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文化|在「愛」和「分離」中邁向獨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自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不會說話的孩子先用「啼哭」「尖叫」發表了獨立宣言,生存問題解決之後就開始從「我要」過渡到「我來」。

他們表達自己的意願,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並發現周圍可以利用的資源或者跨越可能的障礙。

仔細觀察嬰兒,他們會主動地發起與養育者的眼神交流、面對面的互動,並學著發出聲音,繼而自如地與養育者進行交流,並在他們認為差不多的時候轉頭中止「對談」,真是既幼小又能幹。

孩子為學會一項技能而願意反覆練習,翻身、坐、立、爬、站、走,無不如此。

父母對他們的照料,不知不覺就到了該鬆手的時刻。

從扶瓶喝奶、握把手喝水、握畫筆亂塗、學爬學走,到後來的自主拉大小便、穿衣、整理玩具、參與家務,孩子能參與並獨立自主的疆域越來越廣闊。

當父母的要明確的是,凡是孩子願意嘗試的事都應讓他自己來。

在我們的社會裡,家庭成員之間界限區分不太明顯,相互依賴更是常見,所以我們容易忘記,有這麼多事孩子很小就能夠自己來。

由於這方面的疏忽,造成不少的養育吃力不討好。

比如,孩子吃飯,成人常以自己的意願,勸吃、陪吃、追吃。

吃多吃少如何吃,大人喜歡去把持,由此造成肥胖、慢食甚至厭食的兒童不少。

其實,在孩子三四個月大嘗試扶著奶瓶喝奶時,就可以培養其獨立性;從孩子七八個月大坐著吃東西起,就可以儘量把食物做成他小手可抓握的形狀,如土豆塊、蘿蔔條、花菜朵、麵包塊,讓孩子自己拿著吃,同時讓孩子觀察、模仿大人使用餐具進食。

特別設計帶踏板、可以調整高矮的餐椅,讓孩子坐在餐椅上,與成人一起坐在餐桌旁用手、叉和勺吃。

孩子能夠自己用手來獲得食物,該是多麼快樂,而且他知道自己喜歡吃哪些,不太喜歡吃、不會吃哪些。

再比如,在眾多學習獨立的事項中,獨自入睡是一個特別的項目。

西方有的家庭從孩子一出生就由他自己睡小床,也有的是等到3歲甚至5歲願意獨自睡的時候才與父母分開。

按「親密育兒」的觀念,以及各個家庭的條件和孩子的性情與習慣,孩子獨自睡的時間不一,但從陪伴入睡到學會獨自入睡,這是孩子邁向獨立的重要一步。

父母如能處理好,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父母要肯定孩子邁向獨立的意願。

孩子所能做的一切事,都不要替代他。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太容易。

因此,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

孩子有了獨立行動的意願之後,自然會產生選擇的引導問題。

成人所能做的就是提供選項,讓孩子參與思考,學習判斷和選擇。

「槍和大卡車,選一個先玩」,「去草坪、球場,還是奶奶家」。

如果成人態度平和、語氣真誠,孩子通常會在提供的範圍內進行選擇。

如若不能選擇,可能是成人不了解他們,提供的選項不是他們喜歡的。

也有可能是孩子還沒有選擇的習慣與能力,這時可以提供建議並說明理由,扶他一把。

「你不是喜歡敲來敲去嗎?這根棍子拿去敲。

」「滾球怎麼樣?可以輕輕一推就跑很遠。

」簡單的命令可能短時內有效,但也剝奪了孩子思考、判斷、自己作決定的機會。

再說,誰一天到晚願意聽著「巨人」居高臨下的祈使句生活?

如果受條件所限,不能滿足孩子的意願,最好事先如實說明。

孩子不笨,也會理解。

比如,今天吃土豆,沒有你喜歡的麵條,因為沒有時間準備,你吃多少是多少,不吃會餓,過了時間,餓了也不能吃了。

若孩子哭喊離開,等他平靜下來後,對他表示理解,但告訴他規則就是這樣。

孩子會嘗試各種各樣的事,探尋自己所能作為的底線。

對於不適合、不允許的事,比如打人,不滿意時倒地打滾,不吃早餐,把玩具四處亂扔,就得直接說「不行」或抱離現場。

為孩子的成長而驚喜,並為他們更多的驚喜而選擇不怕麻煩地妥善解決問題,這需要父母清醒的認識與平和的堅持。

有時候孩子發生的一些事情非常考驗父母的判斷力和忍耐力,但是經過幾次,孩子就知道自己作決定的條件是什麼,哪些時候是可以選擇的,而哪些時候是沒得選擇,必須這樣的。

孩子的需要和意願多數時候都得到傾聽與尊重,但是他不可以無法無天,有的事是由大人決定的,哭鬧也沒用。

處理這樣的情況要儘量合理,而非因為大人的喜好率性而為。

隨著孩子的成長,越愛就越得放手,監護不可少,但多護一定有害。

舉個例子:

冬天,4歲多的天天穿著滑冰鞋,要求爸爸媽媽不要跟著他進有護欄的滑冰場,「你會摔倒的哦。

」媽媽善意地提醒著,沒有堅持跟進去。

「有保護的!」天天指指護膝、護腕。

天天扶著圍欄,一點點地鬆手,一開始跌跌撞撞、踉踉蹌蹌,扶圍欄的次數也多,摔倒過幾次,不過漸漸地扶得少了,滑得順暢了。

整個過程讓在一旁的爸爸媽媽看得驚心動魄。

他們扶著圍欄的邊緣不出聲地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隨著天天滑行自如起來,爸爸媽媽的表情才放鬆一些,偶爾視線還能轉移開去。

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能幹,也更勇敢。

稍後進場的一名大一些的孩子,陪同的兩名成人無論如何也不讓他單獨進去,堅決地要進場保護,一左一右呈綁架狀攙扶著孩子。

孩子滑行的過程中,稍微失去平衡,大人就敏感地扶得緊些。

孩子倒是沒有摔著,可是也沒有機會嘗試調整依靠外扶的鬆緊程度,沒有練習自己把握平衡,總是處在要摔倒的不平衡狀態,越滑越沒有信心。

兩個成人一直處在緊張的狀態,又累又沒有成就感,很快地,孩子說:「太累了,看來今天是學不會了,不滑了。

」兩位成人也沒有太堅持,其中一個大人說:「等你再大些,就容易學會了。

很多時候,孩子被成人的好心、關懷、照顧、擔心、樂於付出綁住了,無法在有風險、有冰霜的人生滑冰場試練。

有多少時候,我們替孩子擋風遮雨,付出更多時間、精力,卻不見得有效、有用。

人的成長就是哪怕費時費力、摔跌磕碰,也要自己經歷。

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生活中有諸多危險,學習應對危險,本來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能陪孩子應對這些危險,清除那些顯而易見的危險,比如,電,火,尖銳物,快速攪拌的器具,可能卡住喉嚨的小型物品,可能纏住頭頸的線頭,容易導致滑倒的支撐面或地面,可能夾住手的門縫等。

在去除這些基本危險的同時,告訴孩子。

孩子也會注意到這些東西可能帶來的後果,慢慢地學會自我保護。

然後,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自己樂於做的事。

有很多機會嘗試的孩子更能學會技能,更獨立、更自信、更不怕困難,也讓照料者得以解脫。

人生的路,最終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前行,在他特別希望獨立行動時,做好必要的保護措施,讓他摔著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性 不同年齡段有哪些要必做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走上了尋求獨立的旅程。儘管剛出生的寶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通常把自己和母親看成一體。但隨著嬰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發育,大約到6-7個月時,他們慢慢明白自己是獨立於母...

中國父母:「滿口是愛,卻面目猙獰」

在中國,很多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而非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很多父母總是在有意無意之中想把孩子培養成另外一個自己。在這樣的意識與潛意識的影響下,父母經常會犯「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的錯誤...

想讓孩子更自信,光說「你真棒」可不夠

怎樣培養孩子自信心呢?除了誇獎說「你真棒」可不夠,父母可以做的還有很多哦!寶寶在建立自信心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給他一個又一個積極的、有力的信號。父母需要了解自信的秘密,掌握培養寶寶自信的密碼。讓寶...

請不要再對孩子說這些話

孩子成長的每一小步都伴隨著父母殷切的期待和細微的關懷,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的增大,即使是生來含著金鑰匙的孩子,父母對他們的教育也很看重。急功近利,望子成龍往往會使父母口不擇言,說一些反而不利於孩...

孩子沒規矩=大人沒管好?

李岩 鍾煜 遊戲力建立規則,或者叫「立規矩」,是養育中的一個熱點話題。大部分人認為,一個孩子養得好不好,重點要看他有沒有規矩。如果孩子沒規矩,那麼做父母的一定要受到鄙視甚至譴責。因為大家心裡都有...

找對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結婚生子一直都是人生大事,都說帶孩子很累,以前沒有親身經歷過,所以不懂到底是如何累法。直到去年自己生了孩子,當了媽媽,才真真是有了深刻的體會。為了這麼一個小小的人兒,全家齊上陣,還都忙得暈頭轉向...

讓孩子自己睡覺,沒那麼難

「寶寶,你馬上就要三歲啦,要學會自己睡覺了。」「媽媽,你幾歲啦?」「三十歲」「你都這麼大了,還不是跟爸爸一起睡。」這…….讓孩子自己睡覺是一件令很多爸爸媽媽都很頭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