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燒如何科學護理 這些真相你可能不知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夏之交也是一個感冒高發季,孩子發燒使許多家長們談「熱」色變。

退熱貼也越來越成為有娃家庭的標配,用酒精或冰袋給孩子物理降溫也是常態。

不過退熱貼對退燒到底有沒有用?孩子能用酒精進行降溫嗎?兒童發燒會不會燒壞腦子?小兒發燒及發燒時該如何科學處理?孩子什麼樣需要馬上看醫生?本期我們《健康周刊》特別採訪了相關專家,為焦急慌亂的家長們 「指點迷津」。

其實,家長們只要正確了解兒童發燒的相關知識和真相,就可以從容應對,做好科學護理。

春夏之交也是一個感冒高發季,孩子發燒使許多家長們談「熱」色變。

近日,上海長寧婦聯、蛋殼育兒聯合舉辦了「春天常見病預防及護理」科普講座,上海女醫師協會派出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急診科主任貢海蓉醫生,就小兒發燒及發燒時如何科學處理給家長們 「指點迷津」,其實,家長們只要正確了解兒童發燒的相關知識,就可以很好應對各種情況。

兒童量體溫肛表才是最準確

發燒要量體溫是常識,體溫計有貼在額頭上的,有量耳朵的,還有量口表和肛表,而近年來國外又出現了可咀嚼的。

這麼多量體溫工具,哪個才最準確?

貢海蓉說,兒童量肛溫是最準確的,成人量口溫是最準確的,這是中心體溫。

其他所謂的腋溫、耳蝸的溫度、耳朵的溫度等,都是僅供參考。

「體溫的測量與環境也有重大關係,尤其是夏天和冬天。

因為體溫和環境溫度是有差異的,如果是冬天,室內溫度只有15℃~16℃,那身體的溫差就會比較大,因為外界環境溫度低,腋溫就會比較低,體溫就會有0.5℃或者0.8℃的誤差,這時的溫度不能用腋溫或其他體溫來準確判斷。

「看孩子是否發燒,最好的方法是看肛溫」。

貢海蓉說,半小時都始終維持在38℃以上,這時候就是發燒了。

「孩子比如說早晨起來就37.8℃,有可能是真的發燒了。

別用酒精給兒童物理降溫

「孩子發燒怎麼辦?」貢海蓉說,最簡單方法就是:讓孩子多喝水,多出汗。

如果孩子這時候想喝冷水,那也可以讓孩子喝冷水;如果孩子能接受溫水洗浴,也可以通過溫水洗浴來降溫,但這時要注意給孩子洗澡的水溫應低於身體溫度1~2度即可,如果水溫偏低,孩子會出現發冷發抖的症狀,肌肉一收縮,容易產生更高的體溫。

其實退燒藥也是運用讓孩子出汗、蒸發掉熱量的原理來降溫。

「能物理降溫就儘量物理降溫而不要吃藥,但是兒童一概不能用酒精擦拭身體皮膚來降溫」。

貢海蓉強調,因為酒精會通過皮膚被吸收,兒童皮膚比成人要薄,只有成人2/3的厚度,特別容易引起酒精中毒。

「如果在家中測量孩子體溫發現已高燒到41℃時,就應立刻到醫院就診,因為41℃的體溫就會增大燒壞腦子的風險;而孩子體溫在41℃以下時,一般都不會有燒壞腦子的風險」。

三個月以下嬰兒不要用退燒藥

兒童發燒大多數都是病毒感染,用什麼藥最安全?貢海蓉介紹說,像瑞之清還有一些消炎鎮痛類的藥對兒童都是不合適的,兒童只能用「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和「美林(布洛芬)」這兩種藥!美林是6個月以上孩子適用的;泰諾林一般是3個月到6個月孩子適用的;3個月以下的孩子是不主張用藥的。

因為3個月以下的新生兒,皮膚非常薄,只需要少穿一些或松一下襁褓,嬰兒就可以解熱了。

因為孩子身體是有病毒或炎症感染之後才會發燒,實際上,退燒藥對孩子本身疾病沒有任何幫助,目的在於讓孩子感覺舒服一些,同時也讓家長們放心。

那麼孩子會不會由發燒轉成「肺炎」呢?貢海蓉說:「一般感染引起的發燒都不會超過42℃,由感染導致的肺炎也並不是發燒。

兒童發燒時需觀察其精神狀態

「兒童發燒時應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孩子發燒時是蔫蔫的,燒退之後很快就會活蹦亂跳了。

貢海蓉說,很多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發燒,會特別緊張,其實發燒反倒是一個好現象。

因為疾病需要有一個發展過程,發燒本身就是身體內的白細胞、抗病毒的細胞在迅速工作。

如果是一位重症感染的孩子,體溫不升高反而一直在下降,這就說明孩子體內的免疫細胞正好全部下崗了,反而問題就會很大。

相比之下發燒會對抗病產生好的影響。

貢海蓉還提醒,5歲以下兒童,他們的大腦正在發育,發燒時很容易出現高熱驚厥,這時候家長們就需要把孩子的體溫控制在38.5℃左右,最好不超過39℃。

孩子什麼樣需要馬上看醫生

貢海蓉說,孩子如果有以下5種情況必須馬上就醫:

1.3個月以內新生兒發燒,尤其是尿路感染等引起的發燒;2.當孩子發燒超過40℃,精神狀態也不太好;3.如果孩子身上有皮疹、麻疹、水痘、風疹等引起的發燒;4.如果孩子6~8小時都沒有小便,身體發燒很厲害已通過皮膚在脫水,且沒有食慾;5.孩子已發燒兩天,但症狀消失後24小時又復發。

5%的兒童會發生高熱驚厥

高溫驚厥是一個突然性的短暫性肌肉抽搐,發病時會有一個短暫性神志的喪失,所以高溫驚厥是對發燒的一個強烈反應。

那麼,在家裡該怎麼處理孩子高溫驚厥呢?貢海蓉教給了家長几種做法:

第一種:需要糾正孩子的睡姿,讓其側過來睡。

側睡方便孩子嘴巴里分泌物的流出,在這個位置下可以把孩子的衣服全部鬆開,因為衣服在高溫驚厥時會把孩子的脖子吊起來,容易引起呼吸不暢。

家長們千萬別把手指或硬東西塞進孩子的嘴巴里,高溫驚厥狀態下兒童的舌頭根是往後的,不會咬到自己舌頭,但有可能會把放進嘴裡的東西咬斷或讓換牙時鬆動的牙齒掉下來。

第二種:要避免尖銳的東西放在孩子身邊。

孩子如果用牙咬住尖東西,容易刺破嘴巴;如果在高熱驚厥時不小心突然掉下來碰到尖銳的東西,皮膚會被刺破。

第三種:不要在高溫驚厥下刺激孩子。

高熱驚厥時越刺激孩子,孩子反而會抽搐越厲害。

貢海蓉主任還說:「家長們可以將側著睡的孩子輕輕拍拍,然後打120或是抱著孩子立刻到附近醫院就診。

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高溫驚厥在1~2分鐘以後就會自行緩解,5%的孩子會發生高熱驚厥的現象。

「如果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都有過高溫驚厥的現象,那孩子的發病率就會略偏高。

發生高溫驚厥說明孩子的大腦興奮性比較高,在年齡發育段容易把興奮性泛化。

3分鐘以內的高溫驚厥對孩子是不會有影響的,也不需要讓孩子服用任何抗驚厥藥物,以免有副作用。

「高熱驚厥發病時會有一個明顯特點——都是在發燒的第一個24小時之內發生的,因為這時候孩子的大腦還沒有接收到突然來的高燒,在沒有預防的狀態下卻有一個預備工作,這就引起了孩子特別容易興奮,從而導致高熱驚厥。

相關連結

對付兒童發燒,退熱貼沒啥用

退熱貼越來越成為有娃家庭的標配,小兒發燒,先往額頭貼一貼,省得體溫太高「燒壞腦袋」。

不過退熱貼對退燒到底有沒有用?兒童發燒又會不會燒壞腦子?近日,北京世紀壇醫院新生兒科主任王天成和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宋紅梅,就為家長們聊起了「退熱貼那些事兒」。

退熱貼帶走熱量有限。

退熱貼一般是靠水凝膠的水氣揮髮帶走熱量的。

王天成介紹,市面上常見的退熱貼有很多種,因為溫度低於人體溫度,因此貼到孩子額頭上後,通過接觸傳導可以起到降溫作用。

有些退熱貼還添加了薄荷、冰片等中成藥成分,像清涼油一樣有「使皮膚感覺清涼」的作用。

「退熱貼不是藥物,算是一種輔助醫療手段。

」 王天成說,本質上,它就是一種物理降溫方式,和生活里常出現的「把濕毛巾蓋額頭上」沒什麼不同。

除了退熱貼之外,溫水沐浴、酒精擦身、敷冰袋等物理降溫的做法也很常用。

但事實上,發熱是身體在細菌、病毒刺激下的防禦反應,是對免疫系統的刺激和啟動。

物理降溫並不能從根本上治療發熱,只能局部暫時降低身體溫度,而且使用不當甚至可能給孩子帶來新的危害。

宋紅梅在講解小兒發熱的科普文章中曾提道:小兒皮膚很嫩,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體表面積又相對較大,全身擦酒精可能帶來中毒隱患。

而用冰袋敷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通過的部位的確能帶走一些熱量。

但高燒的小孩身體本來就很熱,忽然接觸過涼的冰袋會引起寒戰,這時肌肉收縮產生的熱量不一定比冷敷帶走的熱量少,而且會引發孩子不舒服的感受。

此外,王天成也提到,有些小孩在貼上退熱貼後皮膚發紅髮癢,會出現過敏症狀,家長需要密切注意。

王天成表示:「其實在孩子發熱時,家長可以給小孩適當少穿一點、加強空氣對流、多喝溫開水或溫鹽水幫助孩子出汗,都可以讓他們儘快退熱。

普通發燒不會燒壞腦子。

對於家長談之色變的「燒壞腦子」,王天成表示這個說法「不大科學」:發熱本身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症狀」,它可能由顱內感染(也就是腦炎)引起,可能由腫瘤引起,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

只要不是超過41攝氏度的超高熱或長期發熱,就不至於「燒壞腦袋」。

而且人的體溫會通過血液流動達到平衡,並不是貼塊退熱貼,把額頭一小塊皮膚的溫度降低了一點,就能把顱內的溫度也降低。

宋紅梅也講到,退熱貼「只作用於額頭一小片體表面積,且額頭下毛細血管很細,帶走的熱量很少,還可能給孩子造成不舒服」,因此,「治療兒童發熱首要原則是提高孩子的整體舒適度,而不是把重心放在維持正常體溫上。

」宋紅梅說。

王天成建議,孩子體溫到了38攝氏度就應及時使用退燒藥。

多喝水,多出汗,重複給藥,孩子發熱「病情很急卻未必很重」。

他還解釋,孩子發燒溫度上升得快,並且越是體質較好的小孩,發熱反應會越強烈,溫度也更高,因此稍早使用布洛芬等退燒藥可以更快把體溫控制住,避免高熱驚厥的發生。

孩子反覆發燒吃啥好?宋紅梅建議,兒童發燒時飲食要清淡,避免高脂和刺激食物;發熱期應以清淡半流飲食為主,如米湯、蔬菜汁、粥、麵條等,少量多餐;由於發燒能量消耗比較大,如果發燒時間比較長,需要增加食物量,例如魚、肉、蛋、奶、豆製品的攝入,以補充消耗,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尤其是冬瓜、蘿蔔、梨、枇杷、橘子等具有清熱、止咳化痰作用的食物;如果孩子胃口欠佳,煲些湯水既可以補充水分,又可以補充營養和緩解症狀,例如羅漢果枇杷葉燉肉末、青欖檸南北杏燉排骨、無花果雪耳燉瘦肉、南北杏無花果燉瘦肉,應鼓勵孩子把湯渣也一起吃掉。

(明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