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自己不親?是因為你說的太多,聽得太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幾天和幾個媽媽閒聊,聊到自己的孩子,朋友小秦連連叫苦。
小秦家女兒五歲多了,大家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但是在小秦這卻一點也感受不到女兒和自己的親近。
「我為她付出這麼多,她為什麼就是不和我親?她所有的事情我都替她考慮,每周末陪她上興趣班,在教室外一站都是好幾個小時,結果,她全忘了。
讓她陪我去散散步都不願意,什麼事情都不跟我說……」
媽媽們一般對孩子這個態度會解讀為「不懂事」、「沒良心」、「養了個小白眼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是他們最親密的人,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開始不願和父母親近了呢?
之後,我問小秦的女兒「你平時跟媽媽聊天嗎?」
「我現在最討厭和媽媽聊天了,不管跟她說什麼,最後全部都變成了你要好好學習,你要乖乖聽話,媽媽辛辛苦苦照顧你,你要bababa……」
如果不是孩子長期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這樣的情況,孩子不和父母不親近多半是因為家長說的太多,聽得太少。
想起前幾天跟女兒聊天,她問我:
「媽媽你小時候吃苦藥藥會哭嗎?」(那幾天她感冒正在吃藥)
我:「媽媽小時候也害怕吃藥,特別是很苦的藥」
女兒:「你會哭嗎?」
我:「有時候會。
」
女兒:「恩...」
我:「但媽媽不會亂發脾氣,把玩具摔壞,我覺得你今天對玩具一點都不友好,……」
女兒:「媽媽,你說爸爸小時候喝藥會哭嗎?」
我:「媽媽跟你說玩具的事呢,以後不能發脾氣就摔玩具,你下次不會摔玩具了對嗎?」
女兒:「哦。
」
...
孩子本來在聊吃藥的事情,而我卻在對話中強行插入了摔壞玩具的說教,女兒在說完「好」後,也沒再追問爸爸吃藥的事情了。
所以,話題就這樣被聊死了。
做父母的其實不需要知道多少「大道理」,也不需要成為教育專家,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做他們的「自己人」。
允許Ta在家裡暢快地表達觀點,允許Ta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允許Ta和老師、和家長不一樣,不要總是批評、說教、指正,當孩子說話時,帶著好奇心認真地聽,帶著同理心,認同Ta的感受,觀點不一致沒那麼要緊,不用急著「歸正」,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就是給他們成長的空間。
在親子教育中,良好的溝通是家庭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積極正向的溝通會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但是,良好的溝通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大部分沒有育兒經驗的家長們,很多時候會慣性地從成年人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加上生活節奏快,難免有壓力,家長會在無意識中變成了「負能量傳遞者」,造成教育的反效果。
放下架子,跟孩子「好好說話」有時候比長篇大道理更有效,更能讓你和孩子成功交流。
有一個經典的小故事:在一檔節目中,主持人問孩子:「如果你駕駛著一家滿載著乘客的飛機,飛機突然沒油了,你怎麼辦?」孩子回答:「我第一個跳傘!」當觀眾發出爆笑時,主持人繼續問:「然後呢?」孩子說:「我要去聯繫人,趕緊給我的飛機加油!」這時,台下變得鴉雀無聲。
如果沒有主持人願意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一顆如此善良博愛的心就變成了一個笑話。
好的父母應該學會傾聽、樂於傾聽,同時善於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
真正學會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樂,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要求什麼、需要什麼。
分享孩子的快樂,真誠地為孩子的進步而喝彩;理解孩子的苦惱,體貼地化解孩子面臨的問題。
傾聽,更深層次的是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做孩子忠實的傾聽者,才會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耐心,才能與孩子產生有效的溝通和互動。
拒絕傾聽,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殺手。
想讓孩子變得和自己變得親近,先要學會聽孩子說話。
孩子不聽話,父母該怎麼辦?
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有些父母會在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會批評指責孩子,強調自己的地位,千方百計把孩子壓下去。要知道,孩子反抗父母有時候也是合理的,若父母能夠妥善處理,往往會促成孩子某些珍貴品質的...
越吼越不聽話,到底怎麼說,孩子才願意聽你的?
「你這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這是媽媽們在生活中常說的一句話。天涼了讓加衣服就是不加;玩遊戲時喊吃飯久久都不動彈;上學怎麼催還是磨磨蹭蹭不著急......孩子越大越說不聽,父母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