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媽媽的中醫育兒故事|媽媽們的表現我給滿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當歸中醫學堂

了解更多,請關注院長在線微信號:present-wired

Luna W

對待孩子我是個粗線條的媽媽,但幸運的是對待健康上,我找對了方向,囡囡小時候積食,中醫大夫教我經常給她揉腹、捏脊,這兩樣堅持到現在都已成了習慣,天氣乾燥時熬點冰糖雪梨,孩子一直很喜歡,風熱咳嗽時配合喝烏梅三豆飲,美味又能緩解症狀……種種方法,中醫給我很大的幫助,我甚至發現,在了解學習中醫醫理過程中我的心逐漸安定了,一個心理強大的媽媽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說到學習中醫我非常感謝囡囡,有了她以後我才開始用中醫的思想考慮生病、保健和調養。

孩子比較大人更能感受自己,餓了吃、睏了睡,開心就笑、難過就哭,我們在養育過程中應該順其自然。

以前我認為拉、吐都是病,實際上這兩種也是身體排出病邪的方法(當然要辨證看待),這是我觀察後再學習才認識到的,囡囡之前感冒,我們輔助做一些中醫治療,她的身體會主動抗病,我發現她咳嗽、嘔吐、排痰後會好很多,感冒吐出食物後也會舒服,拉肚子也並不是增加痛苦,反而是一種自然的排病過程,這些和我以前的想法完全不一樣。

囡囡提醒了我要感受自己,沒有她之前我認為人要捆綁自己,捆綁成想要的任何形狀,想起來真是淚奔。

可以說囡囡的成長給了我重新生長的機會,從心靈和身體。

不忘初心,對囡囡,我最初和最大的願望就是她能快樂、健康。

我會繼續用中醫的方法和自然的理念守護囡囡,和她一起成長。

淡如

兒子一歲半以後開始經常感冒,每次感冒都會咳嗽,一咳嗽就喘,很不幸的被西醫診斷為哮喘。

拿到診斷結果那一刻我無助的流下了眼淚。

我拒絕了醫生提出要長達兩年的激素治療,開始在網上查看各種資料。

多少個不眠之夜我獨自坐在電腦旁看各種關於哮喘的文章,終於有一天我看到一篇關於中醫對「小兒哮喘多數是小兒咳喘」的文章。

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

通過這篇文章我知道了羅大倫老師。

從此走進了中醫的世界。

今天我成為了眾多當歸同學中的一員。

我想說,幾個月來在當歸的學習,最大的收穫並不是我學會了陰陽、表里、寒熱、虛實。

而是獲得了一種平和的心態。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逐漸變得不再那麼焦慮,心態平和很多,以往計較想不開的事現在都一笑而過了。

想想都知道怒傷肝了,再生氣來個肝鬱多不值啊!

孩子依然在時不時的生病咳喘,我也不那麼急急忙忙的往急診跑了。

該清熱清熱,該散寒散寒,三五天慢慢也就恢復了。

現在群里每天有媽媽們在求助孩子流鼻涕了,咳嗽了該怎麼辦?甚至無不適,只是看見舌苔厚了,就問該用什麼藥;又或者藥已經吃了怎麼還在流鼻涕,還在咳嗽。

我想說媽媽們請冷靜,請學會靜下心來等待。

用我們學到的知識讓孩子接受正確的治療,讓我們用正確的方法讓孩子健康成長。

我感謝中醫讓我學會了等待。

母親節到了,祝天下的母親們節日快樂。

也祝天下所有的孩子幸福健康。

tohato

女兒宜宜算是比較幸運的孩子,因為身為媽媽的我接觸中醫較早。

備孕懷孕的過程,我都有找中醫調理過,效果很好,然而宜宜4個月第一次生病時,家人的首選還是到醫院找西醫治療。

我很希望那次經歷是唯一的。

那時候宜宜只是小感冒,然而前後兩周,我們出入醫院四次,醫生開的藥越來越多,孩子的症狀卻越來越嚴重,鼻涕沒減少,鼻子越來越堵,喉嚨的痰還越來越重。

看到這樣,我立馬要求帶孩子看相熟的中醫,老公也只好依著我。

那點小中藥,半個小時就起效了,就是簡單的中藥浴和貼湧泉的小藥。

記憶猶新,給宜宜貼藥後,就是短短半小時,她的呼吸聲順暢多了,鼻子立馬不塞了,還睡了個安穩的長覺。

從那次起,我更相信中醫治療的效果。

治好了小感冒一個月後,宜宜在天不熱的情況下莫名流汗多了,還伴有一點流涕和乾咳。

那次,我想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幸好平時零零碎碎地關注了不少中醫知識,還知道小兒推拿可以治病。

於是,我在網絡看了一些推拿視頻自學了幾天就開始實踐。

經過三天的「一級戒備」護理,宜宜好了。

期間我給宜宜做的小兒推拿有掐腎頂、補腎、捏脊、黃蜂入洞一窩蜂,吃了一次含有5克懷山藥的輔食,在湧泉穴貼蒜瓣歷時20分鐘。

現在回看,當時可能存在過度治療,想著把懂得的都用上,幸好結果是好的。

從那次起,我更清楚當媽媽的,應該多學習中醫育兒知識。

提前介入不要等問題來了才臨時抱佛腳,沒有人比媽媽更了解孩子的情況。

我前後參加了宋世昌、陳姥姥的小兒推拿課,還報了當歸《零起點學中醫》課程。

那麼急著去學習難道我想成醫了?當然並不是。

多學習只是為了讓孩子少生病。

少一些錯誤餵養、錯誤治療,正統的中醫養生、育兒理念就可以把孩子養得健健康康。

那些少生病、少吃藥的孩子不只是別人家的孩子,應該就是我們的孩子!

芍兒

接觸中醫是在兒子出生後沒多久,當時女兒也才四歲多,不過底子還算好,再加上小鄉鎮醫療資源有限,所以也沒被過度治療過,但沒接觸中醫前,家裡真是備齊了各種西藥,退燒的,止瀉的,止咳的,消炎的,感冒的…林林總總,基本上什麼病上什麼藥,有時幾種一起上,一般隨便一個感冒發燒最少都得兩個星期才能算好,還理所當然的以為這是對的,生病本就是這樣的。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羅博的一本書,裡面一目了然地講了感冒發燒咳嗽,才恍然大悟,原來病是這麼得的,該那樣去治!

第一次親驗是兩孩子同時咳嗽,當時真是拿著書對照著蒙的,判斷一個是寒熱交錯的咳,用花椒燉梨,吃了三天,真的就好了。

判斷另一個是積食,晚上咳得根本合不上眼,先用消積止咳口服液,效果並不好,後來換成焦三仙加雞內金煎水喝,馬上就見效了,吃了兩天也好了!

經過了這次實戰,我算是認識到了中醫的魅力,但也更清楚了自己的不足,所以當看到當歸推出這麼親民的《零起點學中醫》課程,真的是欣喜若狂!我當時只是想多學一點點,能在孩子生病時辨證更准,用藥更准。

誰知一進來,發現在這裡學的可不止是一點點,有時忍不住要抱怨學的也太深了,不過越深入越暗喜,慶幸自己能接觸中醫,學習中醫,運用中醫,讓生活更加從容淡定!

最後我想說的是,有時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而不自知。

所以真希望每個媽媽都能看到中醫的魅力並自主學習中醫,用中醫育兒,讓本就勞累的我們可以活更自信、更輕鬆、更有掌控感!

看風景的人lishujia

2010年底,我做了媽媽。

大派去幼兒園半年以後,得了一場大葉肺炎。

彼時我在一家規模中等的私企做職業經理,恰好被老闆倚重,派的肺炎就是我用了不正確的退熱方式所導致,因為我疏於護理,普通肺炎,掛水18天肺部還有水泡音……

後來,我反思孩子的教養,選擇了「試試」小兒推拿。

從往返推拿店到學著自己上手,過程並不長,我對按按穴位就調理好身體這件事著迷,我想知道背後的原因,於是羅老師的書,成為我走進當歸的契機。

2016年初,我生了二丫頭歐葉,4到8個月,她每個月堅持生病一次。

我用兒推干預,堅持每天捏脊保健。

8個月以後,她身體好起來。

剛學中醫的時候,我熱衷於給孩子「找病」。

我每天早晨讓大派吐出舌頭,我喜歡把我看到過的問題「按」到孩子身上。

那一段時光也很混亂,我每天都在研究食療法,孩子成了我開墾的「試驗田」。

幸好那只是短暫的一段時光,當我吸取了更多的知識,我產生了敬畏心,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也感染了我,我明白了一件事,我可能成不了一個中醫,但是我可以用中醫的思維哲學來對待生命、對待生活。

歐葉1歲的時候,發了幼兒急疹,高熱兩天,我除了推推她的小手以外,就是每天陪著她。

大派幾個月前上吐下瀉,在最厲害的時候,我用了艾灸溫和灸,灸了幾個穴位,剩下的時間,我等待他們慢慢恢復。

我的日子,於是就在不斷的中醫學習中,充實起來,從容起來,無為•有道,我就靜待花開。

從女孩變成媽媽的這幾年裡,有過多少笑,就有過多少淚。

永遠忘不了女兒曾經兩次高熱驚厥我束手無策的慌亂;出生七個月因為姥爺給吃豬蹄而積食我無主的求助村鎮醫生,開了一堆ABCDE片,還打了補鈣針,直接的後果當晚孩子徹夜未眠,滿床爬!現在想想有多麼後怕,萬幸沒留下後遺症。

通過這幾件事情我深刻的反思,養育孩子真的很難嗎?

偶然接觸小兒推拿書,因有過成人推拿經驗,於是興起捧讀,才明白自己在養育孩子上原來要學習的太多了,於是幾年間,陸陸續續買了羅大倫、周而晉老師的書,拜師我們當地中醫藥大學老師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五行、藏象學說、八綱辨證等也是讓我雲裡霧裡,自己反覆聽,沒事就多看書,要不就把孩子拉過來當小白鼠,面診、舌診、觀指紋。

幾年下來,孩子感冒發燒的機率明顯少了,即使偶爾有些小苗頭,辨證後對證採取干預措施後,睡一覺基本沒事了,平時沒事多觀察孩子舌苔二便,有變化就配合推拿,自己也逐漸明白,現在好多孩子的常見病,真的是愛太多造成的,再多吃一口;吃肉長肉,吃菜能長肉?多穿點別凍感冒了,與長輩在這些問題上據理力爭,家人一度給我貼上「後媽」的標籤,但是慢慢的,他們也發現,孩子生病的次數少了,身體雖然不胖但是很結實,家人的態度也在發生著改變,重要的是,我也通過所學,讓家人的身體受益不少。

曾經有人說過,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最好的答案莫過於,參與她的成長,自我一起成長。

心媽

和寶寶的健康故事一說起來就停不下,選一個小小的寫吧,那年暑假,寶寶兩歲多,帶著她回奶奶家、姥姥家、小姨家轉了一大圈,各種開心的玩和歡樂的吃,等回北京以後,她偶爾會說媽媽,我肚子疼,過一會兒再問她,好像又不怎麼疼了,我是個心大的媽媽,哦,不怎麼疼了,沒事,過兩天就好了。

可是這樣斷斷續續說了有一個多月,我想還是應該去看一下吧,西醫嗎?好像症狀不明顯,應該也不會有好辦法吧。

機緣巧合讓我聽到高其武大夫的講座,哦,中醫!我要去看看。

一間溫馨的診所,一位年輕的中醫大夫,一張小兒推拿的方子,一個冬瓜蘿蔔湯,孩子就這麼輕鬆愉悅的好了。

我心裡亮起了一盞燈。

逍遙佩蘭

掐指一算,為娘三年有半,自學中醫已一年有半。

經歷了瘋半年,癲半年,瘋瘋癲癲又半年的痴迷學習。

從最初的家人同事嬉笑我走火入魔,到今天頭疼腦熱都來諮詢我,公園裡老人追著老媽問,你家孩子咋養的這麼好?這一切,都源自祖國醫學智慧的庇佑。

兒子一歲多夜半高燒,束手無策往兒童醫院跑,勞民傷財,如今知道那不過是一個食積發燒。

兒子兩歲開始正式自學中醫,羅大倫老師所有出版的書都買來研讀,跟當地一名中醫老師學習請教,後來又參加了我們當歸中醫學堂。

講真,兒子是我的第一個「小白鼠」,也是第一個受益人。

漸漸的,感冒發燒越來越少,一般都被掐滅在萌芽階段。

平時抓住小兒脾胃調理,控制日常飲食量和肉蛋奶魚,一切向好。

起初老媽說我是後媽,如今看到生龍活虎的兒子,還有我治好了她的梅核氣和外感風寒高燒,默默地認可了,不再說什麼別學中醫了,又不能當醫生,累壞了之類的話。

除了藥食同源的中藥湯劑,去年秋天用小柴胡顆粒加雙黃連口服液,三天治好了兒子的手足口。

前幾天,兒子左眼結膜炎,一滴眼藥水就哭,倒是很習慣我配的小中藥,還是小柴胡顆粒,菊花水沖服,兩天就好了。

可能是遺傳體質的原因,兒子總是厥陰經出問題,還易膽經相火上逆。

寶貝,別怕這些「小流氓」,你有一個探求中醫智慧的媽媽,我們一起來搞定!中醫,讓生活更美好,相見恨晚,從此相須,直到白頭翁。

桃寶媽

當年還沒懷孕,就來上當歸中醫學堂的《中醫育兒及小兒推拿必修課》了,有幸參加了第六期課程,是羅大倫老師授課的。

也許是覺得自己身體不好,所以渴望將來孩子少走些彎路,羅老師開玩笑說我是「持證上崗」。

沒想到寶貝兒五年後才來到我身邊,而此時我也在不斷學習中醫,終於走上了中醫師承的道路。

現在每天在家,我會用小兒推拿手法給寶貝做保健。

還自編兒歌:揉揉小湧泉,有個好睡眠;揉揉足三里,有個好身體;天天揉揉腹,便便不痛苦;天天捏捏脊,長到一米七。

嗯,我們家是女娃[呲牙]

用中醫思維守護寶貝,最大的好處就是媽媽少一分焦慮,而且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疾病初起階段的干預,同時也非常注意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道理,注意飲食均衡,重視脾胃運轉的重要。

希望自己能不斷精進學習,用中醫知識更好的守護寶貝和家人[愛心]

豆豆媽媽

我來說個和「行知堂」結緣的故事吧。

我35歲懷孕、生子,算是大齡產婦了。

這個年齡的人,對待孩子總是格外謹慎,尤其是健康問題。

一直以來,孩子生病了,我就是兩個辦法:1、等待自愈;2、去醫院、聽醫生的。

自己琢磨?不敢。

2015年夏天,在小橡樹幼兒園聽了一場健康講座,活動結束時我提問申請索要「靠譜」的中醫兒科大夫名單,然後回家自己對著名單挨個兒查了一遍,根據「長相」和「距離」選擇了行知堂和陳餘糧大夫。

適時,正為孩子臉上不斷擴張的白斑煩惱。

去了兒童醫院等若干家三甲醫院,到了兒科、內科、皮膚科、中醫科等若干科室,做了各種檢測和化驗,西醫說「一切正常」、中醫說「長大就好了」......卻眼見得白斑只大不小。

醫生說不明白病因,自然也無法給出確切診斷,只能是「給你們開點兒藥,試試吧」(誰敢試試?)......開了一堆藥,沒敢吃,扔了。

於是,慕名去了行知堂找陳餘糧大夫。

大夫說脾虛,喝湯藥調理3個月,然後停藥讓身體自行恢復。

於是,每周看診一次,持續了3-4個月(藥好喝,小朋友欣然接受),臉上白斑完全消失。

自此,建立信任。

2016年5月,兒子被小朋友傳染感冒、繼而咳嗽,在我的觀望和磨蹭間,耳聽得咳嗽音深入往胸腔里走。

夜間開始持續30分鐘以上的咳嗽,影響睡眠。

於是,直奔最近的3甲醫院求助醫生。

挂號、聽診、驗血、拍片...結論是:支氣管炎。

開了消炎藥和7天的中藥湯劑。

回家,休息、吃藥,心懷愧疚、毫無懷疑的執行醫囑。

到家時間是近中午。

午飯後,吃了第一副藥的第一袋。

晚飯後,吃了第一副藥的第二袋。

當天夜裡,從11點開始咳嗽、翻騰,越來越重;一直到午夜3點,不見緩解。

我被嚇傻了。

乾脆坐起身,查手邊所有資料。

我僅有的醫學常識是,對待小孩子,如果藥對症,那麼一副藥即見緩解,至少不會明顯加重...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這藥還能吃嗎?

我憋到凌晨5點,實在急的沒辦法,直接微信騷擾陳餘糧大夫。

發完信息,猛然發現,陳大夫在辟穀中。

心沉到谷底。

到底醫生有慈悲心,5分鐘後居然收到回復...... 這之後,峰迴路轉。

當天去行知堂換了藥方,一副藥下來,當天晚上安然無咳;兩天後,陳大夫辟穀歸來,再調了個方子,三副藥下來,咳嗽痊癒。

於是,哈哈哈,這個緣分算是結上了。

再然後,我就變成了一個「中醫」媽媽;但是我也不只用中醫的法子。

我用一把紫蘇葉治好了兒子的感冒;也會堅決用「退燒藥」保證踏實的睡眠;去年更是3天的陪伴治好了他的皰疹性咽峽炎。

但是,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些,而是我們遇事不再慌張;阿豆會特別安心地說,我媽媽會中醫,沒事的。

分享我的第一份「中醫媽媽」讀書筆記:

1. 從孩子出生到10歲前,「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是生長迅速」。

因此,在生活中什麼都不能過分。

吃東西不能過多,用藥也不能太猛。

對孩子身體的調理,只需順勢輕輕一撥即可。

2. 「陰陽證,二太擒」。

抓住外感和脾胃,孩子一般不會得什麼大病。

3. 不管哪個季節,「寒」都是孩子生病的主要因素。

受寒後,要立刻讓他暖起來,刻不容緩、機會稍縱即逝。

4. 感冒(咳嗽)的4個階段表現及對策。

高度重視第一階段。

第一時間不吃藥、祛寒邪,是對付感冒最重要的事情。

紫蘇葉泡腳驅寒,屢試不爽。

熟知第二階段用藥的思路「散外寒、清里熱」和基本藥理,列常用藥清單,備好常用藥。

第三階段交給醫生。

第四階段結合日常飲食和按摩調理。

關鍵:細緻觀察孩子鼻涕、痰、舌色,動態、靈活地看待這4個階段,其發展進程千差萬別、因人而異。

5. 調理孩子脾胃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疾病急性發作期,用藥(用可以達到效果的最少味數、最小分量的藥,力到即止);第二階段,疾病平穩及日常保健期,食療+推拿、按摩、鍛鍊(但仍需注意不可過量),可以於平緩中見到日日改善之效。

6. 「脾土生肺金」,脾胃功能強壯,可以令肺系統功能強壯。

而脾胃失調、積食造成胃中阻滯時,胃氣無法下行,心火亦無法下降,一感冒即上火。

因此,由積食造成的發燒,先化積食調脾胃,積食即消燒即退。

7. 孩子的身體狀況在不斷變化,要因時、當下敏銳覺察、動態辨證,要隨時知道病因、病程,當下狀況即刻處理,不要積累問題、發展嚴重。

了解更多,請關注院長在線微信號:present-wir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發燒、咳嗽、積食,一招根治

相信很多寶媽們對於寶寶發燒、咳嗽、積食都很頭疼,如何正確採取治療方法,或是從根本上預防這些疾病呢?古人云:「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兒女者,不知醫為不孝,而不知脾胃重要者,為不知醫。」大家...

愛生病的孩子是哪裡弱?

感冒、咳嗽和腸胃功能紊亂是小兒最常出現的健康問題。一般來說,只要不是有先天疾病或者後天出現的重大疾病,孩子的心、肝、腎這三個系統是不會有問題的,孩子生病主要問題都集中在脾和肺上。小兒護理應重點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