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閱讀,給孩子帶來了什麼?(親子共讀一年的感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系小禾媽媽投稿作品〗

小禾媽媽,三線城市,記者,和孩子一樣喜歡繪本。

我的女兒現在三歲零三個月,在她兩歲多的時候,我開始親子共讀。

現在一年了,收穫頗多。

這一年裡,我給她買了300多本書,在繪本館和圖書館借閱約150本。

四百多本書讀下來,我發現,繪本對女兒最大的作用是安慰,安慰她不被大人理解的孤獨。

現在的孩子,物質極大豐富,大人總覺得,孩子應該是快樂的。

但其實,孩子因為自身弱小,有時候過得會有些「辛苦」。

——吃什麼、去哪玩,甚至上不上一些才藝課,都是大人決定。

孩子總能感受到自己的弱小。

而繪本閱讀中,許多同樣弱小的形象,讓孩子找到了認同感。

《阿力會穿短褲了》一書中,媽媽說:「你光著屁股幹啥去了?」這句話閨女讓我讀了很多遍,她自己也一遍遍地重複,並且和玩偶說:「你光著屁股幹啥去了?」說完哈哈大笑,特別開心。

平時生活中,夏天太熱,有時候女兒光著屁股玩兒,姥姥總說她:「又光屁股了。

」我們總以為孩子這麼小,說這麼一句沒什麼,但現在想想,孩子被說了其實也會感覺不舒服——現在她把不舒服「轉移」到玩偶身上了。

《月亮的味道》里,月亮說小老鼠:「這個小不點。

」閨女哈哈大笑,一讀再讀。

同樣的還有《小豬佩奇》里,弟弟喬治感冒了,媽媽說:「可憐的小喬治。

」洗車時喬治夠不到玻璃,媽媽也說:「可憐的小喬治。

」這些都是孩子特別喜歡的地方。

每每想到這些,我都特別感謝繪本。

繪本讓孩子認同了自己,不是只有她弱小,這給了孩子很大自信,仿佛吃了「定心丸」。

能認同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開朗活潑。

繪本也提高了孩子的語言水平。

她經常在書架上翻出一本書,自己講給自己聽,講得蠻不錯呢。

有一次帶女兒去遊樂場,她一直自言自語:

「媽媽,你要上廁所跟我說呀,我幫你拿著手機。

媽媽,我想玩那個小鏟子,可是別的小朋友在玩,那就等一會兒吧。

媽媽,一會兒買一個冰激凌好嗎?我自己挑,我要綠色哈密瓜味兒的......」

旁邊一位媽媽居然跟在我們後面好久,一個勁兒地問,為什麼孩子語言能力這麼強。

我當然趕緊給她科普了繪本閱讀的重要性啦,孩子吵吵鬧鬧的遊樂場裡,這位媽媽聽得很認真呢。

繪本豐富了孩子的詞彙量。

小區里打掃衛生的阿姨對女兒說:「這麼淘氣,媽媽打你。

」女兒回她:「別說我,再說給你送警察局。

」阿姨很驚訝,這麼個小不點兒居然知道警察局。

——其實這來源於牛津樹1-3階其中一本《Super Dad》,小偷把裝滿硬幣的桶偷走了,爸爸追上小偷並讓警察帶走了他。

孩子看完這本書後,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兒,就一句話:「給你送警察局!」

還有一次,女兒騎著小自行車玩兒,打掃衛生的阿姨又逗她:「這小車真好,借我騎騎唄。

」女兒一句話拒絕了:「不行,你是大人了不能坐,會爆炸的。

——這也來源於牛津樹系列中的《Up You Go》。

這本書是說,夏天了,爸爸在院子裡弄了一個小型滑梯,滑下來就落入橡膠水池中。

三個孩子玩的很開心,爸爸也非得玩兒,結果把橡膠水池壓壞了。

每次去遊樂場,女兒也自言自語:「媽媽,你是大人,大人不能玩,會壞了。

」打掃衛生的阿姨總說:「這小嘴兒巴巴的,嘴皮子利索。

繪本對邏輯思維的訓練也有好處。

五味太郎的《誰吃掉了》這本書很有趣,左邊一頁是物品,右邊一頁是動物,問右邊哪只動物吃掉了左邊的物品。

比如左邊是葡萄,右邊是幾隻小貓咪,其中一隻小貓咪眼睛是葡萄一樣的,其餘是普通的黑眼睛,那就是葡萄一樣眼睛的小貓咪吃掉了。

最後兩頁左邊是冰激凌,右邊是幾個男孩。

我左看右看也沒看出來,女兒告訴我,是這個男孩吃掉了,因為他的髮型是冰激凌一樣的。

還是小貓那一頁,女兒告訴我有一隻小貓咪忘記畫鬍子了,畫錯了。

繪本也鍛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好處」,女兒還經常被一些情節逗得哈哈大笑。

比如《大雨嘩啦嘩啦下》里一句:「爸爸呵斥狗,吵醒了小寶寶。

媽媽大聲喊,不要再吵啦!」這幾句讀了幾十遍,孩子樂得在床上打滾兒。

雖然我搞不懂這個笑點在哪裡,但為了這些笑聲,親子共讀必須堅持下去。

有時候我會羨慕女兒,有這麼多優質的、適合年齡段的繪本可以讀。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書籍很少,特愛看書的我,有時候連《果樹種植》這種書都看。

雖說開卷有益,還是看符合年齡特點的書更好吧。

讀繪本給孩子,有時候感覺也是讀給自己,童年無書可看的遺憾也被彌補了。

陪女兒長大,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就這樣一路讀下去吧!

Tips:如果你也想與大家分享你親子閱讀路上的經歷經驗或者感想,歡迎給我們投稿哦!

如欲了解更多有獎徵稿信息,請關注孩寶小鎮訂閱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