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具有獨立人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 | 大美妞愛思考
我常常問自己,教育孩子到底是什麼目的?養兒防老?希望她們幸福快樂?所有的一切都總結為一句:願Ta能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孩子是會長大的
一個嬰兒自降臨人間,最初的時候是分不出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界限的。
他認為他就是整個世界,他就是所有,他和周圍的一切是一個整體。
他餓了整個世界就餓了;他動動手腳,整個世界也跟著一起動;他甚至認為媽媽做的就是他做的,他和媽媽一起在行動在工作,一樣無所不能。
所有都是渾然一體,渾沌一片,如同在子宮裡一樣。
這個過程直到20到24個月大時,自我識別(Self-recognition)形成,嬰兒才漸漸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接著又明白自己和世界並不是一個整體,世界和他分割開來。
他是他,世界是世界。
他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體,可他的所思所想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就連最親的生他的媽媽也未必能知道且能完全按照他的意願行動,也就是他的意願不等同於世界的意願。
並且,進一步地,隨著長大,孩子開始明白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
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會伴隨著認知上的痛苦。
孩子會容易顯得耐心變差,易怒,稍不順心就大發脾氣,因為不能自己進食打翻了碗!因為不能學會摺紙就撕了紙!因為不能自己綁鞋帶就跺腳跳!喊叫!發泄!
往日的乖寶寶成為了家中的小霸王,使用各種各樣的奇思怪想,手段甚至耍無賴的壞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標意願。
孩子對自己無法獨立完成做到感到沮喪及無助的痛苦。
他們渴望突破能力的局限性。
做為成人可以回想一下當認識到自己能力有限的時候,是不是也是一樣的無助抓狂呢?只不過孩子所困惑地難題是成人早已學會的。
如果父母能做些正向的引導,給予充分的耐心和教導,舒緩孩子心理上的壓力,孩子就能比較容易正視渡過這個過程。
大人在育兒過程中常犯的幾個錯誤
大人們常常犯的第一個錯誤: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反過來強調孩子的天賦。
就算是孩子完成了學會了一項技能,也歸究為----
「我們家寶貝好聰明啊!」「你做到了!真聰明!」
如此這般,孩子就會形成一個定式:我學會了完成了是因為我的聰明,那麼完不成學不會是不是因為我笨?
《羅輯思維》曾有篇文章這樣解釋道:
因為聰明而受到讚美的孩子會更擔心失敗,他們傾向於完成難度較低的任務,遇到困難更難堅持,易焦躁,甚至表現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讚美他的天賦,居然會打擊自尊。
大人常常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代孩子完成。
因為孩子完不成,焦躁了,也不要麻煩了,就大人來做吧!又快又好!!
認識一個小女生,直到三歲才初次開口,到六歲說話依舊是寶寶語,疊加語,幾乎說不出一個完整句來。
細究其原因,竟是她媽媽太體察入微,往往她手指一指,眼珠一轉,她媽就知道她要什麼?幹什麼?馬上東西送到她手上,馬上行動起來配合她。
長久以來,這個小女生需要開口的機會極少,最多只需要一個詞就能事給辦了。
就這樣,她的語言能力被弱化了。
孩子的腦神經是一片神奇的海洋觸角,只要是得到過鍛鍊的就會得到強化,粗壯,固定。
反之,沒有嘗試過的就會慢慢變細,萎縮,甚至消失。
幼兒的肢體運動與大腦的發育和神經系統的連結是密切相關的,孩子是通過探索周圍存在的事物,來發展他對世界的認知和心理適應性的。
如果缺乏這個過程,孩子的大腦和心理,行為都會有問題。
最殘酷的是這個過程不可逆轉,失去的觸角永不再生長,孩子會在這些領域顯現出明顯的弱勢。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說:
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
老話說的好,勤快媽懶娃娃。
媽媽過於勤快,就勢必會造成孩子的懶惰。
父母把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就沒事可做了。
孩子天生是不會在乎別人眼光的,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無知無畏。
而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期從來沒有自己做過主,長大後必然毫無主見。
依賴會滋生懶惰,精神鬆懈,懶於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
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大人常常犯的第三個錯誤:認可「小大人」。
一個裝著是大人樣子的小孩子並不是等於TA就能獨立了。
大人往往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對其表現出來僅僅是模仿(有些孩子特別擅長模仿)類似大人的舉動或者說辭,就對其褒獎有佳,誇讚以「懂事」。
「小大人」既不是「大人」,也不等於「兒童」。
小大人是一種錯誤的的幻覺,只是一種模仿的假象。
兒童就應該是兒童。
若大人繼續稱讚佳許倡導這種假象,就硬生生地斷裂了兒童自然規律的心智成長發展過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會受到干擾,過早的撕裂,斷奶,自我意識便會出現斷層和障礙。
因為缺少正常的成長過程,就算是成年後心智也會出現缺陷感。
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父母與孩子童年時的關係模式無比重要。
衡量這個關係模式的質量有兩點,愛和自由。
」
愛是一種意願,一個漸進的過程。
我們愛自己愛孩子,就要持續的努力,幫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光是身體上的,還有心靈和心智的雙重成熟。
做為家長,要看著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內心要面對掙扎,總想伸手幫一把。
有時候明明意識到了弊端,可依舊克制不住幫助孩子的衝動:比如衣服沒穿好,就想著這麼樣的小事幫一下沒什麼大不了的順手就幫忙拉好了。
可事無大小,父母替代越多,孩子能力越弱。
一旦孩子習慣依賴於成人的幫助,就再也不願意自行嘗試。
父母可以替代孩子做事,卻不能替代孩子做人,更不能替代孩子成長。
一個孩子就算畫的再差,手工做的歪歪扭扭也足以讓TA感覺自豪。
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就算在過程中哭泣難過沮喪,只要成功地做好某件事,就會收穫自信心。
大人要做的就是反覆強化這個信息。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請慢一拍介入,裝個傻,偷個懶。
我們真的無需對孩子證明自己有多能幹。
愛孩子,就是讓孩子有一天可以獨立地離開我們。
我們不會提心不會害怕不用事事親理親為,因為TA有這個能力自己過自己的人生。
當父母的只是孩子生命中的過客,真正要走完這條路的只有TA們自己。
養育的根本就是當TA走上自己的人生路時,我們能很安心,很放心。
每周微課是專業的媽媽學習平台,每周邀請一名知名的育兒專家進行線上的輔導,致力於幫助每一位媽媽都能培養幸福一生的孩子。
微信公眾號搜索添加每周微課,現有5月份4次公益微課,一次報名收聽!
別讓孩子毀在「聽話」上
博士媽媽說:孩子長到三四歲時,獨立慾望增強。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願處處被人壓制,不滿足於模仿成人,要求獨立思考,獨立行動。而這時父母對孩子照顧過多,干涉過多就會使他們特別反感。所以這個時候有...
這6個好習慣關乎孩子的一生,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
一個好的習慣,對於孩子的一生是至關重要的。從3歲開始,是孩子形成各種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就要幫助他們養成好的習慣,培養一個優秀上進的好孩子。
順利帶孩子度過「叛逆期」,我們有話說.....
提到孩子的叛逆期,相信很多家長對這個話題並不陌生。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難管叛逆。所謂的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但對孩子來說從聽話到不聽話是孩子學習獨立思考得過...
寶寶出生後,我就假裝自己是啞巴
畢業後回了老家工作,一年多後就有了孩子,為人父母以後,才慢慢地體會到了當父母的艱辛,那就是什麼都捨得給孩子投資,恨不得把他的一生都規劃的好好的,然後讓他們快樂無憂的生活。可是這樣的育兒理念真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