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跟家長說話?先看看家長是怎麼把聊天聊進死胡同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父母在感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家裡愛說話的呱噪小孩,變得沉默,不願分享學校的趣事,對話開始敷衍,跟父母的交流也僅限於一日三餐。


是長大的孩子變了嗎?不是。

孩子的世界,生來是向父母敞開的。

是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任性地一點點把敞開的門關上,當他們試圖再打開的時候,裡邊的世界已經陌生而遙遠了。

這一切都是由不會聊天開始的。

三歲的寧寧拿著媽媽剛幫忙組裝好的磁力片,興沖沖地跑向爸爸。

——「快看我的翻斗車」。

——「誰給你拼的啊」。

——「媽媽給拼的」。

——「媽媽給你拼的算什麼啊,你自己能拼出來才算本事呢」。

寧寧沉默了,跑到一旁玩去了。

其實,寧寧只是想跟爸爸分享自己的快樂,他的出發點很單純。

但在爸爸眼裡,這個快樂太簡單,太微不足道了,他給寧寧傳遞了一個信息,這樣簡單的快樂,爸爸是不在乎的,寧寧需要做很了不起的事情,才值得爸爸的關注。

在另外一個例子裡,三歲的沃沃興沖沖地拿給媽媽看一個樂高小汽車。

——「天啊,這太有意思了,我從來都沒見過,這是什麼啊」。

--「這個是樂高翻斗車」。

——「這是誰做的啊」?

——「是爸爸做的」。

——「你爸爸這麼厲害,你一定感到很驕傲吧」。

——「是啊」。

——「我猜你一定很喜歡你爸爸」。

——「現在很喜歡,昨天不喜歡」。

——「你說你現在很喜歡,昨天不喜歡,昨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啊」?

這個對話可以進行很久,因為沃沃開心的時候,媽媽也由衷地體會他的開心,沃沃話匣子打開了,自然什麼都願意跟媽媽說。

正是這樣一次又一次親密舒適的溝通建立起來的無條件接納,構建了孩子對父母最穩固的信任和依賴。


即使等到孩子長大了,進入了青春期,向外需要適應更複雜的社會規則,向內需要整合自我,完成對自己的角色期待,他們依然願意跟父母溝通,但這種溝通對於有些家長來說常常舉步維艱。

一天,本應在學校的小新氣呼呼地回到家裡,原來,老師讓剛上初一的小新坐半個小時的公車回家取作業本。

以下三種家長的反應比較常見。

--「你有什麼可生氣的,這事不怨老師,怨你自己,這麼大的人了,作業本還能忘帶」。

--「老師可真是的,不就是忘記帶個作業本嗎,至於讓孩子大老遠跑回家取嗎」。

--「老師也是為了你好,讓你養成為自己負責的習慣」。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自己是那個回家取作業本的孩子,聽了父母的話,會不會內心釋然?肯定不會!因為這三類父母,都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感受,他們都在關注事情!

在很多父母眼中,事情比孩子的感受和心情更重要,可是,當一個人沉浸在負面情緒當中的時候,大腦又有多少空間去分析那些說教呢?

從小就願意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父母,可能會這樣說。

——「我以前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有一次忘記帶生物課指定的東西,老師讓回家去取,我很害怕,覺得自己既委屈又生氣, 我猜你也是,你願意跟我說說嗎」?

或者這麼說。

——你覺得老師不近人情,不應該不相信你。

我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

當我有那種想法的時候,我會覺得很生氣。

那你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第一類父母,先關注的是孩子的情緒,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同理了孩子的感受;第二類父母,先接納了孩子的想法,也分享了自己因類似的想法而產生的感受,這樣坦誠地面對孩子,也很容易讓孩子敞開心扉。

我們可以看出,那些最關注孩子情緒、感受、需求的父母,最能夠贏得孩子長久的信任。

孩子最需要父母了解的,不是發生了多麼可怕或者令人氣憤的事情,而是,當那些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們內心經歷的憤怒、彷徨、無助、難過、委屈。

正是那些負面情緒在折磨他們的身體,吞噬他們的理智,需要得到父母最優先的關注和重視。

所以當孩子傻樂的時候,就陪他們一起傻樂,當孩子大哭、氣憤的時候,就先送上你的擁抱和支持吧。

請相信,他們什麼都願意跟你說的。


本文作者:沃沃媽媽,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圖書館員。

喜歡觀察自己的孩子,記錄平凡的生活。

也請關注誠意滿滿的微信公眾號「陪wo長大」,獲取更多英語啟蒙、繪本閱讀乾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二寶以後,這五句話最不應該跟大寶說

生了二胎以後,經常會被朋友問到的就是:「你家大寶欺負二寶嗎?」或者「兩個孩子相處得怎麼樣?」「大寶喜歡二寶嗎?」對於這樣的問題,有時候還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好像家裡的實際情況更為複雜一點,不是一...

陪孩子寫作業氣到心梗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老娘我做了什麼孽,要陪孩子做作業這兩天,很多爸媽的朋友圈肯定被一張圖刷屏了吧。一位家長陪娃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還做了兩個支架。最後他終於頓悟:想來想去還是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三流的父母,孩子註定是次品!

小編父母所在的小區鄰居有一個兒子,20 歲時上大學就曾問父母要錢給女朋友打胎。工作後,很少跟父母聯繫,現在30幾歲的人了,打電話除了要錢幾乎沒有其他事情。作為鄰居,小編並不感到意外。記得小時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