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愛掉隊——如何給孩子最需要的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父母的愛對於孩子有重要的意義,它不但能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幫孩子樹立積極的人格,還能化解許多孩子身上的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做父母的常說:「寶貝,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疾病,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是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
「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個說法很讓人感動,但是在實際育兒過程中,「無條件的愛」沒有一個定性和定量的標準,讓父母很難分辨和把握,最常見的就是讓許多父母分不清「寵愛」和「溺愛」的標準。
山西太原一位90後媽媽,自辦T台秀為2歲女兒慶生。
T台秀上所展示的奢侈品童裝是這位媽媽兩年來在美國、香港、韓國等地為女兒購買的,僅購衣款前後花費就接近百萬元,其中一套貂皮大衣加上小皮包的價格就超過了十萬元,這是溺愛。
有位媽媽生了第二個女兒,十歲的大女兒有些羨慕嫉妒恨,一次媽媽給小女兒沖奶粉的時候,大女兒也想喝,於是媽媽拿了另一個奶瓶給她也沖了奶粉,兩個女兒躺在床上一起喝奶粉,媽媽覺得很開心。
媽媽理解了大女兒的需求,這是寵愛。
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從小由奶奶帶大,現在剛上幼兒園,遇到了一點困難,不願意去幼兒園,奶奶馬上說不去就算了,等過半年再去。
因為孩子上了幼兒園,奶奶的價值感驟然降低,覺得自己沒用了,所以她希望孩子儘量晚一點去幼兒園,這是溺愛。
另外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因為被老師不公平對待而不想去上學,媽媽一方面安慰他的情緒,一方面主動問他:需不需要我為你請一天假,在家調整一下?需要我陪你嗎?
媽媽讀懂了孩子的需要,這是寵愛。
在十年間進行的四國高中生系列比較研究中,我們還發現中國的家庭教育獨具特點,喜憂參半。
例如,中國的家庭教育更細緻,對孩子玩電子遊戲和學習等管理較嚴格,但是在孩子消費方面往往比較放鬆;父母給孩子更多的關愛,為孩子成長付出更多,但是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較少;對孩子的願望滿足較多,孩子對家庭有較高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但是與孩子溝通交流少;中國父母秉承了更多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勤儉節約,但是對孩子的職業意識培養不足……這些都為我們提升中國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思考背景。
中國父母給孩子很多關愛,對子女的生活管理很細緻,但是信任和放手不夠,常常習慣性地把孩子當作長不大的孩子,較少認可孩子的獨立性。
這使孩子少了一片飛翔的天空,少了一個發展的平台。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也更多看重成績,忽視孩子的性格與習慣養成,忽視孩子的情緒與心理健康,甚至把家庭變成了第二課堂,把自己變成了第二老師。
如何避免因「愛」而產生的不好的教養方式?
如何給孩子最需要的愛?
10月10日晚21:00—22:00,親子教養專家伍罡老師,將為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的課程——《做不掉隊父母,給孩子與時俱進的愛》本次課程以孩子的年齡為軸線,按照孩子的心理發育規律,詳細解讀父母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如何呈現「無條件的愛」,幫助父母識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哪些因素干擾了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也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因為未來再也不是今天的簡單延續,而是對今天的徹底顛覆。
講師介紹
▼
中國媽媽的暖心導師伍罡
知名親子教養專家
資深心理諮詢師
心理學界的搞笑大王
深圳種愛果兒童成長關愛中心的創始人
深圳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成長與陪伴》兒童心理系列課程原創者。
在兒童和家庭治療方面有超過十年的工作經驗
曾發表過多篇廣為傳誦的兒童心理及家庭教養方面的文章,被稱為「中國媽媽的暖心導師」
如何報名
▼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即可生成專屬邀請卡
會員免費聽,分享(對方付費)可賺4.9元
溫馨提示:非會員也可以掃碼聽課哦!
孩子有「心病」 根源在父母 不同教養方式會塑造不同個性
2017年6月26日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必然而重要的。如果一個孩子有了「心病」。刨根問底,你會發現,其實與父母的養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
家庭教養觀點不一致,容易養出心機baby
別誤把寶寶的「心機」當聰明很多媽媽常常會用「小大人」來形容寶寶,覺得孩子有的時候比大人還會察言觀色。比如,發現哪個大人「最好欺負」。有的父母說過:「我的寶寶太有『心計』了,他總是能看出誰能對他的...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有「心病」,虐殺小動物到底是怎麼想的?!
日前,網友「葉小葉麻麻」po出的一條微博引得網友們紛紛倒吸涼氣,驚呼這孩子「要逆天」。該微博有圖有真相,圖片中,一個留著短髮的小女孩拿刀指向鏡頭,又指向前方,「炫耀」著自己的「戰利品」——一隻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