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孩子自理能力為什麼參差不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個周我們孩子幼兒園開班會,雖然已經小班下學期了,老師在會上還是反覆強調孩子的自理能力亟待加強。

小班的孩子都已經四五歲了,但是有的還是不會拉拉鏈、扣扣子,不會穿鞋子、戴帽子。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時期就是幼兒園小班階段,年齡越小,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越強。

同樣是上了一個學期的小班,同樣是四五歲的年紀,為什麼自理能力能千差萬別呢?關鍵還是家庭環境的教育與影響。

首先,父母沒有了解到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好處。

教孩子穿衣、洗臉刷牙都需要語言傳達,這樣能很好的鍛鍊孩子的傾聽與語言理解能力。

孩子自己穿脫衣襪能很好的鍛鍊手部的小肌肉,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成為一個心靈手巧的人。

孩子學會對玩具進行分類整理,自己收拾房間、收拾書包能有效的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從小做一個有條不紊的人。

其次,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姥姥老爺溺愛孩子,覺得孩子還小,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長大自然就會了。

所以,孩子吃飯的時候,奶奶追在後面餵;孩子需要穿衣服的時候,還沒等孩子開口,奶奶就拿起衣服來替孩子穿上。

下午去學校接孩子放學,看到孩子沒穿鞋,爺爺或奶奶就趕緊過去幫孩子穿上鞋。

這些包辦代替都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動手機會,讓孩子失去了學習成長的鍛鍊。

該掌握這些基本技能的年齡不去學習掌握,長大了就會習慣於別人的呵護照顧,很難成為一個自立自強的人。

再次,有些父母覺得孩子自己穿衣、洗漱太拖拉,浪費時間。

尤其早上著急上班的父母,看著孩子自己慢慢悠悠的穿鞋子就著急。

於是,一面從孩子手中接過鞋子替孩子穿上,一面大聲責備孩子太過拖拉。

這樣循環往復,往往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不願意再嘗試著去自己穿衣服。

最後,有些父母覺得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有老師照顧,有些生活小技能自己不會也不要緊,只要教會孩子學會找老師就行了。

班裡有些孩子始終不會自己拉拉鏈,也不會主動去求助會拉拉鏈的同學幫忙拉上拉鏈,有時候衣服拉鏈就敞著穿一整天。

老師不是不給拉,是不想嬌慣孩子,縱容孩子。

現在孩子普遍以自我為中心,覺得別人就應該給我拉拉鏈,給我做這個做那個。

每天老師都會提醒孩子,讓孩子回家找媽媽,讓媽媽教教怎麼拉拉鏈。

可是,第二天回來,很多孩子的回答是:「媽媽說了,不用學習,自己拉不上找老師行了。

」父母應該多和老師溝通,達到幼兒園和家庭教育觀念的一致性。

畢竟,幼兒園老師不是保姆,幼兒園是幫助孩子提升德智體美勞的地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