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閒休談之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家庭教育閒休談之一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家庭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教育延伸和補充,是學校教育強有力的支持。
在網絡高度發展的今天,家長更是與學校和教師密切合作的夥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習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家長的教育、言行都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
家長要提高對家教重要性的認識,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切實把家教做好。
家長們應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
祝願孩子們朝氣蓬勃地成長。
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家庭教育既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也應是輕鬆愉快的活動。
願所有的家長都能伴孩子們一道全面、健康、快樂地成長。
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希望和競爭、機遇和挑戰並存的社會,是孩子們全新的家園和戰場。
您的孩子能否成為社會的主人?您的孩子能否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 這將取決於您是不是稱職的家長,取決於您進行家庭教育的狀況,家長們將面臨新的挑戰。
請您考慮:
您是合格的家長嗎?
您是否了解一些陪 伴孩子健康成長的藝術?
您如何去配合孩子的教師?如何協調學校的教育?
家長朋友們,未來的社會是終身教育的社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場所。
父母是孩子名符其實的啟蒙之師。
家長應該是老師可靠的助手與夥伴。
為了扮演好家長的角色,承擔起做父母的責任。
因此,給家長一些建議。
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孩子不能沒有父愛,也不能沒有母愛,在家庭中需要父母扮演多重角色。
樹立好父母的正確家教觀。
樹大並非自然直。
條條道路通羅馬。
要為孩子做長遠打算。
把握好愛的辯證法,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
承擔起做父母的責任。
孩子出了問題,父母有責任,「子不教,父之過」。
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同時還要提高父母的修養。
您是合格的家長嗎?
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只有足夠好的父母。
做父母的理當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然而事實卻與此不盡相符,究竟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親愛的家長朋友,您是否已經意識到自己是不是足夠好的父母,請您真誠地思考下列考題。
如果您的正面回答占不到一半,就不是合格的家長了,如果低於一半,說明您在教育孩子方面就需改進。
父母自測項目:
①您能根據孩子的行為習慣,判定他(她)屬於哪種學習類型嗎?
②您是迴避孩子談有關性的問題嗎?
③您經常與孩子的班主任保持聯繫嗎?
④您的孩子認為您信任他,不是處處干涉他的自由嗎?
⑤您時常帶孩子一起進行體育鍛鍊嗎?
⑥您歡迎孩子的朋友來家裡做客嗎?
⑦您是經常包辦孩子的一切家務活動嗎?
⑧您的孩子在外面惹事生非,您是正面教育還是「袒護」?
⑨您願意向孩子表露自己內心深處的煩惱嗎?
⑩您是當著孩子的面指責丈夫(或妻子)的過錯嗎?
⑩您的孩子考試落選了,您是鼓勵他(她)而不怨恨他 (她)嗎?
⑩您敢於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嗎?
⑩您是否願意擠出時間來與孩子度過一個節假日?
⑩您是否經常教給孩子一些必備的安全防護知識?
⑩您是否從不偷看孩子的私密?
⑩假如孩子有抽菸、早戀、偷竊等行為時,您能冷靜下來處理問題嗎?
⑩即使在您煩惱的時候,您能滿足孩子的各種合理要求嗎?
⑩您能虛心接受孩子的意見嗎?
⑩您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強,還是事事都要依賴您?
⑩您相信孩子的見識在某些方面可能超過您嗎?
父母家教過失現象透視
現象之——缺乏民主意識與個性
現在的父母們一般不再信奉「父為子綱」、「棍棒出孝子」的傳統觀念,甚至還表現出對孩子的百依百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所做所為就具備了教育民主的觀念。
在潛意識裡,一旦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出現對立,家長的專制便暴露出來,冷漠、打罵、虐待、侵權、歧視、體罰……
●不要「孩子是我的,我想怎麼管就怎麼管。
」
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農村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不打不成才」。
這是古人教育孩子實踐的一種總結。
現在看來,這種結論已經過時了。
因為在過去的歷史條件下,家庭相對封閉,教育方式也相對單調,除了說教、書教恐怕就是「巴掌教」了。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各國民主、法制的健全,孩子已經可以接受多條渠道、多種形式的教育了,另外,從實際的教育結果來看,棍棒、呵斥下成長的孩子多數表現出十足的奴性,並且缺乏獨立性,易成為逆來順受的弱者。
有心理學家提出「家長民主意識的十條建議」,供家長參照執行:
不經常訓斥孩子,經常訓斥會形成厭煩的氣氛。
不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糾正缺點不要籠籠統統,總體否定,應具體就事論事。
不要顯示權威,而要提出具體辦法。
決不打擊孩子,如說「我有你這孩子真倒霉」一類的話。
儘量應用表揚、鼓勵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意見。
多說「你自己決定」。
常與孩子交談。
與孩子的朋友建立聯繫,邀請他們到家裡來玩。
●不溺愛
過分關注、溺愛,作為家庭教養中的常見病,儘管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和討論。
但許多家長並未認識到這種現象帶來的嚴重後果。
溺愛,其實是一種剝奪,而這種剝奪又被披上華麗的外衣。
被父母驕縱溺愛的孩子,大都軟弱、驕橫,毫無社會責任感,而且可以斷定他們在未來生活中的痛苦也比別人深。
這是因為社會絕不同情驕橫無能的弱者,更不會遷就他們。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職,離開父母的保護,孩子的生存發展就面臨威脅。
但保護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長大成人,獨立於社會,而不是保護過分使孩子不能自立,以至軟弱、無盲旨。
「庭院裡跑不出千里馬,溫室里長不出參天松。
」過分關愛,一方面使孩子逐漸養成了一種只能聽好話不能聽批評的心理與行為定勢;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境下,強化了某些不良行為的表現。
因此,家長不能一味地在「保護」上加碼,而要從孩子的長遠發展出發,著重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安全係數。
●不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是有害的。
一般而言,許多家長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一旦孩子犯了錯誤或成績不理想時,卻又不問青紅皂白地埋怨、批評。
「你是怎麼搞的,你看人家小李多刻苦……」遇到這種難堪的場面,孩子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心裡感到特別的委屈。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不足之處,某方面不行,並不代表其他方面不行。
家長如果經常拿自己孩子的弱項與別的孩子的強項比較,就會使孩子失去競爭或迎頭趕上的勇氣,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消失殆盡。
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數落,也極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並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孩子出了問題或學習成績差,應該從孩子實際的基礎出發,尋找原因與差距,而不是拿孩子與別人比。
教育學家經常告誡人們: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是有害的。
現象之二——自私、狹隘
家長的自私、狹隘也是一種常見的違規現象。
家長的自私、狹隘是針對孩子來說的。
當家長養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與自己的利益發生衝突時,一些家長選擇了「利己」,這就是家長自私的含義。
家長自私主要表現在貪圖享樂,以孩子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拿孩子發泄怒氣等幾方面。
●貪圖享樂的家長
家長只顧尋求自己的享樂而不顧孩子,這種自私表現,主要由於他們的生理心理發育還不成熟。
這種貪圖自我享樂的家長,一般都在心理發展方面遲緩,還未成熟就已為人父母。
所以,他們的心理水平仍停留在較幼稚的階段,既沒有社會責任感,也沒有身為家長的責任感。
有的父親缺乏做父親的責任,甚至連安身立命、養家餬口的本事都沒有。
一味貪圖玩樂,不顧工作去賭博、打麻將,看手機刷微信,QQ,一副遊戲人生的模樣。
試問這樣的家長怎能承擔起教養孩子的重任?
許許多多的父母,或許至今都沒有意識到,在面臨人生選擇的關口,父母對孩子的支持與幫助究竟意味著什麼?
古語說「子不教,父之過」。
教養孩子,天經地義,為此,我們建議尚未成熟的父母:
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教育責任,為了孩子成人、成才,在教養孩子方面,多投入一些時間和精力。
多閱讀一些像《少年兒童研究》之類的家庭教育書刊,掌握孩子成長的特點和規律,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避免教育的隨意性。
給孩子做出好樣子。
自己要正派進取,求知敬業,艱苦樸素,文明禮貌,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
多和孩子一起活動,做孩子的好朋友。
●「如果考不上,你叫我把臉往哪擱?」
以孩子的行為好壞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是家長自私的表現。
平日不少父母指責孩子說:「如果考不上,你叫我這臉往哪擱?」似乎孩子讀書對父母更重要,而不是對孩子更重要。
儘管孩子的不爭氣與父母的「面子」密切相關,但家長不能用「要面子」要求孩子學習。
孩子只是孩子,還沒有興趣和能力去為他人承擔更多的負擔,一旦孩子認為自己學習原來是為了父母,他的學習動力也就有了偏差,就嚴重背離了中學生學習動力的科學性。
因此,父母應該學會分享孩子獲得進步的快樂,應該為孩子進步高興,而不是為孩子使我們光彩而自豪。
拿孩子發泄怒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這是家長自私的極端表現。
雖然,任何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滿,都有消極情緒需要發泄,但絕對不應該以孩子為攻擊的對象。
一位教育家曾呼籲我們的家長朋友:「我們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卻在內心深處默默地忍受著具有潛在危害的折磨,直到有時胃都痙攣了,但我們知道,做出這種犧牲正是為了孩子,正是出於對孩子的愛。
」
現象之三——重智育,輕情感培養
●「只要能把學習搞上去,你幹什麼都行!」
隨著升學競爭的日益激烈,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智力培養,有時甚至把孩子的智能高低當作教育的唯一目標。
不少家長經常安慰孩子:「只要能把學習搞上去,你幹什麼都行!」為此,許多家長不惜重金為孩子創造各種各樣的學習條件。
這種以「智能」為中心的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帶來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知識傳授多,智力開發少。
嬌慣寵愛多,嚴格要求少。
物質滿足多,精神給予少。
希望期望多,因材施教少。
身體關心多,心理指導少。
關心智力因素多,培養非智力因素少。
硬性灌輸多,啟發誘導少。
腦力勞動多,體力勞動少。
家長分歧多,統一一致少。
個人著想多,社會著想少。
家長在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不要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並關注其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養成。
現象之四——盲目教育,缺乏理性
●孩子還是自己的好
俗話說:「媳婦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
許多家長容不得別人揭自己孩子的短,卻經常說別人的孩子的不是,甚至貶低別人的孩子,認為孩子還是自己的好。
如果老師批評了孩子的毛病,家長便東找原因,西找原因,為孩子開脫,卻不從孩子自身找原因。
街坊鄰居對孩子提出意見,家長又找出各種理由替孩子表白。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作為父母應正確對待他人對孩子的批評,不要「護短」。
對於當面指出孩子缺點的人,只要不是故意找茬,應持一種真誠的態度,虛心求教,弄清原委,以便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己身不正,號令不行」
大多數家長都懂得「己身不正,號令不行」的大道理。
做父母的如果喪失自我的努力,只希望孩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對孩子的影響是消極的。
家長的語言是有聲的行動;家長的行動是無聲的語言。
家長作為一個成人在社會中立足奮鬥,對孩子的影響和作用,不僅僅是經濟供養者、監護人,而且是做人的榜樣,行為的表率。
孩子高尚的品德,聰明的頭腦,強健的體魄,美好的心靈,勤勞的習慣等,都源於家教,源於父母。
給家長的建議
父母的角色
●孩子,不能沒有父愛 ·
一般認為,男性以「工具」立身,女性以「情感」見長;女性以「人」為中心,男性則以「事情」為中心。
在親子交往過程中,父親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父親較為豐富的知識面,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較深刻的理解與判斷能力以及敢於冒險的精神,對於開闊孩子的視野和發展其認知能力無疑起到獨特的作用。
調查發現,在適應各種環境有問題的孩子中,那些有攻擊他人行為的孩子,往往有一個軟弱、不起作用的父親,而那些害羞、自卑的孩子,其父親多是專橫、對子女漠不關心的人。
尤其是對女孩而言,父愛缺失的影響更多地反映在青春期如何與異性交往的問題上。
從小沒有與父親建立良好關係的女孩,在婚前、婚後與其他男性相處時,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在單身家庭中,父親的缺失,會使孩子出現諸如煩躁不安、害羞膽怯、自暴自棄、沉默寡言、缺乏自信、感情冷漠、游離集體、食慾減退等所謂「父親缺失綜合症」。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不能沒有父親,更不能沒有父愛!
●家庭中的多重角色扮演
在家庭生活狹小的舞台上,父母的角色是多重的。
您既是中學生校外生活不可缺少的良師,又是中學生朝夕相處的益友;同時,您又是關注孩子未來、樹立孩子新形象的總設計師;此外,在物質生活方面,您又充當孩子衣食住行的後勤部長。
教導孩子是您的天職,也是您一生的大事。
青春期孩子眼中的父母都是理想化和英雄化的,因此,扮演好家庭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是不容易的。
為了孩子的未來,每位父母都應當嚴格規範自己,力求通過多重角色的扮演向孩子展現一種嶄新的父母形象:
「第一任老師」——關心愛護孩子;
忘年交——尊重信任孩子;
監護人——保護、體貼孩子;
行動的偶像——辦事認真公正,做孩子的表率;
後勤部長——提供孩子學習、生活所需的物質給養。
父母的觀念
●樹大並非自然直
轉變觀念,是當代父母面臨的極大挑戰。
許多家長認為,現在的中學生真難管,不如順其自然,「樹大自然直」嘛。
好像家庭的職能不在教育,而在於生養,這是一種相當危險的家庭教育觀念。
該是我們做父母的反思自身落後教育觀念的時候了!
教好孩子,父母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教育觀如同一盞明燈,指引著家庭教育的方向。
從孩子個人來說,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生活幸福,事業有成,健康愉快,那麼為了孩子美好的未來,我們家長應當教育些什麼呢?也就是說,家長應樹立什麼樣的教育觀呢?這一問題涉及很深的社會文化背景。
古今中外幾千年家庭教育的無數經驗積累,古代教育家、心理學家的研究所揭示的科學規律,在本質上已經揭示了豐富的家庭教育內容。
一般而言,相對一致的家庭教育內容包含以下幾方面:
健康教育: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學會健美。
做人的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學會關心與共同生活。
智力的教育:教育孩子學會怎樣學習與怎樣思考。
培養社會適應性的教育:使孩子學會生存與交往。
安全、環境教育:使孩子學會自我保護與保護環境。
●條條道路通北京
身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考上重點中學,將來考入大學甚至名牌大學光宗耀祖,這樣家長走出去臉上也有光彩。
殊不知,由於我國目前條件有限,升學率還很低,大多數應試者難免要進入落榜的行列。
因此,家長應當正視這種現實,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
如果您的孩子學習成績平平,本人又不願意回讀高考,家長就不應「牛不喝水強按頭」,強迫孩子往「考大學」這條獨木橋上擠。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找一份適合他的工作,並鼓勵孩子在工作中自學成才。
現代科學證明,一個大學畢業生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大約只占一生工作所需要知識的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的知識要靠畢業後的自學來獲得。
所以,父母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要「唯分是舉」,重視孩子基本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鼓勵孩子走屬於自己的路。
●為孩子做長遠打算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然而有的家長只顧眼前的利益,為了孩子獲得高分,不斷給孩子施加升學壓力,不惜犧牲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說:「身體垮了沒關係,考上大學再去治病。
」這是家長缺乏長遠觀念的極端表現,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常常阻礙孩子學習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發展,以致孩子學業半途而廢。
其實,父母的教育主動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母對家庭教育的長遠性認識,重視孩子的長遠利益,為孩子做長遠打算。
那麼,家長如何做到為孩子做長遠打算呢?
允許孩子在學習成績、品德發展方面出現起伏。
為孩子鬆綁,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和精神負擔。
重視發展孩子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家庭教育氣氛應溫馨、和諧。
學會耐心等待。
●「愛」的辯證法
中學時期是孩子生活、學習的黃金季節,也是決定孩子發展前途的關鍵階段。
同時,中學時期正值孩子身心發展的青春期,在這人生的十字路口,父母應當給孩子無盡的關愛,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人生的巨變期。
教育子女是一項光榮的事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愛,更需要的是理智。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理智地愛孩子呢?
嚴而不厲。
對孩子不僅要關愛,還要提出嚴格的要求,不能隨波逐流。
正確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貫徹到底。
對孩子的不良言行必須批評教育,決不姑息。
嚴中有寬。
對孩子既要管,又要放。
要注意對孩子的努力學習、關心他人等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要鼓勵孩子自己去體驗、實踐。
對於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家長應及時給予滿足。
藏起一半愛,而不是丟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應逐漸淡化對孩子的愛,減少對孩子的照料和保護,切忌一切包辦代替,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
在一些家長看來,孩子是自己生養的,想怎樣處置就怎樣處置,對孩子施以嘲笑、挖苦、辱罵、體罰等粗暴做法被視為合情合法,甚至當成愛的補償。
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為此父母應樹立民主、平等的兒童觀。
樹立民主平等的兒童觀,家長必須聽取以下建議:
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輩份上的差別,但在人格上無大小,建議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與自尊心,切忌對孩子進行心靈施暴和肉體體罰。
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要允許孩子提意見,切忌在家庭生活中搞父母「一言堂」。
父母要勇於向孩子認錯。
父母的責任
●問題出在孩子身上,責任應由大人承擔
根據心理學家的追蹤研究,孩子的個性發展與父母的育子態度與教養方式密切相關。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幾種常見的父母類型與孩子的人格特點,看看其間究竟是什麼聯繫:
「權威型」父母。
他們的特點是既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又堅持自己的合理要求。
人們普遍認為,這樣的父母有助於孩子形成自信、知足、獨立、愛探索、自我控制、自我認同、善於交往的人格特點。
「放任型」父母。
父母對孩子既沒有嚴格的要求,又獎懲不明,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極不成熟。
他們有高度的依賴性,自我控制能力差,遇到陌生的環境或新奇的事物膽怯、退縮等等。
「專制型」父母。
由於父母獨斷專行,濫用職權,他們易導致孩子的不安全感,憂慮、退縮、懷疑,不喜歡與同伴交往,而且在自信、能力和自我教育方面表現一般。
●中學階段父母的重要職責
稱職的父母在於幫助孩子成為自信、負責和有能力的人。
每一個孩子都是—塊好鋼,都能鍛鍊出燦爛的人生。
孩子的未來是與父母的一點一滴的養育分不開的。
作為中學生的父母,您要履行以下重要的職責:
確保孩子的溫飽和安全,關心孩子身心的協調發展。
了解孩子的稟性,發揚他(她)的優點,彌補其短處,開發出最大的潛能。
營造幸福、寧靜的家庭生活。
幫助孩子過成功的學校生活。
給孩子以主動實踐的機會,鼓勵孩子從解決自己身邊的事情做起,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自信心。
指導孩子從日常交往中學習正確的生活方式,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真誠地愛孩子,不要因為外貌、成績、才智的不如意而有所偏執。
父母的修養
馬克思說過:「教育別人的人首先要受教育。
」父母要想使孩子有出息,講文明,懂禮貌,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就要以身作則;要想使孩子刻苦學習,提高成績,父母也要多讀書,勤看報。
此外,父母還要勇於克服自身的不良嗜好,經常參加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動。
中學生活動能力迅速增強,視野逐漸開闊,對人對事的分析辨別能力逐漸增強,對父母的道德修養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因此,作為中學生的家長,您不僅在待人接物方面應給孩子以直觀示範,更應具備優秀的人格魅力:
●「有話好好說」——平等、民主的修養
●「孩子,我錯怪了你」——誠實的人格修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至上的道德修養
●「勞動是金」——敬業愛崗、吃苦耐勞的勞動修養
●「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進取,刻苦求知、探索的科學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