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紀脾氣就這麼倔?孩子太倔強,父母應該怎麼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又哭又鬧不上吊,好像是孩子特定時期的專屬權利,特別是3-7歲,孩子的奇招讓家長防不勝防,家長們也是表現的束手無策...

某周六下午,母親在家中打掃屋子,突然被孩子從後面熊抱住小腿:「媽媽!去公園吧!」

這位母親於是知道這又是一個不一樣的周六,解釋道:「媽媽在打掃屋子,打掃後再帶你去好不好?」

「就不!就不!就現在!」邊說邊拽著母親的衣服...

「聽話,下午去,媽媽跟爸爸不一樣,什麼時候說話不算話了?」(此時的不知哪位父親被暴擊一萬點傷害...)

「我就要出去!就要出去!就要去公園!」

這位母親繼續說服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麼倔?你不聽話就不帶你去了!以後都不帶你去了...」

也許是因為孩子的想像力太豐富了,可能已經聯想到以後要一致憋在家裡的悲催場景...於是,用了一招』獅吼功』,足足喊了5分鐘,這位母親實屬無奈:「這哪是養女兒,簡直就是個祖宗...」

結果可想而知,母女兩人『幸福』的前往去公園的路上...

很多孩子都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然而,面對倔強的寶寶,父母只有妥協嗎?我們都知道過分的縱容會阻礙孩子的身心靈健康成長。

那麼,哪些因素會導致孩子的倔強?又如何緩解呢?

超強的自我意識

殊不知,倔強的高發階段並不是叛逆期,而是2-3歲的寶寶們,也被稱為難纏的黑暗三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自己的觀點,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身體的發育使孩子嘗試通過動作來做抵抗,也是這個階段開始抵制一些不喜歡的事物。

但積極正面的認識來看,這對於孩子成長而言,這種背後行為帶來的勇氣與韌性又是難得可貴的...

對待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用暗示來解決,主要是比較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以多頻的形式調整孩子的意願,從而讓孩子自覺的按照父母的意願來行動。

比如:孩子經常接觸偏執的小夥伴,就會變的固執。

在孩子的認知世界,原來固執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父母要讓孩子脫離這樣的環境,與寬容平和的人交往,家中多講寬容與平和的美德,接受家長和小夥伴正面的暗示,從而糾正自我意識。

教育中的行為綁架

有時父母太忙,就把照顧寶寶交給了長輩,長輩的疼愛我們都能理解,但有時也不必太過限制。

有一次看見9.10歲的孩子被爺爺帶著遛彎,孩子剛想彎腰觀察螞蟻,爺爺立刻拽起小手:,交代了一句:「螞蟻會爬到身上咬你的!」沒過一會兒,想彎腰剪個樹枝,又被爺爺轉移了注意力:「咱們吃冰激凌去嘍~」

對於行為的綁架,雖然是善意的,但會增長孩子的負面情緒。

這種一旦積累一定閾值,就會爆發...

家庭教育中,主導教育角色的長輩儘量學會控制好自己,少一些控制慾望,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很倔強,那麼就隨父母了;如果後天倔強,大多數都是嬌生慣養所導致的。

也不排除家長隨和,孩子倔強的家庭,那就是後期教育方法出現了問題。

所以,平時對孩子干涉少一些,無端勸告少一些,主觀判斷的訓斥少一些。

讓孩子在家中也做一個有價值的人,給孩子一點尊嚴和一點權利。

隱藏的性格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12歲定終生...」孩子的先天氣質,再加上後天的教育,最終形成孩子的性格。

而3歲前,孩子的80%性格基本定型。

也就是說,三歲孩子的性格和長大後其實是沒有太大性格差異的。

有的成人脾氣倔,有的則寬容,而天生容易倔強的孩子,長大以後只會更倔。

而父母們總會覺得孩子小,長大以後就好了,這種觀念需要做調整了。

因為0-6歲的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家長需要給孩子一個「信任、依賴」的印象,

每天固定的撫摸、摟著孩子,要堅持每天做。

當孩子哭鬧時、情緒不好時或日常,這也是與家長親近的方法之一,用愛的語言結束:「爸爸媽媽很愛你~你是爸爸媽媽最寶貴的...」如果有一個男寶寶和女寶寶,也要費點心,在結束時分別提出:「你是媽媽最寶貝的女兒/兒子」,來強調唯一性。

其實孩子的很多理由是非常合理的,只不過有時父母們顧慮多了一些,導致這些迷霧遮蓋住了原本的真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流的父母,孩子註定是次品!

小編父母所在的小區鄰居有一個兒子,20 歲時上大學就曾問父母要錢給女朋友打胎。工作後,很少跟父母聯繫,現在30幾歲的人了,打電話除了要錢幾乎沒有其他事情。作為鄰居,小編並不感到意外。記得小時候我...

孩子3歲之前千萬別做這5件事,否則後悔一輩子

老人們常說一句話:「3歲看到老」,是說看一個孩子3歲時的樣子就可以看出他今後的樣子來。其實孩子在3歲的時候,大腦已經基本發育完善,思維意識開始形成,這個時期所形成的天資和素質將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