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情感溝通「三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一、為什麼要溝通?

身為父母,最大的樂趣莫過於看著孩子快樂地成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孩子分享點點滴滴的快樂,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遺憾的是,因缺少方法,身邊有好多家長沒有品嘗到這種溝通的樂趣。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聽到過這樣的苦惱:

「孩子現在處於青春期,特別逆反,不管我說什麼,他總是和我唱對台戲,為了改善與他的關係,我甚至主動與他溝通,但是,他總是愛理不理的。

「我的孩子也是如此,每當我想跟孩子說幾句話的時候,她總會說:『老爸,你又來了,煩不煩呀?』然後就走進自己的房間,砰地把門關起來,每當聽到關門聲,我就仿佛聽到孩子把自己的心靈關起來了。

「我的孩子很內向,特別喜歡網絡聊天,他寧願一整天坐在電腦前,也不願意與我們多說一句話。

有時候,我問他:『孩子,你們聊什麼呢?』他就衝著我說:『告訴你你也不知道。

』然後繼續他的『人機』聊天,把我這位老爸晾在一邊。

為工作所累,大部分父母只在晚上回家後才能與孩子相處,有些父母甚至連晚上的時間都無法與孩子相處。

對父母來說,與孩子相處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因此,怎樣在有限的相處時間內,跟孩子說說話,給孩子正確的教育,就需要父母們有良好的溝通技巧。

許多父母都有這種感覺,當自己「屈尊」主動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往往不領情,這些父母往往倍感挫折。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希望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只有當他感覺到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時,才會關閉自己的心靈,不願意與父母溝通。

可以說,孩子希望交流、希望溝通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說過,嬰兒渴望交流,但是如果大人沒有反應,嬰兒就會放棄自己所做的努力。

於是,嬰兒的這方面能力就得不到發展。

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一樣,只有經過實際的應用,它們才能得到磨鍊與提高。

2

二、溝通效果如何?

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問題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

1

孩子有心理防禦機制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怎麼會防著父母呢?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呀!其實正是父母「為孩子好」的心理才導致出現無意識傷害孩子的現象。

比如,有些父母包辦孩子的所有事情,目的就是讓孩子安心讀書,但是,孩子卻喜歡多樣化的生活。

有孩子在作文中這樣寫道:「他們對我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也不讓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乾的,他們並不了解,也不感興趣,他們只是希望我好好念書,除了念書什麼也不讓做。

豐子愷說過:「我以為世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自然、最合理的莫過於朋友。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時候都不外乎是一種曠久的友誼。

」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思想和意識,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總是以「我為你好」的思想來壓制孩子,孩子就會受到傷害,於是,他們會建立心理防禦機制,防止父母再次傷害自己。

這樣,冷漠、無視、叛逆等自我保護的方式就出現了,溝通也隨之停止。

2

沒有共同語言

許多父母只知道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每天與孩子交流的話題也只限於孩子的學習,忽視孩子的情感等需求。

同時,許多父母習慣於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學習新鮮事物的意識,許多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事物,父母們都不太了解。

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長,父母卻落後了:對新的詞彙、新的興趣、新的焦點話題、孩子談話的興奮點,父母都很茫然,卻仍然每天絮絮叨叨,這必然導致父母與子女無話可談。

這樣,在孩子眼裡,父母成了「老古董」,於是,溝通也變得比較困難。

「知心姐姐」盧勤說過,要想走進孩子的心靈,就要靠溝通。

良好的溝通能使我們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反之,不良的溝通則會破壞這種關係。

可見,父母們應該反省、檢討一下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努力營造一種積極的溝通氛圍。

現在,請你拿出一張紙、一支筆,仔細地想想自己與孩子在一天之內進行的溝通主要在什麼時候,每次時間多長。

比如,在晚上八點後,大概一個半小時;在早晨,大概半個小時;隨時隨地溝通,每天時間約兩個小時;等等。

然後,請你寫下與孩子進行溝通的主要內容和方式。

比如,主要通過跟孩子聊天、談心來教育孩子;以命令的口氣讓孩子聽從父母教誨;監督孩子學習,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等等。

最後,請你寫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與孩子溝通的效果好一些,什麼樣的情況下與孩子溝通的效果差一些。

比如,在與孩子聊天、談心、遊戲的情況下,效果會好一些;在把孩子叫到房間正經地教訓時,效果比較差;用平等、溫和、友好的態度與孩子溝通時,效果比較好;用權威、粗暴、教訓的態度與孩子溝通時,效果比較差;等等。

這裡主要是要求家長反省一下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情況,找出與孩子之間的良好溝通是建立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不好的溝通是建立在什麼樣的情境下。

寫完這三個方面,你就可以分析一下自己和孩子每天有多少時間在一起,在一起的時候都做了些什麼,和孩子主要是通過什麼方式來溝通的,溝通的效果怎樣。

通過這些分析,你就可以對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

了解了自己的溝通方式,現在來看看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問題。

3

三、如何有效溝通?

1

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

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你講的話,孩子無法理解,那麼溝通就不是有效的。

有些父母經常會一廂情願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慮孩子有沒有興趣聽、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講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

這就是因為父母沒有注意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溝通。

2

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孩子能夠理解,而且最好採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

一味地用說教、命令、強迫等方式讓孩子聽你的話,孩子必然產生反感。

孩子喜歡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過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可以是講故事,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從中領悟道理,這比簡單說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遊戲過程中溝通,因為孩子處於比較興奮的狀態,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

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願意接受的語言

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用語,比如,當你要求孩子放學後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時回家時,你應該說:「放學後你不按時回家,媽媽會擔心的!」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

如果你說:「放學後不准在外面玩,立即給我回家!」孩子則會感覺到你在限制他,必然產生逆反心理。

4

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願意接受的語言

當然,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孩子的感受,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饋。

你可以從孩子的語言中得到這種信息反饋。

比如,當你交代孩子一件事情,孩子爽快地回答:「行!」大部分父母還是會追加一句:「千萬別忘記了!」於是,孩子不是吐吐舌頭就是皺皺眉頭來表示自己的厭煩。

再比如,當孩子說:「唔,我知道了,媽媽你別再說了。

」這說明孩子已經有點反感了,如果父母再繼續這個話題,孩子也聽不進去了,明智的父母就應該停止教育,把話題轉到其他方面去。

5

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孩子的非語言反應

與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不要自顧自地說,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應,尤其是孩子的非語言反應。

比如孩子開始出現左顧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應該停止溝通或者轉換話題了。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這種非語言反應更加重要,許多孩子還不會用語言來拒絕父母,只會下意識地用行動來表示。

如果父母不了解這一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父母說父母的,我做我的」的習慣,於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也就沒有了。

6

父母要學會做孩子的朋友

一般來說,孩子的成長過程可以分為保護、指導和自立幾個階段,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更重要的是保護他健康成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的角色應該從一個保護者轉變為一個指導者和教練,千萬不要再拿家長的權威來干涉孩子,一定要與孩子交朋友,耐心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樂於與你交流。

結語

有一對夫婦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丈夫是著名的法學教授、博士,妻子是一個高校的副教授。

他們兩個人都來自農村,都是靠各自的奮鬥留在了城市。

因此,他們自己希望自己的兒子也和他們當年一樣。

但在他們眼裡,兒子可是不太爭氣,學習成績總也不能拔尖。

於是,夫妻倆總是憂心忡忡。

為了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他們常常在孩子面前「憶苦思甜」,甚至動用自己的智慧為孩子補課。

於是,家變成了課堂,無論孩子放學回來,還是周六周日,夫妻倆幾乎是輪流值班,不停地向孩子灌輸各種知識。

他們還給孩子買了各種練習冊,對孩子搞題海戰術。

孩子的老師也總是給他們任務,要他們在家裡多配合學校,多給孩子吃吃小灶。

可是,軟的硬的都試過以後,他們發現孩子還是原地不動,在班裡成績仍然中不溜,作業不硬逼著是不會按時完成的,考試前一問就說會,可是考試後的分數總是不高。

夫妻倆說多了,兒子還振振有詞:「現在不是減負嗎?你們這樣做是加重我的學習負擔!」弄得夫妻倆一時無計可施。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夫妻倆改變了看法。

那次,孩子學校舉辦聯歡會,班上的同學要表演節目,兒子也表演了一個節目:學狗叫。

令夫妻倆吃驚的是,兒子的狗叫還真的非常像!簡直惟妙惟肖!和兒子生活了這麼多年,怎麼從來不知道兒子還有這個絕活?

晚上回家問兒子,兒子說:「每次到農村親戚家去都會聽到雞叫狗叫,我就仔細聽,發現它們發音的特點。

在家看電視的時候,聽到雞叫狗叫,我也跟著學,現在我已經掌握了其中的小竅門,能學會老狗、小狗、公雞、母雞、小雞在不同情況下的多種叫法。

」兒子的話令夫妻倆深思:別看孩子學習不怎麼上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還真的挺動腦筋的,而且樂此不疲。

看來,對孩子的教育,要以興趣為主。

對孩子來說,濃厚的興趣才是他們最好的學習動力。

興趣可以使孩子忘記疲勞,感受快樂,興趣可以使孩子不用監督,自得其樂。

從那以後,夫妻倆改變了做法,在家庭里主要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主。

發現孩子愛下圍棋,就給孩子請了圍棋家教。

而過去他們一直逼著孩子練習的毛筆字,孩子不愛練,他們就給停了。

這樣練習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驚奇地發現,兒子不僅圍棋方面獲得了業餘圍棋初段證書,他的習慣、性格也發生了很大改變。

文化學習方面比以前認真多了,作業基本能按時完成了,考試成績也有所進步。

生活中其實有許多和這對夫妻一樣的父母,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但事實上,家長的當年與孩子的現在環境不一樣了,家長又怎麼能想當然認為一樣?家庭不是學校生活的延伸。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區別的,學校教育的重點是向學生們傳輸知識,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而家庭教育則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作業本和考試分數上,而是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性格,而性格培養應從習慣、興趣入手。

每天孩子放學回來問一句「你在學校過得開心嗎?」不要在孩子一放學回來時就問:今天學了些什麼?考試考了多少分?而應該首先關心孩子的情緒,關心孩子在學校里到底過得開心不開心,如果孩子開心,就讓他和你分享他的開心,如果他的回答是不開心,那麼就要弄清楚他不開心的原因,並儘快幫助孩子改變心情。

布貝爾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對話的關係,一種「我與你」的關係,對話的過程就是主體之間的相互造就過程,對話的實質就是人與人之間在精神上的相通。

布貝爾指的「對話」實際上就是情感溝通。

有這樣一個故事:

大門上掛著一把堅實的大鎖,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無法將鎖撬開。

鑰匙來了,瘦小的鑰匙一下子就鑽進鎖孔,只見他輕輕一轉身,大鎖就「啪」的一聲打開了。

鐵桿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它的心。

」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更融洽。

和父母相處融洽,孩子自然就不需要反叛了。

作者:李健

文章來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圖片來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們,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你的話?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我明明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他卻總是不聽我的話呢?」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個中緣由!你是否總以過來人、甚至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孩子講道理?因為你覺得自己講的這些道理都是對...

為什麼你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在的家長往往都在感慨,現在想跟孩子好好說話,怎麼越來越難呢?父母與孩子之間說不到幾句就開始吵起來了。想跟孩子聊天,聊不到幾句就沒話說教育孩子的時候,完全沒有方法,全靠吼!其實出現以上問題的根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