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玩耍中打人,不是孩子的問題?父母應該如何解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有樣學樣!
作者:Daisy
周末時,我帶著兒子在家門口的廣場玩,孩子們歡聲笑語,一派喜樂祥和的氛圍。
兒子也撒開歡,掙脫開我的臂膀,跑去尋找他的夥伴們。
不一會來了個「小淘氣」,這個孩子「殺氣沖沖」,他衝到兒子他們那群小朋友堆里,見著誰手裡有玩具就搶,不然就是這個人拍一把,那個人扯一下。
旁邊的家長們都待不住了,默默地靠近些並護住自己的孩子。
就在一個孩子的腦袋被這個「小淘氣」拍了一巴掌開始哇哇大哭之後,「小淘氣」的姥姥才滿臉歉意地出現了,一邊向孩子的家長賠不是,一邊抬起手「啪」地朝「小淘氣」的身上拍過去。
「小淘氣」倒是身手十分敏捷,快速地躲閃開來。
漸漸地,這群小朋友一個個地都離開了,我也準備帶著兒子換一個地方。
這個孩子在家裡一定不會很有界限感。
就在這時,「小淘氣」的姥姥和媽媽帶著他經過我身邊,我竟然聽見那個媽媽小聲對姥姥說:「媽,你別管他,隨他去嘛。
」孩子家長的表達,令人啞然無語。
姥姥下意識拍打孩子的行為表明,可能在孩子不聽話或者調皮搗蛋的時候,經常會第一反應用「打」的方式處理。
儘管可能不使勁,但是卻作為一種威懾孩子的行為一直存在著,令孩子望而生畏。
孩子有樣學樣,一定是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
另外,這個孩子的行為可能多是沒有界限和不受管轄的,從媽媽的言語便能窺之一二。
姥姥上來給小朋友賠禮道歉,媽媽竟還不以為然,依然告訴姥姥不必限制孩子。
那麼,負責任的父母應該怎麼做?
一定會在發現不當行為時,第一時間就把他抱離現場,同時嚴肅而簡潔地告訴他:「不可以打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
」若遇到孩子情緒爆發,要緊緊地抱著他、陪伴他,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我知道你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我把你抱開你覺得很生氣。
你想哭的話可以哭一會,我陪著你。
」待孩子情緒有所緩和,我會給他選擇:「如果寶寶還想去和小朋友玩,就不能再打人,不然媽媽看見一定會帶你回家。
」如果孩子還發生同樣的行為,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帶他離開。
同樣的場景,我都按同樣的方式處理,幾次下來孩子便能很好地遵守規則(這裡務必注意,家長的規則絕不能變來變去)。
孩子是很聰明的,他會一次又一次試探父母,然後找到父母的底線在哪裡。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曾將父母分成四種類型,即忽視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
很明顯,「小淘氣」的媽媽就屬於「放任型」家長,她無原則、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緒和行為,卻缺乏對其的限制和指導,似乎讓孩子發泄出自己的情緒,,就認為是給了孩子愛和自由,父母的使命就圓滿完成了。
而在這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應對消極情緒,當情緒爆發時,被情緒所控制,恣意妄為、無所顧忌,甚至會產生一系列過激的超越原則和底線的行為。
約翰·戈特曼博士倡導家長成為孩子情緒管理的導師,在無條件接納孩子情緒和感受的同時,並對其行為進行指導和限制。
另外,家長在處理自身情緒時,也會給予孩子榜樣的效力。
原生家庭中父母相處模式、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一定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並成為他處理問題的慣有模式,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因此家長的作用絕不容忽視,寬鬆自由的養育環境並不意味著縱容和寵溺。
家長需要拿捏好分寸,才能幫助孩子成長為情緒健全的社會人!
作者Daisy,家有可愛男寶一枚,是一個在育兒道路上努力學習和汲取的媽媽,親力親為實踐親子溝通,希望未來能盡一己之力影響身邊更多的爸爸媽媽。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寶寶愛打人,媽媽不用緊張,你的態度是關鍵
捲毛1歲半的時候開始打人了,我可愛的捲毛怎麼會是個「小暴君」呢?發現她這一問題時,哀家內心是痛苦的。事情還得從春節說起。好不容易盼到過年了,一家人終於可以團團圓圓的,我腦海里也開始幻想妹妹的兒子...
打人咬人的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你知道嗎?
▼幸運兒@厚德載物我家寶貝現在特別喜歡咬人,還打人,怎麼辦?好愁人啊▼ 盼盼16個月大的寶寶喜歡撓人,如何能夠有效制止呢?父母不在身邊,平時爺爺奶奶帶。看到有些媽媽的提問,這次專門來聊聊寶寶愛打人這
孩子喜歡打人的原因你知道嗎
天天3歲了,是小區的小霸王,經常跟小朋友玩的時候動手打人,搞的小區的家長都不願意帶著小朋友跟天天玩,天天的媽媽甚是煩惱。其實孩子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