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願和別人分享,媽媽你該怎麼做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常有家長會問:孩子為什麼特別在乎自己的玩具,從來不和別人分享?或者是說我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其他小朋友,小孩子就會大哭大鬧,表現的非常異常。

其實這種行為是非常合理的。

孩子大概在12到18個月的時候開始有我意識。

在成年人的眼中來說玩具就是玩具,沒有了買過或者換一個新的就可以了。

但是從小孩的角度來說,這就成為「過渡性客體」,是小孩子和母親之間的安全感跟情感聯繫的一種表現。

很多的小孩甚至會覺得這個玩具本身是他一個自我延伸,是「我」的一部分。

所以當小孩發現他這個玩具沒了,或者是家長把這個玩具送給了別的小孩了,他會完全失控,這是他的情感和安全感投射的「客體」已經被摧毀了。

好多家長說我重新給你買一個一模一樣的不就行了嗎,為什麼你還大哭大鬧。

好像那個小孩特別不講道理,其實不是的。

因為從成人眼中看這個一模一樣的玩具,在小孩的角度來說同樣的小熊、同樣的娃娃已經是不一樣了。

有的家長說我把玩具送給別人是為了培養孩子分享的意識,其實這個論點是很不合理的。

從大人的世界來說,我們的分享如果要培養意識也是要在自願自由的前提下進行的,何況是很多家長強行把玩具送出去呢?

如果真的要培養孩子分享的意識和分享的習慣,那麼我們要怎麼做呢?

1.制定原則

首先第一個原則,一定要讓整個分享的過程使孩子愉悅。

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聖誕節、生日會讓孩子交換禮物,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領略到我把這個禮物分享出去我可能會換一個東西回來,慢慢的讓他覺得交換、分享愉悅的情緒是正面的,而不是被人拿走了她的這個「移情」的物件。

2.合理方式

如果有別人家的小孩要求說我特別喜歡這個玩具,這是時候家長應該做的事情是買一個新的玩具給他,因為這個玩具是我的小孩的,而不是說把這個玩具送給人家,然後跟自己的小孩說我會買一個新的給你。

這樣孩子就會從心裡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保護。

因為他不是故意在和你耍脾氣,也不是自私的表現,這是孩子成長的階段必經的環節。

3.要學會教孩子說「不」

傳統文化始終教授人們要與人為善,要學會捨得,這其實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是反人性的。

西方的教育理論始終首先強調的是「我」的意識,這對人的一生的心裡感受,安全感的培養都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是孩子最心愛的玩具,最心愛的娃娃,爸爸媽媽就應該支持她的做法,不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要和別的小朋說「不」。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父母是可以保護我的,我是幸福的。

如果心愛的玩具都隨意會被別人拿走,那麼有一天我也會被爸爸媽媽「拋棄」的。

4.學會捍衛自己的權益

現在家庭獨生子女較多,很多孩子成年參加工作後,沒有獨立意識、競爭意識,這其實在這個社會中生存會遇到很多問題。

這是孩子在幼年時競爭意識教育的缺失。

如果是孩子喜歡的玩具,不願意分享的娃娃,她完全可以不給其他小朋友。

如果有別的小朋友要搶,你應該鼓勵她去奪回自己心愛的「自我」。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明白如何去保護自我,如何捍衛自己的權益,從而逐步培養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獨立人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學會分享?真的像你想的那麼簡單嗎

「現在有育兒界有一句聽上去很是「政治正確」的流行語——寶寶你要學會分享哦~很多麻麻們都聽到過這句話,卻並沒有get到這句話的精髓呢。今天,小編就來把「學會分享」,這簡單四個字,其背後蘊含的真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