量蹲下身體與孩子保持同一高度
很多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放在長者的高度上教育孩子,這會讓孩子很反感。
現在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強,父母越是強硬命令,他們就越是和父母唱反調。
如果父母能蹲下身體,把孩子放到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然後與他們共同探討需要解決的問題,孩子大多是樂於接受的。
站在孩子的高度,用與他們平等的眼光看問題,這樣就很容易了解孩子,很容易和孩子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從而結束親子溝通中的對抗狀態。
2.與孩子說話時,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與成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又為什麼這麼做,必然有它的理由,父母不能拿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的行為。
對待同一問題,父母和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父母想要孩子怎樣做的時候,首先應當先傾聽孩子的意見,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 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和孩子一起做出最有利的決定。
必須做好這幾點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家長與孩子溝通的鑰匙,不僅掌握在孩子的手中,父母的手中也有一把,父母要想和孩子溝通,必須學會一件事,經常從孩子的觀點出發思考問題,多從孩子的角度觀察決定事情,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你「居高臨下」的樣子很可怕,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曾經讀過一個小故事,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在一個聖誕節的晚上,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五歲的女兒去參加聖誕晚會。熱鬧的場面,豐盛的美食,還有聖誕老人的禮物……媽媽興高采烈地和朋友們打著招呼,不斷地領著女兒...
給家長的一封信——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你會看到不同的世界
有一些不偏不倚地戳中你,令你深思。那麼,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聊天的?你說的話,孩子真的理解嗎?孩子的心思,你真的懂嗎?不是他「不聽話」、「鑽空子」、「找彆扭」、「無理取鬧」,而是你不了解他,沒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