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分寵愛寶寶,這樣你會害了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要幫助寶寶克服依賴性,首先要積極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培養寶寶從小學會生活處理、增強自我服務的能力。

爸爸媽媽應有意識地培養寶寶勇敢大膽的性格,讓他從小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要是對寶寶沒有危險的、是他力所能及的事,都要放手讓他去嘗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培養起寶寶的獨立精神。

避免過分寵愛寶寶

爸爸媽媽在寶寶出生後,會對他特別關注,尤其是當寶寶大哭時,會想盡辦法逗他。

新生寶寶只要不是在睡覺,他必定會睜著一雙探索的眼睛東瞧瞧,西望望,不停地揮揮胳膊蹬蹬腿,主動地認識世界,體驗自我,這就是主動性的一種表現。

一種主動理解並影響周圍世界的精神。

可以說,初生寶寶具有極強的主動性,但他也正處在最大程度地依賴爸爸媽媽的階段,表現出主動——被動,創造——模仿,獨立——依賴相互依存發展的特點,寶寶成為哪一類型的人取決於爸爸媽媽在教養過程中向哪一邊的傾斜。

在我們實際的教養過程中,往往只看到寶寶被動、依賴、模仿的一面,而看不到其主動、創造、獨立的一面,導致我們培養出一批「聽話」的但缺乏主動性的寶寶。

當寶寶3個月大以後,爸爸媽媽應開始協助寶寶建立獨立意識及忍耐力,而不是盲目地對寶寶寵愛。

在寶寶最初的3個月或4個月裡,他最重要的是去認識這個世界,因此爸爸媽媽應為寶寶提供一個既舒適又安全的成長環境。

在這段時間裡,寶寶要表達自己的需要,最基本的方法便是——大哭,而當你對寶寶的哭聲,立即作出回應時,你已經給予寶寶最大的安全感,但同時也無形中使寶寶意識到,他有足夠的能力去影響其他人的行為。

寶寶到了4至5個月大時,他的哭聲就較為有意識,例如:當他感到肚子餓、害怕、不舒服、或者沉悶時,他會以哭來向你表達,吸引你的注意,而且會很有耐性地等待你的回應。

因此,爸爸媽媽需要明白寶寶的這種特性,並作出適當安排,從而訓練寶寶的獨立性及自我控制能力,避免過分寵愛寶寶。

抱寶寶要有「度」

寶寶對聲音特別敏感,尤其是媽媽的聲音,會讓寶寶感到特別親切、溫暖和舒適。

雖然新生寶寶一天當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睡覺,但給他餵奶和更換尿布仍然是個重頭戲。

寶寶有時晚上可以連續地睡幾個小時,但是,你要定時起身照顧寶寶,察看寶寶是否尿濕,是否有異樣情況出現。

否則寶寶一旦尿濕被驚醒的話,肯定會大哭不止。

爸爸媽媽應該知道,哭泣是所有寶寶的本能,新生寶寶是以哭來與外界溝通的,他告訴爸爸媽媽他是餓了、渴了、尿布濕了、或者是想睡覺。

如果寶寶每次一哭,媽媽就迅速抱起寶寶,就會容易養成寶寶動不動就要人抱的習慣。

演變到後來,寶寶一哭而媽媽忙於做其他事情沒有馬上抱的話,寶寶就會覺得很失落,自然會越哭越大聲,哭到累或是媽媽抱為止。

寶寶總是要人抱,顯然這不是一個好習慣,而且會打亂你的正常生活。

當寶寶再哭時,爸爸媽媽可利用這段時間給予學習刺激,在床頭掛上五彩繽紛、隨著音樂旋轉的懸掛物,或是放點柔和的音樂,在餵奶時多跟寶寶說說話,和他玩一玩,在這樣有意思的環境裡,寶寶的心情會愉快起來,便不再想哭或停止啼哭。

雖然多抱寶寶容易增進媽媽和寶寶的感情,但過多抱寶寶,卻會養成寶寶的依賴心理。

如何發展寶寶的自我意識

寶寶快到1歲時,能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把主體與客觀世界區分開來。

如開始知道由於自己搖動了掛著的鈴鐺玩具,玩具就會發出聲音,並從中認識到自己跟事物的關係。

有的爸爸媽媽還常常發現寶寶把床上的各種玩具一件件地抓起來扔到床外,一邊扔,還一邊咿咿呀呀地樂個不停,這是因為寶寶發現通過自己的小手可以讓玩具「跑了」、「飛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威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這就是自我意識的最初表現。

這種現象的出現,在寶寶心理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於是,這種力量在許多場合表現出來,寶寶主動對周圍的事物施加影響,嘗試改變身邊的世界,這就不斷強化了他的自我意識。

以後,隨著語言的發展,寶寶開始了解自己身體各部分的名稱,在逐步了解的過程中,他認識到了作為一個生物實體的「自我」,並且能夠把自己從眾多的客觀事物中區別開來。

如何發展寶寶的自我意識呢?首先在與寶寶玩耍時,要有意識地讓寶寶知道他在空間的位置,比如讓寶寶指出自己和爸爸媽媽之間的位置關係,引導寶寶認識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另外,還可發揮寶寶手的觸動作用,讓寶寶扔彩色氣球、抓抓奶瓶、摸摸小娃娃,同時熱情鼓勵寶寶,激發他的歡快情緒,這也有利於促進寶寶的自我意識萌芽。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要儘早著手

現實生活中,不少寶寶過分依戀爸爸媽媽,一覺醒來時,如果發現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便會啼哭不止。

也有些寶寶習慣了讓大人逗著玩,時時刻刻都纏著自己熟悉的人,這種嚴重的依賴心理如果不儘快、儘早加以糾正,就很難建立起寶寶最初的獨立意識,長此以往,寶寶就會成為一個令爸爸媽媽感到十分頭痛的「問題」寶寶。

所以,培養寶寶的獨立性要趁早開始。

在寶寶學會走路和說話之前,培養他的獨立性是讓他學會用眼、耳、手、腳、身體與周圍環境接觸,得到樂趣。

例如,不少媽媽在寶寶兩三個月時,在搖籃上空掛一些彩條和發出聲響的玩具,寶寶看到色彩會揮動手腳,帶動玩具發出響聲。

這樣可以促進眼看、耳聽、手腳和全身的活動,促進感知和運動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培養寶寶「自己玩」,不靠爸爸媽媽逗引的興趣。

自主地運用感覺器官和手腳身體是獨立能力的重要基礎,寶寶躺著玩時,爸爸媽媽可以拿著玩具跟他說話,雖然寶寶聽不懂,但他會對爸爸媽媽的聲調和表情作出反應。

這也是一種「對話」,為培養今後與人交往的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稍大些的寶寶,在吃飽飯後,或是心情好的時候,爸爸媽媽可將一些玩具放在他的周圍,讓寶寶獨自玩一會兒玩具。

由於寶寶的個體差異很大,所以究竟該讓寶寶自己玩多久,得視具體情況而定。

爸爸媽媽要注意的是,只要寶寶沒有危險,就要狠下心來,不要寶寶一鬧就抱。

為了轉移寶寶要人抱的注意力,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說說話、唱個歌,或是聽聽音樂,將他的注意力引向別處,有計劃、慢慢地將寶寶獨處的時間拉長,過些時日,你將發現:寶寶已經可以自己玩得很好了!即使寶寶只是微小的進步,也要具體地加以肯定:「哇,寶寶,你做得真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徐莉莉編者按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很多孩子都「十指不沾陽春水」,生活中容易依賴他人,遇到困難就躲避,缺乏獨自面對問題的能力。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百弊...

培養孩子獨立性,你需要一套分齡指導方案!

寶爸寶媽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包括自主學習,自主生活,自主情感等等,這樣做不是偷懶,而是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自由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每一個小寶貝,都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