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生有三次叛逆期你知道嗎?處理方法都在這裡了,這麼管孩子最有出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的叛逆,對很多家長來說,是個艱深的話題。

尤其對中國父母而言,「建立家長式權威」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

家長問孩子要服從和威信,孩子問家長要權利和自由。

一旦孩子進入叛逆期,親子間的衝突往往會更加慘烈。

人一生中其實有三個叛逆期, 2歲是我們第一個叛逆期,7到9歲第二個,16歲是第三個,也叫青春期。

讓我們多了解叛逆期幼兒的心理狀況,可以幫我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孩子的人性行為。

第一逆反期:兩歲半到三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

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出現在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一般是在兩歲半到3歲左右。

不過現在的孩子大約1歲前後就開始表現「叛逆」了。

就這一點,我的分析是:一方面現在孩子的確越來越聰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們養孩子更加小心,也因此對孩子更早、更多說「不」。

孩子們說出的第一個「不」,就是從父母這裡學來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行動上,常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語言上,則開始說「不」,什麼都是「不」,做與不做都是「不」。

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早開始的與父母的分離。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並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

解決之策:

兩歲多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在大人眼中是十足的"軟硬不吃",教育這麼小的寶寶,專家有他們的建議。

方案一這一階段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的愛和耐心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滿足。

"呵斥、打罵、命令等都會導致孩子攻擊行為的出現,甚至長大後也會攻擊
別人或遷怒於人,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意圖才是根本的解決之策。

方案二:對於兩歲多的孩子家長也要注重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過分寵愛和過於約束孩子都容易造成孩子搗蛋、多動的叛逆行為。

對於孩子合理的要求,家長可以儘量滿足,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家長可以考慮以冷處理的方式,用其他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來分散其注意力。

第二逆反期:7-9歲,准大人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於嬰幼兒時期的寶貝,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願意讓家長拉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愛哭、比較嬌氣等。

解決之策:

方案一:家長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來,第一,別擺家長架子,嘗試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溝通,第二,家長別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因為不良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要想解決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方案二:家長在發現孩子搗蛋、破壞東西等行為後,一定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就責罵孩子,而要去問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事實上,孩子並不認為自己做得不對,而是在給自己心中的問題尋找答案,因此,家長在了解到問題的所在後,應給出孩子科學的、正面的回答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在孩子心目中更好地樹立了家長的形象。

第三逆反期:12-15歲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發育成熟,覺得自己已經很「強大」了,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種挫折感,這樣,在身體與心理矛盾的自我糾結和成長中,孩子開始有了更多樣的情緒體驗。

對女孩來說,會變得內向並體驗到自我懷疑、愧疚或抑鬱等情緒;對男孩而言,則更多地體驗到暴躁和憤怒。

正如這位父親所說,青春期的孩子大都處於「煩著」的狀態。

孩子的角色和身份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最明顯的是他們開始尋求同齡人的支持。

表現為,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很好面子,自尊心強;重視同伴關係,易受同伴影響,可能會做一些並非自己意願但同伴認同的事,如抽菸、喝酒,這些行為雖然父母不認可,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人的象徵,代表他們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等。

這也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一些危險,如網絡成癮、早孕、酗酒、犯罪等。

解決之策:

方案一:對於家長來說,及早地了解孩子的狀態,對於像拒絕上學、對什麼事都有些牴觸情緒的孩子,家長要陪伴在孩子身邊,及時溝通但也彆強迫他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那樣只會弄巧成拙。

方案二: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語言。

不要以為大人和孩子是兩個世界的人,有時你越多地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問題,孩子也會慢慢地說出心裡話。

遇到問題時,
多鼓勵,也可以把家長自己的煩惱和孩子說說,讓孩子認為自己也是可以被依靠的。

方案三:"大人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所以有時根本不去認真聽取和考慮孩子那不夠成熟的見解,可是,家長們說的、做的就一定正確嗎?不要老以大人自居,偶爾多反思一下。

"

總之,不同時期的孩子有不同的困擾。

對於他們的不聽話、叛逆,父母要有清醒的認識。

下面是一些原則性的提醒,更是很多父母容易疏忽的:

1. 不當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孩子逆反

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每天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適時調整,切不可因孩子與自己的想法相左,而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這樣做實際上漠視孩子真正的需要,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2. 教育孩子不能採取高壓政策,更不能諷刺挖苦孩子,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肯定和鼓勵孩子的進步和努力。

研究表明,用低聲細語的方式教育孩子更能獲得好的效果。

3. 對於不同逆反期的孩子,父母需區別對待

對較小的孩子,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給出選擇等方式引導;對於較大一些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正面引導和肯定的方式引導。

4. 父母言行不一或身處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的孩子更容易逆反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和榜樣,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自己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只會招來孩子的不滿孩子還怎麼聽從大人的話呢?另外,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要麼厭惡父母的行為,要麼逃避這樣的氛圍,父母將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孩子只會越走越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這樣管

孩子的叛逆,對很多家長來說,是個艱深的話題。尤其對中國父母而言,「建立家長式權威」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家長問孩子要服從和威信,孩子問家長要權利和自由。一旦孩子進入叛逆期,親子間的衝突往往會更加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