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打碎鄰居玻璃爸爸堅決不幫賠,這才是養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
易卜生說:「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可是,很多家長卻在育兒這條路上,活生生地剝奪了孩子的這個「準備」。
剝奪到什麼程度,家長們也許自己都意識不到。
關於教育孩子,明星父母們還是有一些過人之處,值得我們去學習。
-
馬伊琍:在女兒不願意上幼兒園的時候,她把送女兒送進幼兒園後,頭也不回走了,躲在車子裡哭。
對於孩子來說,幼兒園是一個必經階段,人生的第二次「斷奶」,和父母保持距離,開始獨立的第一步,所以她的「狠心」,也是為了讓女兒懂得—孩子,你終將離開父母的懷抱,一個人去面對。 -
蔣雯麗: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讓他們自己去做,因為每一件事都是在鍛鍊他們。 -
郭濤:不接受男孩哼哼唧唧的撒嬌,對於一些原則性問題不妥協,孩子大了,就該有一個樣子,有擔當和責任心。
-
蔣勤勤:開放式鼓勵式教育孩子,只要不危險,都會讓孩子去嘗試。
孩子願意去嘗試沒有做過的事,就是一種成長。
眾所周知,相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明星的孩子,簡直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可明星父母也深知,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很重要,不然,「金湯匙」就會變成「金匕首」。
正確的教養方式,才會為孩子保駕護航。
不合適的教養方式,卻只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前不久,網上爆出一個中國留學生,為了招待朋友,讓父母指教如何做西紅柿炒雞蛋。
大半夜,他的父母在微信上直播,如何做出一盤西紅柿炒雞蛋,這個行為感動了很多人。
可是,在這個行為背後,大家有沒有嗅到一絲的無奈。
西紅柿炒雞蛋,這麼簡單的一盤菜,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卻不會做。
還有一個「旗鼓相當」的大學生,因為習慣了每次吃拌面,都是媽媽拌好的,以至於去飯店吃拌面的時候,無從下手。
這些成年「巨嬰」看著讓人覺得好笑,可是,正是因為不適當的教養方式,才導致了有了這些巨嬰。
在我們身邊,你總是隨處可見這樣的家長——嫌孩子吃飯慢,去餵孩子吃飯,覺得孩子穿不好鞋子,就直接上手。
在遊樂場,你可以看見拿著水杯勸說孩子喝水的家長,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一玩起來就忘記喝水。
試問,幾個月大的嬰兒,都知道渴了餓了的感覺,那些蹦躂的四五歲的孩子,怎麼會不知道什麼時候渴了?
孩子們也很無奈——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飢餓,叫你媽覺得你餓。
這種關心和照顧,不是真正的愛。
它是枷鎖,束縛著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
讓孩子本該有的「功能」在一點一滴消失。
02
讓我看一看國外父母,是如何讓去愛孩子,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
德國: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10~14歲要參與修剪草坪。
-
美國:1歲左右的孩子,用餐時被父母「綁」在餐椅上,自己用小刀叉吃飯。
-
瑞士:孩子在初中畢業後,就要去當一年的傭人。
上午勞動,下午上課。 -
日本:全家旅行,不論多小的孩子,都要背一個小背包。
十幾歲的孩子,依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自己掙學費。 -
韓國:兩三歲的孩子,出遊都是自己走,累了,就休息一會再接著走,家長很少會抱著他們走。
-
法國:寶寶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嬰兒區。
再大一些,就放在地攤上,來回爬。
鍛鍊孩子的身體的同時,也讓他們獨立。
相比之下,中國很多父母的愛,太過於密不透風,悶得孩子沒有縫隙去「施展」自己。
因為太勤勞,所以太辛苦,因為辛苦就會有抱怨;因為著急,所以焦慮,因為焦慮所以有負面情緒。
最後,我們所謂的「為孩子好」,都變成了親子關係的一場拉鋸戰,付出了那麼多,卻終究沒有教育出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可能還會收穫一個「小白眼狼」,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父母們,沒有get到教育孩子正確的打開方式。
03
什麼才是教育一個孩子正確的方式呢?
-
① 不主動,鼓勵孩子去嘗試,賞識教育。
總有家長抱怨養孩子心累,怕孩子磕著碰著,被很多「小意外」傷害了,所以家長搖身一變,成為「唐僧」,耳提面命告訴孩子,哪些不能做,做了你會怎麼樣。
這種「填鴨式」的叮囑,可能會讓孩子避免一些傷害,但可能會激發孩子更深層次的好奇心,導致他們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受傷。
家長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傷。
可往往是,避免了傷害,也壓抑了孩子的探索心。
正確的做法是,在自己的視線里,幫孩子把控「意外」的同時,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保護好他們的探索欲,鼓勵孩子去嘗試,並且不要主動告訴孩子,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
閨蜜抱怨孩子是一個吃貨,不管適合不適合孩子吃的,都要吃,為了阻止孩子這個「吃貨」行為,心特別累。
有一次,和朋友在一起吃海鮮,有人吃芥末,兒子也要吃,怎麼哄勸都不行。
後來,一起吃飯的朋友,直接用筷子蘸了一下,塞到她兒子嘴巴里,小傢伙辣得直哭。
我為她朋友的做法點讚,這芥末吃了,也不會中毒,孩子這麼強烈要求吃,就讓他自己去嘗一嘗,覺得辣了,自然不會吃。
你不主動告訴孩子芥末吃了的結果,讓他自己去嘗試,讓他自己去承擔這個吃的後果,遠遠要比你阻止他要好。
鼓勵孩子多去嘗試,比如,媽媽們在家裡做餃子或者一些麵食的時候,孩子們總想參與,那就讓他們參與其中,多鼓勵他們,誇獎他們,這對於他們以後願意去嘗試做一些其它的事更有信心,成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
-
② 會拒絕,當一個「偷懶」的家長。
在平日的生活里,家長們可以適當地「偷懶」,拒絕去幫助孩子,或者是他們的一些要求。
家長越「懶」,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多了,依賴感也就弱了,也會變得越來越獨立和強大。
言寶玩車的時候,特別喜歡把一筐子的大車和小車,全部倒出來,即使不玩,也要放在旁邊堆著,每天分類這些玩具,都是一個大工程。
二歲以後的他,對玩具的「破壞」能力更強,不僅是在客廳,臥室和衛生間都是他的玩具,我被迫收拾這些「爛攤子」,我發脾氣說「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他嘟囔著小嘴巴說「不」。
強硬的態度,讓我順勢入戲了,我說「媽媽好累啊,手都疼了」。
看見我這番模樣,他立馬跑過來,關心地看著我的手,提出「幫我」,我故意藉口手疼,收拾得特別慢,在我的「拒絕」和示弱下,他第一次主動攬起了收拾玩具的工作。
後來,對於他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他開口尋求我幫助的時候,我會拒絕,也會示弱,媽媽不是不想去做,而是「做不到」。
自從當了一個會偷懶的媽媽,言寶明顯獨立多了。
保溫杯里有水,他都是自己倒水;蘋果洗乾淨了,自己拿起來就啃,不會要求我切成小塊;小便自己去衛生間解決;上下樓的時候,還會提出幫我拿一些他可以提得動的東西。
以朋友的方式對待孩子,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會拒絕他們一些要求,讓他們自己去做。
當一個「偷懶」的家長,孩子也會把自己變成大人,變得體貼家人,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你將收穫一個人更加獨立的孩子。
-
③ 要負責,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關於責任心,很多家長對於這個概念很模糊,總覺得孩子小,所以大包小攬所有的事。
比較常見的就是,孩子犯了錯,出來道歉的卻是家長。
這種包辦的後果,就是讓孩子不會為了自己的行為買單,意識不到錯誤,也不會在錯誤里得到任何的成長。
小時候,有一次我弟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玩彈弓,兩個人比賽打彈弓,我弟不小心打破了鄰居家的廚房玻璃。
孩子小,大人肯定得去賠,可是,我爸說沒有錢,讓我弟自己想辦法。
後來,我弟給鄰居幹了一個禮拜的曬玉米和收玉米的活,才算完事。
鄰居說我爸不疼我弟,不願意為他扛事。
但是,我卻看到了我弟的變化,不再那麼莽撞做事,幾個孩子一起偷鄰居家的公雞去烤著吃,他沒有參與,說怕自己賠不起。
用我爸的話說,「想讓孩子會扛事,你必須得讓他先學會為自己扛事」。
孩子為自己的錯誤扛事,有責任心,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遇事,不依賴人,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獨立自信,聰明懂事的孩子。
可是,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跟家長的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育兒這條路上,家長一定要銘記: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不主動幫助孩子做能夠做的事,鼓勵孩子多嘗試,負責製造機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相信孩子在你放手後,會越來越好,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作者簡介:多多黛,80後女子。
一手文字,一手生活。
想把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寫給你們看。
)
測一測:從口頭禪看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還記得小時候媽媽的口頭禪嗎?不要小看口頭禪,有的時候你的口頭禪會決定教育出一個不同類型的孩子。現在回憶一下,你最常對孩子說的「口頭禪」是哪一句呢?選擇1 你好棒屬於理性型的父母你是一個對自己自信心十
父母可能是孩子最壞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知道是誰說了這句話但此時我想說,父母也能成為孩子最壞的老師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張白紙,誰會在他身上塗畫最多呢?當然是朝夕相處的父母。那麼你就該不求做孩子最好的老師,起碼...
媽媽懶一點兒,孩子更獨立
在我們身邊,很多媽媽幾乎成了孩子的保姆,對孩子算得上「無私奉獻」和「任勞任怨」:孩子口渴了,捧著水杯餵他喝水,孩子的房間亂了,幫他打掃整理,孩子玩具一地都是,幫他收拾玩具。無論子女多大,中國的父...
想要孩子長大有出息,媽媽必須學會犯懶,否則你只能養出一個巨嬰
01易卜生說:「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可是,很多家長卻在育兒這條路上,活生生地剝奪了孩子的這個「準備」。剝奪到什麼程度,家長們也許自己都意識不到。關於教育孩子,明星父母們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