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難壞年輕爸媽 互相協作能一舉三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津北方網訊:隨著「全面二孩兒」時代的到來,在高度重視孩子教育的當下,隔代教養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回顧歷史,老人帶孩子是中國傳統教育形式,世代如此。

然而,時至今日,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和家庭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雙職工父母在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無暇顧及孩子,對老人依賴的程度越來越高,這使得在家庭教育中,本應以親子教育為主導的教育形態逐漸被隔代教養所取代,這一變化,也引發了諸多「問題」,不僅讓年輕爸媽提起隔代教養就叫苦不迭、心生焦慮,也讓帶孩子的老人「壓力山大」、苦惱不已。

如今,職場競爭越發激烈,不少年輕爸媽因忙碌把孩子交給了老人,或是老人出於親情需要,主動和子女靠近,承擔起帶孫輩的責任。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因帶孩子引發的家庭矛盾越來越多,有時甚至還會演變成一場沒有硝煙的「家庭戰爭」。

老人帶孩子引起的「家庭戰爭」

「追著餵」還是「餓一頓」?

母女為3歲娃吃飯爭吵

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鄧女士與父母存在著很多分歧,前幾天因為「該不該追著孩子餵飯」這件小事就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讓孩子自己動手,哪怕吃得亂七八糟,也是一種鍛鍊。

」鄧女士的目標是希望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有責任有擔當的男子漢,而且從來不追著孩子餵飯,這頓不吃,只好餓到下頓,中間沒有任何零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到孩子不吃飯,鄧女士收起碗筷,扔掉了所有零食。

孩子姥姥看不過去了,「孩子才3歲,不吃飽了影響發育,你不追著餵幾口,餓壞了怎麼辦?」姥姥盛了一碗米飯正想要餵孩子,被鄧女士搶了回去,結果孩子餓了一下午,姥姥心疼得直掉眼淚,非要收拾東西帶孩子回老家,鄧女士一邊攔著孩子姥姥一邊解釋,可孩子姥姥就是聽不見去,還疾聲厲色地和鄧女士吵了起來。

如何教養孩子出現分歧

強勢丈母娘給姑爺一耳光

在記者採訪的人群中,也存在一些比較極端的例子。

文文今年5歲,自小由姥姥、姥爺帶大。

文文的爸爸媽媽是大學同學,自由戀愛走到一起,感情基礎也比較好,但就在今年年初,兩個人分居了。

「自從有了孩子,矛盾越來越多,這些年,夾在我媽和我老公之間實在受夠了。

」說起這些,文文媽媽顯得心力交瘁。

文文媽告訴記者,文文姥姥是一個很強勢的人,在生活上對家人照顧的很細,當時生完文文,她本打算讓爺爺奶奶帶,但姥姥就是不同意,說是不放心,非要親自帶,於是為了老人帶孩子方便,3口人就搬到了孩子姥姥姥爺家,可從此就沒安寧過一天。

姥姥總是覺得孩子爸爸心粗,總是挑毛病、提意見,哪怕是給孩子倒杯水,姥姥都覺得溫度不對,不分輕重地就斥責孩子爸爸,而孩子爸爸總是覺得姥姥太放縱孩子,不教孩子禮貌和規矩,任憑孩子胡鬧。

幾年下來,矛盾越來越深,夫妻倆也經常因為這些事兒吵架。

直到去年年底的一個周末,文文爸爸外出回來,正碰見姥姥抱著文文折小區的樹枝玩兒,文文爸爸一把把孩子抱了過來,並給孩子講這樣做是不對的,順口埋怨了姥姥幾句。

結果文文姥姥怒從中來,也不顧及來往的人就劈頭蓋臉罵了文文爸爸一頓,指責他帶孩子粗心大意根本沒資格批評自己,文文爸爸實在沒忍住就反駁了幾句,誰料文文姥姥上去就給了姑爺一巴掌,這一巴掌徹底讓文文爸爸決心離開這個家。

記者走訪發現,年輕一代與老一代教育理念的差異,以及年輕父母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是造成代際衝突的主要原因。

老人和孩子爸媽的「互相吐槽」

老人:壓力大、委屈多、受累不討好

9月1日下午5點左右,正值幼兒園放學時間,記者在位於河西區梅江的一所幼兒園門口看到,接孩子的家長中大部分都是老人。

今年65歲的張大娘告訴記者,為了帶孫子,她從河北廊坊老家「搬」到了梅江,這幾年,自己一直有個心結:「兒子和兒媳婦對帶孫子的要求特別多,老嫌我帶的不好,看孩子累了一天,回來還得聽『批評』,甚至要看兒媳婦臉色。

」張大娘想不明白,自己帶大了好幾個兒女,怎麼就不會帶孫子了?再說年輕人那些花哨的新理念,哪如老手法實用?面對兒子、兒媳婦的埋怨,張大娘覺得心裡委屈。

「你說他爸媽,一會兒鼓勵式教育,一會兒又說得適當批評,一會兒又弄出個挫折教育,有啥用處?倒是把孩子折騰得夠嗆。

」張大娘抱怨說。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河西區的一家培訓機構,在這裡,記者看到早教培訓班裡坐滿了前來學習的家長,令記者感到意外的是,其中有不少都是老年人。

這些老人雖然有的已經白髮蒼蒼,但聽起課來非常認真,還一邊聽,一邊記筆記。

課程結束後,幾位老人和記者聊了起來,不少老人感慨,帶孩子整天都精神緊張,恐怕出岔子,但即使用盡全部心力,還是經常落埋怨,甚至會聽到子女說出孩子被老人毀了這樣的話,這讓他們覺得壓力很大。

孩子爸媽:老人教養孩子的標準太低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對隔代人教養孩子的標準自然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媽,跟您說了多少次了,給孩子喝水要用PP級別的塑料奶瓶,您怎麼又買PC的?」「衣服您以後就別買了,孩子現在才兩歲,皮膚很嬌嫩,要穿吊牌上標著『安全技術類別』是A類的,您買的這一看就是三無產品,這品質差的染料都含致癌物……」李女士在北京工作,平時就把孩子放在爺爺奶奶家,只有周末才能回天津陪兩天孩子,一回來,就要將孩子吃的穿的用的「視察」一番。

但每次都能發現很多問題,想著孩子每天受這些「問題」產品「毒害」,李女士心裡就堵得慌。

「跟婆婆公公說了很多次了,就是記不住,煩死了,哪天辭職不幹了,自己帶孩子算了。

「孩子不僅要身體健康,還要精神健康。

女兒現在交往能力差,心理還很脆弱,跟小朋友發生衝突不會表達和解決,這就是姥姥、姥爺的原因造成的。

」康女士告訴記者,孩子小時候只要跟小朋友單獨玩兒,姥姥就生怕孩子吃虧,代替孩子去跟小朋友交流,要是兩個孩子吵起來了,姥姥抱起孩子就會指責對方,從不給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看小區里同齡的孩子熱熱鬧鬧一起玩兒,自己的孩子從來不敢靠前,心裡很不是滋味。

一個調查

近八成孩子由祖輩帶大;逾八成父母對「隔代教養」不認可。

曾有調查顯示,有71%的年輕父母抱怨,由老人帶起來的孩子和自己不親。

有關教育專家稱,越來越多的「獨一代」依賴「隔代撫養」,令親子教育功能逐漸被削弱,親子關係多呈「亞健康」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獨二代」恐多叛逆。

針對這一社會現象,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學研究中心近日也與本市4所小學和兩個幼兒園聯合組織開展了「獨二代」教養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八成的孩子是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的。

雖然孩子由老人帶,為忙碌的年輕人解決了後顧之憂,但有83%的年輕爸媽對「隔代教育」存在不滿,認為其存在弊端:71%的父母表示,孩子被「隔代撫養」,和自己不親,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被擠走;64%的父母表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沒有什麼威信,孩子對自己的話置之不理;58%的表示,被「隔代」帶大的孩子多有任性、推卸責任、隨意撒謊、驕橫跋扈和自理能力差的毛病。

在本市某金融機構工作的30歲的陸女士和丈夫都屬於雙獨「80後」。

有了寶寶後,一直和他們同住一起的公婆便全天候幫他們帶孩子。

下班後,陸女士和丈夫依舊輕鬆自在,晚上回家和孩子見個面便回屋休息。

但是最近,陸女士才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孩子的「仇人」。

「孩子和我一點也不親,一刻也離不開奶奶,偶爾把她抱過來和我們一起睡,她醒來發現就大聲哭著喊奶奶。

平常稍不滿意,孩子就會說:『奶奶是好人,媽媽是壞蛋。

你走吧,我不要你了……』」

「孩子明年就上小學了,現在一身的臭毛病,扳也扳不過來,真是愁死我了!」從安徽來津工作的王女士和丈夫都是外地人,他們夫婦為了事業忙於打拚,有了孩子便託付給老家的父母。

現在王女士和丈夫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孩子也越來越大,便把孩子接到身邊,卻發現他有很多不良習慣,哄也不行打也不行,「真是著急死了,做錯了事不能說他,說他他就過來又哭又鬧的,還要打我們!」

兩個方面

隔代教育利弊共存,既有祖輩豐富的經驗存在,也包含了容易產生溺愛的沃土。

優點:

祖輩看孩子的經驗豐富

隔代教育有哪些優勢?採訪中,不少市民認為,相比於「80後」「90後」的新手爸媽們,父輩們在經驗、時間、耐心等方面有著更加明顯的優勢。

陳女士生了孩子之後,一直和婆婆在一起生活,有一次孩子高燒不退,不巧正趕上婆婆出去旅遊,以往孩子感冒發燒自己也沒怎麼操心,可這回婆婆不在家,陳女士急得團團轉,才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六神無主」,無奈之下只好打電話,婆婆遠程遙控才算了事。

「老大太淘氣,老二太脆弱,兩人一言不合就打起來,我在單位忙一天了,回來還得做家務,看到他倆打架,真是心亂如麻,頓時沒有耐心了!」呂女士的兩個孩子一個9歲,一個7歲,正是「討人嫌」的時候,不過她發現,當姥姥姥爺在身邊時,兩個孩子就乖得多。

「有話好好說,孩子還沒怎麼樣呢,你大人先急了!」呂女士的父親認為,現在年輕的父母們普遍都缺少耐心,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同時還要工作家庭兩不誤,確實承擔了很大壓力,在教育子女方面難免有些急躁,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一代人則不然,他們經歷了很多人生的風浪,看問題更加淡然,這種處世方式運用到與孫輩的相處中,也更加平和自然。

缺點:

「隔輩親」易開啟溺愛模式

在水上北路某幼兒園門口,記者對前來接孩子的數十名家長進行現場採訪。

談到隔代教育,不少年輕家長認為,隔代教育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溺愛,多數祖輩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要麼遷就、要麼包辦,不利於孩子養成獨立的生活能力,對於孩子性格形成也造成不良影響。

在「隔輩親」的溺愛模式下,一些「小皇帝」「小公主」初長成。

一位4歲小男孩的媽媽深表無奈,「你看我們的兩顆門牙,全都被蛀掉了。

孩子半夜要吃糖,奶奶也要給,我攔著不讓吃,奶奶偷著給。

」「我們家也是。

爺爺見不得孩子哭,每次去超市孩子都要買電動玩具車,家裡都有好幾個了,有的款式都一樣,但是只要孩子要,爺爺二話不說,掏錢就買。

」前來接孩子的徐先生說,孩子已經被爺爺慣壞了,只要有什麼事稍不順意,就大哭大鬧,甚至躺地打滾,讓人頭疼。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位幼兒園大班老師曾經對班上小朋友進行過一個學期的觀察,她發現,班裡那些一直由祖輩帶著的孩子,特別是被祖輩視為掌上明珠的孩子,他們由於習慣了被「全程照顧」,在幼兒園裡上廁所、吃飯、午睡後穿衣等本應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同齡小朋友表現落後,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才可能完成。

而且,在與小朋友交往中,有霸道、自私等傾向。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大部分隔輩教育為主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隔輩溺愛的現象。

在某小學門口,剛送完孩子上學的田奶奶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家就這一個寶兒,擔心磕了、碰了,所以家裡什麼事都是以孩子為中心。

自己年輕那會兒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孩子,對孩子也過於嚴厲,心裡總是感覺有一種歉疚,當了奶奶,特別希望把那些遺憾彌補上。

」田奶奶說,孫子是他一手帶大的,在家裡孫子是老大,說一不二,只要提出要求,從來都是無條件滿足。

一位幼兒園園長認為,祖輩的溺愛對孩子成長帶來不良影響,溺愛實際是在「軟化」孩子的心靈,剝奪了孩子成長、體驗的權利,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暗示孩子無能。

三句忠告

父母再忙也不能缺位;父親的作用不可忽視;任何時候兩代人之間或者是親家之間都不要在孩子面前產生情緒性的衝突。

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教授認為:「80後」「90後」年輕父母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自己就是在備受呵護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加上年輕人工作忙、離婚率上升等種種原因,在養育孩子方面對老人的依賴性更強。

這不僅使「隔代撫養」成為普遍現象,更使得親子教育功能被削弱,而親子關係的不和,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扭曲。

在這種撫養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恐會有強烈的叛逆心理。

王虹翔教授表示,童年時期尤其是3歲以前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誰和他們一起長大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心理學指標,孩子的好壞與父母的愛和教育有關,隔代教育永遠不能取代父母的親子教育;缺少親子教育,會令親子關係疏遠,孩子會對父母表現出不尊重和不關注,逐漸長大有了越來越強的反抗意識後,孩子會表現出對家長的教育頂嘴、不理不睬、沉迷網絡等行為。

年輕父母不應抱怨老人照顧得不好,最應該做的是,儘可能多抽時間自己帶孩子;尤其是父親的作用不可忽視,父親的愛好和脾氣與孩子的個性成長有著直接關係。

此外,王虹翔教授還特別提醒,任何時候兩代人之間或者是親家之間都不要在孩子面前產生情緒性的衝突,否則將會極大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王教授說,婆婆、丈母娘一起伺候月子,爺爺、姥爺輪班看「孫子」已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

然而,4+2+1的家庭組合模式沒有因為人多了,幸福與快樂也多起來,反倒是爭議和矛盾不斷增多。

老人與年輕夫妻的代溝,親家之間的不同育子方式等,嚴重困擾著孫一輩的成長。

一項資料顯示,中國60%以上的失足少年與隔代老人育孫不當有關。

因此王虹翔教授認為,年輕的父母應該義不容辭地肩負起其子女監護人的責任,一方面有利於良好的親子感情培養,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對於老年人來說,也要接受新的幼教思想的培訓,採用正確的方法和觀念,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如果有想法、意見要找合適的時機討論。

互相協作、搞好分工也能一舉三得

記者手記

隔代教育究竟是愛多還是害多?年輕的父母與老一輩的衝突在生活中如何調和?不少專家認為,隔代教育到底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論,只要注意方式方法,在生活中多溝通、多理解、多學習,隔代教育也可以一舉三得,父母輕鬆、孩子快樂、老人有所寄託。

由於涉及到幾代人的關係,隔代教育比較複雜和微妙。

每一個次序、團隊都有著自己的習慣、觀點和理念,都很難從根本上改變,也正是這些難以改變的問題引起很多矛盾和摩擦。

應該怎麼看待隔輩教育?

首先,年輕的父母,對於上一輩的付出和辛勞應該心懷感恩,畢竟他們已經完成他們的人生任務,照顧隔輩人屬於任務之外。

同時,對他們的教育表示接納,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無論他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採用什麼樣的理念,都要給予充分的尊重,這是他們所處時代、他們所受教育留下的烙印,這也是他們作為祖輩與孩子的相處方式。

在尊重別人的同時,做好自己,盡到父母應盡的義務。

充分認識到親子關係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通過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把隔代教育看成是兩代父母之間的合作,發揮祖輩教育的長處,彌補自身教育的不足。

祖輩有經驗、有閱歷,在照顧孩子生活起居等方面有著年輕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由於是過來人,他們更加懂得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基本特點,而年輕父母學習能力強,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快,這又是上一代所不具備的。

兩種不同關係的教育各有長短,兩代父母搞好合作、取長補短是關鍵,每個家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劃分好各自的責任區。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協商建立一些基本的家規,家長帶頭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庭教養觀點不一致,容易養出心機baby

別誤把寶寶的「心機」當聰明很多媽媽常常會用「小大人」來形容寶寶,覺得孩子有的時候比大人還會察言觀色。比如,發現哪個大人「最好欺負」。有的父母說過:「我的寶寶太有『心計』了,他總是能看出誰能對他的...

孩子教育路上,父母陪伴是關鍵

年輕父母在打拚工作,沒太多時間陪伴孩子,隔代教育在社會中仍然普遍存在。對於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幫忙帶孩子這是常有的事。當然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爺爺奶奶沒有工作壓力,不會嫌孩子煩,他們脾氣也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