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儘早發現自閉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閉症。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最新的美國精神病診斷標準DSM-V里把幾類症狀合併在一起,叫自閉譜系疾病。
自閉症被確認是90年代的事,所以大多數人對自閉症不了解或有誤解。
常見的是,只要孩子不合群,顯得孤僻,就會被懷疑是不是自閉或孤獨症。
關於孤僻不愛與人玩兒,是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在後面的章節里有專門講解。
現在來說一下真正的由於先天生物學原因造成的自閉症。
自閉症從外在表現來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社會缺陷人際關係障礙,他們缺乏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意識和意願,無法理解他人的表情、動機和目的,尤其是對他人的情緒無法理解,這類的兒童對旁邊是否有別人毫不在意,很少或幾乎不與人有眼神交流,他自己的語言也缺少語氣等情緒特徵。
這類病的原因有實驗室證據表明與鏡像神經元缺乏有關。
在大腦皮層的前額葉有個腦區叫腦島,那裡集中著鏡像神經元,它的功能是感同身受,例如看到別人吃檸檬我們也會分泌唾液,好像親自嘗到了酸味兒。
缺少鏡像神經元就缺少了理解別人是何感受的精神基礎。
第二類是溝通缺陷語言交流障礙,孩子自己的語言功能有障礙,無法明確表達,同時也無法理解別人的語言內容以及伴隨的語氣、語調,更無法理解比喻等語言的意義。
語言涉及到腦區功能相當複雜,左腦的布洛卡區負責邏輯地組織自己的語言內容,右腦的部分腦區輔以意義。
語氣語調等想像和情緒內容。
語言反映了人整個的思維過程和結論。
語言功能障礙造成孩子既無法表達自己,也無法理解他人,人際溝通互動無法實現。
第三類是無法全面,整合地認識他人或事情,沒有想像力。
比如,他玩汽車玩具,可能只對轉動的車輪感興趣,對汽車做為一個交通工具的模型,有什麼用,有哪些玩法,不知道也不感興趣。
他們的行為常常是刻板的,重複的,不能接受任何變化。
自閉症是先天的腦功能損傷,不是後天養育造成的,但後天家長的養育與關照,卻能極大地改變自閉症患兒的生活質量。
自閉症的症狀在三歲前就顯現,但是大多數家長不能再孩子三歲前觀察到孩子的異常表現。
我接診過一個三歲半的孩子,父母是中國人在美國分別獲得博士學位,一個在大學任教,一個在一家公司任職。
孩子2歲9個月上幼兒園,老師反映他不說話,家裡人以為孩子在家聽慣了中文,一下子到了全英文環境,可能不適應,沒有在意。
後來老師又反映說孩子的社會交往與他人的溝通交流有問題。
家長還特意去幼兒園(daycare
center)觀摩了一上午,但是家長說沒看出什麼來,其他孩子也是各玩各的,沒什麼交流,可能互相不那麼熟悉,家長認為在家裡跟父母的交流挺好的。
後來老師還是反映說孩子跟一般孩子不一樣,他們帶孩子做了一系列檢查,結論是語言障礙。
趁聖誕節假期回國,他們決定帶孩子到我們醫院看看。
孩子長得很可愛(大多數自閉症患兒在外型上沒有缺陷),一雙眼睛很有神,跟父母要水喝,脫下外衣等互動也很好,但是不理我。
我做了個試驗:拿起桌子上的筆,表情語氣誇張地說「哎呀,真好玩!」然後把筆藏在手心裡給他爸爸看,示意他爸爸也同樣驚奇地喊:「真好玩兒!真有意思!」孩子靠在媽媽身邊看著我倆,就像看一個出聲的八音盒一樣,臉上沒有顯示任何好奇,想看看的表情或意願。
如果是怕羞或怕生人,孩子也可能不上前來查看,但至少能看到孩子是好奇的,在我和他爸爸的強烈表演下,一般的孩子早忍不住了或能看到孩子是好奇的,在我和他爸爸的強烈表演下,一般的孩子早就忍不住了或看得出他強忍著。
這個孩子的表現是無動於衷,過了一會兒,孩子想出去玩了,拉著媽媽的手喊「走,走」媽媽怎麼解釋,怎麼用巧克力等轉移注意力都沒用。
這時我發現,孩子不會用「我」「你」等代詞,也不用小名稱呼自己,不叫媽媽,這是很多第二類自閉症患兒的特徵。
總結一下:1.父母因為跟孩子久了,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交流模式,但那更像是條件反射,而不是有來有往的互動交流。
如果父母是第一次生孩子,確實不容易覺察出孩子的問題。
2.老師的意見要重視,老師雖然不是自閉症專家,但她們見到的孩子多。
她們看到的異常行為,一定是經過比較後超出了平均或正常範圍的異常;3.要到專業的醫院去檢查。
兒科,精神科或全科醫生,而不是語言機構、早教機構。
那麼,父母能夠怎麼做?
1.
要細心,要有常識。
這個孩子是小學一年級下學期被媽媽帶來的。
媽媽說他一切正常,除了從小就怕聽各種聲音,如吹風機、上課鈴、突然的汽車鳴笛等,孩子都會有激烈反應,捂著耳朵罵人。
媽媽認為孩子是個天才,他能看懂汽車使用說明書,孩子最愛看的就是各類說明書。
一年級上的語文直到現在他能默寫生詞表,從第一課起,連生詞的順序都不變(孩子不願聽我和他媽媽的對話,拿紙和筆在一邊現場默寫。
我沒有一年級上的語文書,不知順序是否對,但孩子確實是一個詞一個詞一點停頓都沒有地寫下去了)這個孩子是比較特殊的。
一般的自閉症兒童中,42%有嚴重智力障礙。
29%有輕到中度的障礙,只有10%—20%的孩子智力正常甚至某一項超群。
象Kim
Peek《雨人》的原型那樣的天才非常少見,大眾宣傳容易用這個吸引人,但自閉症天才的案例針對是少之又少。
這10%--20%智力正常的孩子若能及早進行一些專項訓練,有可能成年後具備基本的社會功能,有工作,甚至能成家。
但是,這樣的孩子也容易讓大家忽略了他的真實情況,以為他只是有些怪癖而已。
這個孩子的媽媽就是缺少常識,也不夠細心,以為孩子是耳朵聽力有問題,也忽略了孩子在社會交往上的缺陷:孩子雖然也會看人的臉,但從不與人對視或目光交流;雖然他也和鄰居的孩子一起玩兒,但就是一起踢球或追逐,玩耍中沒有跟別人的互動,他只是參與,在場,在玩兒而已。
而這些特徵家長都沒有注意到。
2.
積極訓練、矯治和藥物治療,但不要期望過高,國外的研究表明,接受過至少兩年,每周至少40小時的強化行為治療後,自閉症患兒在認知技能和行為控制上有顯著進步,但離正常人還是有差距。
約三分之二的孩子在成年後仍離不開家長或專業機構的看護。
所以,如何治療,治療的投入有多大,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情況量力而行。
約30%的自閉症患兒到了青少年期會發生痙攣和抽動,表明其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
必要的生物學治療是必需的。
雖然不能讓孩子恢復為正常人,但是會減少很多症狀的出現。
3.
接受現實。
接受他們比改變他們更重要。
演員文章因出演過一個自閉症孩子而對自閉症有很多了解。
在一次關於自閉症兒童的電視節目上,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等侃侃而談,如何讓自閉症兒童融入社會時,文章當場情緒失控,差點與專家們吵起來。
文章的觀點是對的。
與其費盡心力去改變他們,非要他們融入社會,不如接受他們的狀態,為他們的未來創造更包容的環境和更人性化的福利。
治療與矯治訓練交由專業的人去做,家庭和社會能做的,是對他們的理解和接受,接受就意味著承認他們與我們不同,而不是非要把他變得跟我們一樣。
由於大多數孩子成年後仍無法發揮正常的社會功能,對於他們的家庭來說,更需要的是對他們生活的補助以及父母去世後這些孩子能享受的社會福利。
4.
避免誤診。
心理/精神科的很多專業術語都容易被大眾用字面意思誤讀,近幾年自閉症檢出率高,不一定是發病率增加,可能的原因是,過去診斷為智力障礙的案例,現在被診斷為自閉症。
再就是誤診,很多人一看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跟小朋友玩或玩得不好,就說孩子是自閉症。
家長一旦有懷疑,一定要去兒童醫院或精神病專科醫院正規檢查。
有一種說法,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越容易的自閉症。
這種說法目前沒有任何理論依據和大規模的調查數據支持。
目前自閉症兒童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中檢出率高,原因可能是這樣的父母更有機會了解並懷疑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症,因而送醫院檢查。
在貧困地區和精神衛生還不發達的地區,自閉症的案例被當做智力低下而沒有送去醫院檢查或者誤診。
每68個孩子就有1個自閉症患兒,如何預防孩子患上自閉症?
這幾天心情都很低沉,因為身邊有一個朋友的孩子被症斷為自閉症。雖然之間也聽過很多關於自閉症的報導,但發生在身邊還是第一次。所以,豆媽覺得謝謝自閉症的事。據美國國家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16年的健康...
每68個兒童中就有一個自閉症,不說話、害羞、膽小就是自閉症嗎?
以下為網友親述: 不會說話,說不清楚,喊他沒反應。喜歡所有轉圈的事物,自己也經常轉圈跑,會跑很長時間,對危險事物缺乏安全意識。只要有人帶他出去玩,誰都跟、不會認生,感情淡泊。作為一個3歲孩子的媽...
警惕!孩子這些表現可能是自閉症
央視網消息:曾經在門診,一對夫婦帶著一個4歲的男孩來就診,這個男孩走進診室後一會兒擺弄診室的電腦,一會兒開始搬凳子,從頭至尾跟醫生沒有任何交流,目光始終不看醫生,只會簡單叫爸爸,只知道用哭來表達...
育兒科普:來自星星的孩子
作者:江醫生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像星星般純凈,卻也像星星般冷漠。他們雖看得見卻不願和你對視,聽得見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行為卻總與你的願望相違……他們孤獨、冷漠,就像遙遠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