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放手孩子才能長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Part1

小區里,有一個孩子的奶奶,因為自己的小孫子性格老實,跟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時,經常因為玩具被搶而哭得稀里嘩啦的。

後來,奶奶就索性帶著小孫子,繞開小朋友們,去公園找個草坪,帶著孫子一起踢球。

用她的話說:「孩子出來玩,就是為了開心的,結果每次都哭,實在是心疼。

可人畢竟是群居的,不管是上學,還是以後工作和生活,都是需要與他人相處。

社交,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繞過去的一個話題,也是孩子走向群體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

懂得如何去與別人社交,也是生存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而有些孩子,在社交上卻遇到了大問題,讓人不得不重視起來。

我去幼兒園接兒子言寶的時候,發現他脖子上有兩道鮮紅的小傷口,我蹲下來觀察了一下,問他怎麼回事。

他嘟囔著嘴巴告訴我,是班上的一個小女孩抓的,原因是他在玩玩具時,那個女孩過來直接拿走了。

他過去搶回自己的玩具,然後就被撓成了這樣。

因為沒有哭鬧,衝突來得快,解決得也快,所以老師並不知道這件事。

後來,家長帶著孩子過來道歉,小女孩低著頭不說話。

她媽媽解釋說,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一般不喜歡說話。

言寶一看見這個女孩,就說:「哼,就是你抓我,我不喜歡你。

話音剛落,小女孩的巴掌就過來了,幸虧我反應快。

聽孩子媽說,她家女兒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的情況常有發生,讓人很無奈。

老師也表示,她平時很少和小朋友交流,想要誰的東西,伸手就拿,不給就打,或者就哭。

其實,這個小女孩的行為,是比較明顯的社交障礙,不懂得如何與別人相處,也不懂得如何與別人一起玩。

那如果孩子有了社交行為的障礙,就沒有辦法幫助他矯正了嗎?

也不一定。

因《奇葩說》走紅的黃執中,他的能言善辯圈粉無數。

可在一檔節目中,黃執中卻坦言自己從小就有很嚴重的社交障礙,沒有辦法跟家人以外的人交流。

在中學,學校會組織新生參加各種活動,為了大家相互熟悉,有一個自我介紹的環境。

輪到黃執中時,他都站在那如一個木頭人一樣。

後來,老師不得已只能讓他坐下,替他完成自我介紹:「他叫黃執中。

可是,經過不斷的努力,他現在卻發展成了一個辯論高手。

這說明,孩子社交障礙是可以給改變的,它只是一種暫時的困擾,不是永久的。

移除

Part2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社交上的困難呢?

這個和父母平時的教養方式也是分不開的。

只有了解到什麼會造成孩子的社交障礙,才能從根本上,把這個標籤給孩子撕掉。

① 孩子不懂得和別人交往的方法

有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融入小群體,怎樣跟大家一起玩,或者自己怎樣才會被別人接納。

這可能讓他們採取一些背道而馳的方法。

比如,無緣無故打了別的小朋友。

當然,攻擊並非本意,而是為了引起小朋友的注意。

還有的會口出反話「我才不要和你們一起玩」,想以此來彰顯自己想一起玩的心愿。

這種不合理的交友方式,卻會加重其它小朋友的反感和拒絕。

② 孩子被保護得太好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隔代撫養和父母過於保護孩子的家庭。

因為覺得自家孩子過於老實和膽小,和別人在一起玩會受到傷害,索性選擇讓他們遠離人群,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孩子最貼心的玩伴。

孩子是被保護起來了,可是卻缺乏跟同齡人的溝通和交流,更無法融入他們的遊戲中。

③ 過度溺愛

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即使是不合理的需求,也無限制地滿足孩子;有時明知道孩子的行為是錯的,也會順從孩子,從而導致孩子的霸道和自私。

這樣的孩子,在與別的小朋友在一起集體活動的時候,也很容易發生衝突,

因為別人不可能什麼都依著你。

有一次,我帶言寶參加了一個徒步的親子活動。

有一個孩子一直在對奶奶嚷:「你不能走快一點嗎?我馬上就輸了。

奶奶因為老寒腿犯了,所以走起路來有一點慢,而她五歲的孫子不樂意了,儘管奶奶忍著疼陪他走。

最後,他們只取得了第二名。

這個孩子走到第一名的孩子面前,就把人家手中的獎盃給打掉了。

「我才是第一名,我永遠都是第一名。

奶奶說,平時在家裡,不管是吃飯、上樓,還是做遊戲,孫子都是「第一名」;如果不是,就要大哭大鬧。

所以她和孩子爸媽,都一直甘拜下風。

卻不料,這樣的方式,養出了一個不認輸、無法和別人在一起玩的孩子。

想起那句話:「你以為全世界皆你媽嗎?」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教養方式,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無法包容別人,什麼事都必須自己當「老大」的人。

④ 家庭成員性格內向

孩子有一個強項,就是觀察和模仿。

如果家庭成員里,有人性格內向,不喜歡和別人交流,那麼孩子就會去學習和模仿。

他會覺得這樣的方式是正常的,而且是正確的,因為家庭成員有人這麼去做。

樓上有一戶鄰居,小女孩比言寶小几個月,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平時,爺爺奶奶就基本上不說什麼話。

上幼兒園以後,小女孩和言寶同班,沒事就來我家串門。

你也幾乎聽不見她說話,即使我開口問她話,也是問好幾遍,才會得到一個搖搖頭,或是點點頭的回應。

移除

Part3

現在很多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擁有家人足夠的疼愛,什麼都不缺,可是偏偏就是缺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

然而,社交能力對於孩子很重要。

孩子的社交能力差,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

而且,孩子以後的工作或生活,也都要求他們有較強的社會交往和活動能力。

不過,對於社交能力缺乏的孩子,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是可以有方法去彌補的。

① 帶孩子參與集體活動

兒童心理專家表示,在孩子三歲以後,他們就會表現出交往的願望,這也是預示著他們交往心理的萌芽。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僅僅和家人的交往,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交往需求。

這時,就需要家長多帶孩子去參加集體活動。

比如上幼兒園;或者是節假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為他們營造一個開放的環境,讓他們有機會去和同齡人交往。

到了孩子的入園年齡,有的家長選擇卻把孩子留在家裡,理由是孩子小,在幼兒園生活無法自理。

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背影有多孤單,因為同齡人基本上都在幼兒園。

這樣生硬剝奪孩子的集體生活,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② 父母正確的引導

一些的社會能力是需要父母「教」孩子的。

比如,如何參與到別人的遊戲當中,如何去分享,或者是交換玩具,當有小夥伴受傷了,如何表示自己的關心……

告訴孩子這些具體的做法,利於孩子學會如何去與別人相處。

言寶剛開始想和別人在一起玩的時候,會拉著我的手,讓我和別人說。

我就告訴他,你可以蹲在旁邊看他們怎麼玩的,然後再告訴他們,你想和他們一起玩。

有一次,小朋友們在一起玩一個變形汽車,言寶立即跑了過去,在旁邊看著他們說:「我也有一個變形車,下次帶出來玩。

幾個小朋友立馬把目光投向他,其中一個問他:「你是誰啊?」

因為在幼兒園裡,老師教過他們自我介紹,所以他開口就來了,很快就融入了圈子裡。

父母也要教孩子一些禮貌。

比如,玩別人的玩具之前要徵得別人的同意,不小心傷到了小夥伴,要主動道歉,並且安慰別人。

還要制定一些規矩。

比如,別人的玩具再喜歡也不可以強行拿到;別人的玩具不可以帶回家。

講禮貌和有規矩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友誼,也為他們融入集體活動獲得更多的機會。

③ 良好的榜樣形象

一些孩子,心裡想參加同齡人的遊戲,但行動上卻總是缺乏勇氣。

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給孩子做一個榜樣,而不要過於逼迫孩子。

比如,周末去戶外活動時,需要一張餐巾紙,但是,又「忘記」帶了。

你可以告訴孩子,你看,媽媽也不認識那邊的叔叔和阿姨,但是媽媽現在想去向他們借餐巾紙,就得開口跟他們說話。

這個行為不僅讓孩子懂得如何去和別人交往,也會以父母為榜樣,因為孩子擅長模仿和學習父母的行為。

④ 不包辦孩子的生活

父母的工作是交給孩子方法,讓他們學會如何自立自強,而不是替他們擺平一切。

在平時生活里,父母可以多放手,不包辦孩子的生活,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鍛鍊他們獨立性,克服依賴,這個也有利於他們的社交能力的培養

因為這是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而平時沒有依賴的習慣,所以才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才能讓別人接納自己。

移除

心理學家萊金·菲利普斯說:

「許多人不能與他人正常交往、和諧相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兒童時期沒有學會基本的社會交往技能」。

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多重要。

遵從孩子的內心,讓他們融入到同齡人中去,即使有矛盾,也先讓他們自己去解決——聰明的父母懂得放手而不是插手。

注意力不集中與人際關係也有關係?沒錯!經常衝動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情緒不穩定,容易與同學發生衝突,經常搞小動作,還會造成師生關係不融洽;自控能力差,還會給孩子造成極大壓力,引發父子、母子之間關係惡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