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年輕的父母:理解並非溺愛,打罵不等於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8 %
投票人數:17人

電影的開頭,是李玩的爸爸被老師請到學校,因為老師說李玩的英語成績不好,所以爸爸強迫李玩換掉了她喜歡的物理興趣班,改填了英語興趣班。

被改了興趣班的李玩跟父親生氣,父親就拿錢來搪塞她。

父親不了解她的原因,是已經和別人組成新的家庭了,還有了第二個孩子。

第二個孩子出生後,爺爺說:孫子的名字不能像當初給李玩起名字一樣隨便。

全家人為了照顧她的想法,沒有把弟弟出生的消息告訴她,爸爸還送給她了一條小狗作為補償,她給這隻小狗起名叫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出現,讓不被家人了解的她有了寄託和陪伴。

好景不長,爺爺在一次買菜時帶著愛因斯坦出門,把愛因斯坦弄丟了。

弄丟了愛因斯坦的大人們覺得很對不起她,但沒有出去找狗,也沒有跟她道歉,反告訴她要懂事別計較了,送了一雙輪滑鞋哄她。

結果沒管用,李玩還是堅持出去找狗。

李玩堅持找狗幾天後,後媽為了讓這件事情平息給她買了一條相似的狗,告訴她愛因斯坦找到了。

明明不是愛因斯坦,所有人卻都逼著她承認這就是愛因斯坦,在家人一遍一遍指責她不懂事後,她最終妥協:承認了第二隻小狗就是愛因斯坦。

電影裡面李玩一次次被父母按頭「懂事」,一次一次的妥協,引起和觀眾和網友的共鳴:這就是父權籠罩下的少女成長啊!家為何會傷人?終於有部國產片,揭開我們的成長痛。

中國孩子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青春期代溝的問題出在哪裡?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其實,所謂「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面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有必要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的十大理由,看看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些什麼話要對父母說。

這些語言代表了青春期孩子的心聲,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理由1: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了解我真正在想什麼,為什麼他們要干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腦我也會自己思考。

理由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

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然,好像只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

所以,現在我有煩惱我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我,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麼「這點兒小事有什麼,沒關係」。

理由3: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

為什麼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裡,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理由4: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我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我的一些意見,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藉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願聽我的解釋。

理由5: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父母除了每天給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的情況,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

在家裡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麼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

理由7:用發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上周剛開完家長會,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頓。

其實,每次考砸了,或者在學校犯了錯誤,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對,如果平心靜氣地跟我溝通,我會更願意改正的,誰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理由8:最後,如果我做了父母……

如果我以後做了家長,我不會每天都對孩子板著一張臉。

我會和孩子做好朋友,和他聊天、談心,讓他把心裡的想法和委屈都講出來。

一個能夠理解我們、能和我們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多麼渴望和需要的啊!

跟孩子溝通幾點建議?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這個技巧是太多孩子的呼聲。

家長們往往喜歡做主包辦,費勁心思的結果卻往往是不被孩子理解。

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一種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奪,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

家長因為社會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做主」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們需要的。

不管是處於孩子那個階段,家長一定要記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 溝通交流不要獨裁」。

受各種的限制,孩子們的思想肯定是不成熟的,但家長不要因為這個原因就忽略孩子的想法,而是要以溝通與協商的方式求同存異。

理由6: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氣和他們說心裡話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哆嗦一大段的道理,還會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傳輸給我,實際上只有我贊同他的觀點,他們才不會繼續說下去,如果我不贊同,他們就會一直往下說,直到我很不樂意地接受為止。

其實,我更希望能夠平等的交流,即便我的某些想法他們不接受,也能夠尊重我表達的權力。

第二:不要在飯桌上教育孩子

吃飯本來是件開心的事情,但是總是有父母會在吃飯的時間,問東問西,或是大講道理,一番說教,或是不斷責備。

在這個時間點來對孩子進行教育,不但不能讓孩子更聽話,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這會直接導致孩子沒有食慾,消化不良。

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厭食症,健康狀況堪憂。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問或是責怪,會讓孩子形成牴觸心理,擴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係的溝通。

反而在飯桌上,適合最簡單的交談,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新鮮事或者趣事,這能拉動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第三: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夠體現平等原則的溝通手段。

但是很多家長平等與孩子聊天的目的,還是要教訓孩子,以自己的人生閱歷去阻礙孩子現在發生的情況。

這種完全專制、獨裁的指揮讓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意識以及新的價值觀。

所以,家長與孩子交朋友,目的不是教育孩子必須按自己的路線走,而是要理解、傾聽。

「傾聽是高明家長的必備技能」,但能實現傾聽的前提一定是家長能夠得取得孩子的信任。

只有以信任為前提,孩子才肯向家長傾訴,家長才有傾聽的機會,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家長們切記,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就認為他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

要記住,孩子的敏感性是天賦,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性尤其強烈。

傾聽是為了了解孩子的需求,那麼在有效傾聽後,就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完全照搬家長的方案,家長要有妥協,要有商量,要給彼此餘地。

每個人都是有有點也有缺點,所以就算孩子現在不成熟,但是他們的想法並不一定都是錯的,而我們家長不一定經歷過時間長河的淬鍊,想法就一定是準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所以家長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以朋友的方式適當的與孩子交心,給孩子提出相應地建議,讓孩子能夠信任,並接受其的建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溝通?這8點父母要注意!

青春期是甜,到了這個年紀,孩子們都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可以自己做出一些決定。青春期是苦,於父母而言,孩子的青春期可以和叛逆期畫上等號,他們封閉自己的內心,拒絕父母的交流和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