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三歲看到大,我們該如何在孩子這段時期處理孩子這些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多數父母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歐美的父母會特別教導小孩必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在表達的意見當中,還包括說「NO」!不正確的管教之下,塑造出的寶寶讓我們疲憊不堪:

問題1 言行不一致

言行不一的現象在年幼孩子身上時常發生。

早上和家長保證「再也不搶小朋友的玩具了」。

可是,晚上到幼兒園接孩子時,又聽到小朋友的告狀聲,他又搶玩具了。

剛剛還說得好好的,為了保護牙齒以後不再貪吃棒棒糖了,可是到了超市又拉著父母硬要買糖吃。

造成孩子言行不一的原因:

一是記憶力不強。

說過的話過後就忘記了,因此,保證不做的事照樣做了,需要他做的事反倒沒有做。

二是控制力較弱。

有些孩子從道理上也知道做某一件事不對,父母或老師是不會同意的。

但由於環境條件的影響,有了某些抑制不住的誘惑。

如明明知道貪吃糖果會損壞牙齒,但看到五顏六色的糖果時就忍耐不住了。

三是能力有限。

向成人保證或想做好某件事情,但由於孩子的能力限制而無法做到;

四是有的孩子已經養成了隱瞞自己行為的不良習慣。

五是模仿成人的行為。

六是家教不一致。

爸爸要求嚴格、媽媽寬鬆無度……孩子言行不一的問題,將會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而慢慢得到克服,但有些孩子會習慣成自然,將言行不一的毛病帶到成年期。

因此,要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措施對孩子進行言行一致的引導。

其主要方法是:第一,強化教育。

孩子容易忘記的事要講清道理,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讓孩子在心中有個深刻印象。

如孩子知道收整玩具的道理,但孩子玩玩具後不收拾又去看圖書了。

這時可叫孩子過來,指導孩子自己收拾,一邊收一邊講做事有始有終的道理,時間長了,孩子自然也會收拾自己的東西,不會只說不幹了。

第二,培養孩子的控制力。

只有能夠自製的人,才能言行一致。

發展孩子的自制能力,就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提醒、引導。

孩子控制不住遇到困難,大人要幫助。

孩子有所進步,要及時表揚鼓勵,使孩子逐步做到言行一致。

第三,父母的要求要一致,不能父嚴母寬。

第四,成人必須做到言行一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孩子做到的,成人首先要做到,相信榜樣的教育力量是無窮的。

問題2 保護或溺愛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連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捨不得讓他們做,甚至將子女的活動範圍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內。

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難,缺少自信。

我們該如何去正確的寵愛孩子:

① 平等對待

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為中心"的意識,不讓孩子產生特殊優越感。

家長應從日常小事抓起。

例如,家裡來了小朋友,應教育孩子把玩家給大家一起玩;吃東西要讓孩子養成分份的習慣。

長期堅持,就會使孩子養成與別人平等相處的習慣。

② 不要輕易滿足要求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時,不能輕易滿足。

孩子撒嬌要家長買玩具,家長不能爽快答應,反而可以跟他提條件,例如一個月內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應買給他。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③ 避免隔代溺愛

很多家長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

然而很多父母覺得爺爺奶奶輩的教育跟不上形式,但是又不好過多指責。

家長應該首先和老人溝通好,遇到孩子做錯事時,老人可以到別的房間去或者藉故出去,讓家長單獨來解決。

剛開始,可能孩子會繼續哭鬧、扔東西,當發現無人理他時,孩子就會有些恐慌,哭鬧就會減弱,最後可能會主動找家長承認錯誤。

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乾的要求,家長就因勢利導從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比如,幼兒期的自理能力培養是獨立性培養的主要內容,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穿脫鞋襪,自己如廁,自己收拾玩具,吃東西前後或便後自己洗手等。

父母疼愛孩子是出於本能,父母應該把握分寸,矯正溺愛,因為適度的愛才能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問題3 父母意見不一

不少父母缺乏溝通而對教育子女的問題固執己見,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應注意保持意見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讓。

這樣意見分歧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缺乏安全感

爸爸媽媽扮演黑臉白臉的角色時,必須考慮是否會讓寶寶接收到矛盾或是不一致性的信息,一旦寶寶感受到教育上的不一致性,可能會讓寶寶有種無法預測感,進一步帶來缺乏安全的感覺。

2.價值觀混淆

「黑臉白臉」的教育方法是不適用的,一個打一個護,寶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沒有,不同的標準很可能會造成寶寶價值觀的混淆,讓他難辨是非,也有可能會讓寶寶將來的個性容易投機取巧,甚至逃避問題。

3.因害怕失去主見

在「黑臉白臉」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寶寶,可能會讓他依賴「外控」,失去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因此實施黑臉白臉的教育方式前,家長得先思考一個問題:讓寶寶感到害怕究竟能夠讓寶寶學到什麼?是否到頭來只讓寶寶學到了畏縮的想法,甚至讓他在成長的路上不敢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害怕與人溝通。

4.習慣找藉口

如果寶寶一做錯事情,家長就用罵或打的方式解決,然後過一會再去安慰寶寶,長期下來,寶寶會認為不論做錯什麼事,不必經過反省也不用調整自己的行為,終究會被原諒。

如此可能會養成將來找藉口、遇到事情就逃避的人格特質。

5.親子關係破壞

另外,黑臉白臉的角色扮演,也有可能會讓寶寶產生親近白臉、懼怕黑臉的狀況,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不僅失去了當初的教育目的,更有可能會讓家人間失去更多寶貴的情感。

因此,爸爸跟媽媽必須好好考慮,究竟有沒有必要犧牲親子關係來達到一種「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

6.影響人格發展

黑臉白臉的教育方式,會衍生出的一個問題是,扮演黑臉的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可能因為寶寶長時間感受到黑臉的怒意與不悅,因此無論生活中發生了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都不願意與黑臉分享,造成了跟黑臉無可避免的親子疏離。

一旦造成這種情況發生,要修復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如果寶寶從小就在親子關係疏離的家庭下成長,對寶寶人格特質的發展也會有不好的影響,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會成為整個社會的負擔。

孩子可以學會懂事,但這個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

這需要我們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並隨時都保持頭腦冷靜,運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將小孩從調皮搗蛋的麻煩角色中轉換過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懶惰也遺傳 不會是真的吧?

[摘要]我們普遍認為,懶是人後天養成的行為習慣,但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人的懶惰,很可能是會遺傳的!另外有專家指出寶寶懶惰更多源於家長不當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