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遭遇孩子「打人」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帶兒子在早教中心,經常會遇到攻擊性比較強的孩子,看這些孩子的父母,通常不知道如何處理,殊不知父母的處理方式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不正確的處理方式不但不能夠制止,無形中可能「助長」或者「強化」了孩子的行為。
跟媽媽們的閒談中,以及我自己的觀察了解到,通常在面對孩子動手的時候,家長的處理方式有三種:
第一,無關緊要型
這類家長可能並不認為自己的孩子動手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只是單純的當成孩子之間的玩耍,所以看上去不以為然。
但站在被打的孩子家長角度,下次遇到這個孩子一定會避而遠之,這樣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沒什麼好處。
我們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惹人煩吧。
第二,不知所措型
這類家長屬於比較焦慮的,知道自己的孩子動手不好,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想引導孩子但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才能幫到孩子。
第三,單純制止型
這類家長也是焦慮型的一種,在孩子玩的時候緊緊抓著孩子的手,一邊說著大家一起玩,一起玩,其實家長忽略了,抓著孩子的手,孩子能玩啥呀?
這也是不知道如何處理的典型表現,由於怕傷到別人的孩子,又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只能隨時加以監視,隨時制止孩子了。
第四,以牙還牙型
這類情況比較常見於男性家長,或者老人帶孩子居多,遇到孩子打人就趕緊打回去,「你再打人我就打你哈!「
其實這類家長忽略了身教的力量,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在模仿大人,我們用打人的方式制止孩子打人的行為,是永遠不可能奏效的。
我們再來分析下孩子「打人」的行為是何時開始的?以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1歲左右,孩子處於手的發展的重要時期,他並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雙手,並且時刻用自己的雙手在探索世界。
這個時候孩子對別人(有時候是對媽媽)動手是無意識的,他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甚至不知道輕重。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對於孩子「動手打人」的行為予以無意識的激勵,比如覺得好玩就夸孩子,孩子在大家的反應中得到了「認可」,就可能會發展成打人。
1歲左右寶寶如何正確引導:
這個階段的正確引導非常重要,也非常簡單,輕輕握住寶寶的小手,嘴裡說:「你喜歡媽媽(小朋友)是不是?要輕輕的摸。
」並且同時給寶寶示範。孩子都是通過模仿習得很多行為,我們通過和善而堅定的方式給孩子示範和引導,重複幾次孩子就知道那種方式是可接受的了。
2歲左右,孩子在自主意識發展的重要時期,學會了說「不」。
有時候,動手打人,就是在表示「不行,不願意」或者拒絕。
如果1歲左右的時候沒有得到正確引導的孩子,這個時候在跟其他小朋友爭搶玩具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用這種方式表達「不願意給你玩,不要來搶我的玩具」等含義。
2歲左右寶寶如何正確引導:
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基本懂得了「你的,我的,等待」的含義,寶寶的察言觀色能力是很強的,他看到家長的反應,潛意識以此來決定自己下一步如何做?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嚴肅的制止,並且把孩子帶離活動範圍,用和善的語氣堅定的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如果再一次出現,我們只能離開,不能繼續玩了。孩子可能會哭,會反抗,這個時候,家長的堅定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會有情緒的釋放,我們可以陪伴他,接納他的情緒,但是要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這個行為確實不被允許。
等孩子安靜下來以後,再給孩子一次機會,讓孩子回去玩,孩子通常會停止剛才的行為,也有可能會再次試探,那家長就得說到做到,再次將孩子帶離活動圈。
這個過程確實挺考驗家長的,但是我們為了幫助孩子,必須學會這麼做。
家長的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極其重要。
如果孩子的攻擊行為已經對別的孩子造成了影響,比如把別的孩子打哭了之類的場景,要帶著孩子給小朋友說「對不起」,因為小孩子這個時候已經嚇怕了,平時會說也可能不會說,家長無須強迫,給孩子一個示範,然後把孩子帶離活動區域單獨重複剛才的話。
除此以外,家庭環境的影響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也是潛移默化的。
常見的就是家庭暴力,父母之間的,或者父母對孩子動手的情況,也會無意中給孩子埋下攻擊性行為的種子。
有時候,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的某個不可接受行為,我用打屁股的方式懲罰他,讓他記住這個教訓,他下次就不敢了。
還要逼迫孩子說出「不敢了」。
但實際上,我們反思一下,這樣的情況奏效嗎?當時可能停止了某個行為,那麼下次呢?肯定還會再犯,你用同樣的方式,如此循環往復,大人氣的不打一出來,越來越沒了耐心,孩子呢,玩得不亦樂乎,甚至學會了動手打人。
對不起,我想說,動手打孩子,真的是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的表現,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處理了,只能動手打人了。
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理。
我家有個很明顯的例子。
兒子喜歡拿爸爸的眼鏡,尤其在晚上睡前,爸爸已經累成狗了,拖著疲憊的身體給兒子講睡前故事,當馬騎,這個時候兒子拿起爸爸的眼鏡,爸爸哪有耐心,肯定氣的不行了,以前就打屁股,打完兒子還說疼。
後來沒辦法了自己生氣就摁住孩子不讓動,孩子反抗呀,他就問下次還敢嗎?嘴裡回答不要,可是呢?這個遊戲在我家已經持續很多次,很多次,很多次了,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我兒子已經深深的愛上了,當他搶爸爸眼鏡時,爸爸那幅氣急敗壞的樣子,玩的不亦樂乎。
好在兒子沒有學會動手「打人」。
那麼,孩子被打了怎麼辦?
其實,最近幾次,兒子經常是那個被打的人。
他的性格隨爸爸比較溫和,骨子裡就沒有攻擊性的因子,以前玩具被搶了還會哭,現在基本愣一下也就走開了。
或許他已經知道了下次這個玩具還可能會轉回來了,不爭不搶的。
我和爸爸從「玩具之爭」探討了很多,統一對兒子在外的社交採取了不干涉的態度,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但是遇到攻擊性很強的孩子,還是會小心謹慎的保護他,如果不嚴重,也就隨他去了。
有的時候也會幹涉,比如早教課上老師發玩具,他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他會有意識再拿其他小朋友的(模仿行為),我就會插一句,寶貝你可以找老師拿。
其他情況,我會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啟發孩子自行解決問題,只在適當的時候幫忙分析,出出主意,但如何處理,給孩子機會讓自己去面對和成長吧,這也是媽媽希望帶給孩子的人生態度。
我是坐標青島的全職媽媽,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認證的家長講師,想了解更多相關育兒文章,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愛鴻吉父母成長(微信號:hongjimami)
孩子可以打人,你管的不對才是大事
孩子在學校里愛動手打同學,常讓家長頭痛不已,也讓孩子失去了很多童年夥伴,倍感孤單。家長們常希望能快速找到制止孩子這種不當行為的方法,殊不知,在我們找方法的同時,了解孩子攻擊性行為的來源更為重要。
孩子總愛打人?那是因為媽媽不知道這些事
「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我的孩子喜歡打別人,我們該怎麼教育他?」「孩子被打」和「孩子打人」一直都是熱度不減的高頻話題。「如果我的孩子喜歡打別人,我們該怎麼辦?」是啊,有被...
矯治寶寶攻擊行為的攻略集
寶寶在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們會發現寶寶經常會出現攻擊行為。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們應該找出寶寶攻擊行為的真正原因,安撫寶寶的情緒,耐心教導寶寶,而不應該總是去呵斥寶寶。寶寶攻擊行為是什麼寶...
小孩子之間玩耍「動手」家長要出手制止之前需要考慮這3點,不要誤會了孩子還阻礙了孩子正常社交發展
帶孩子出去玩,經常會遇到的情況:兩個小孩子之間因為一個玩具,或者僅僅是剛剛有身體接觸,比如,一個小孩碰了另一個小孩手裡的東西,這時,身邊陪伴的家長或者祖輩父母立馬衝上前來制止,將孩子分開。「寶寶...
家有「打人」寶寶怎麼辦系列(3)——養育方式和寶寶打人的關係
前兩篇文章,我們分別討論了嬰兒期和幼兒期寶寶在哪些情況下出現的「打人」不能被定義為「攻擊性行為」。我個人覺得定義是不是有目的的攻擊性行為的打人,要根據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態,是不是很憤怒,知不知道他...
關於攻擊性行為一:論業界「小霸王」成長記
最近一一開始有攻擊同伴的小苗頭,聽奶奶說在公園和小朋友玩沙子,突然就拿鏟子朝小朋友臉上揚沙。奶奶及時制止並告訴她這樣做不對,倆人繼續玩結果又來一次,直接把小妹妹玩哭了。諸如此類的打人咬人等現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