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不合群,更多原因是家長「不放手」和「亂評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的一個提問:

當孩子自卑、不自信的時候,一般會出現如下表現:

膽小、退縮、不擅與人交流,特別是進入陌生環境,適應能力差,都會表現出短暫的退縮。

有的孩子比較安靜,不愛表現,缺乏自信心。

總是認為自己不行,做什麼事情首先都是否定自己,即使別人誇獎和鼓勵,也很難過了自己心裡那一關。

有的孩子敏感、緊張、焦慮,容易因小事煩躁不安,擔心害怕。

害怕面對和嘗試新事物。

有的孩子沉默、孤僻,不敢主動與小朋友交往,或在遊戲中選擇旁觀,不參與其中......等等。

當我們家長發現這點的時候,應該引起重視,尋找原因並引導孩子變得自信起來,而不是簡單的粗暴的用「這孩子內向,就這樣的性格改不了」的藉口來推脫。

內向≠自卑

內向: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

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除非摯友。

傾向於做事有計劃,瞻前顧後,不憑一時衝動。

自卑:膽怯、敏感焦慮、不愛表現自己,缺乏自信心。

孩子會出現自卑不合群,更多原因來源於家長們的「不放手」和「不客觀評價」。

父母過分溺愛、事事包辦

孩子長到兩歲左右往往感到自己很能幹,喜歡用「我來」「我會」「自己做」等語言表達,這就是自信心的萌芽。

這時如果家長幫助他操作,他會得到愉快的體驗,自信心在無形中也會開始發展。

但是,如果成人包辦代替過多,孩子原本具備的自信就逐漸減弱,甚至完全失去自信。

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活動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等等,形成了缺乏主見、依賴他人、畏首畏尾,在受到失敗、挫折後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父母過多否定、過高要求

做為家長,本來應該懂得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促使他們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在活動中表現自己的能力,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但是,由於孩子的能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差異性,而有些家長或老師,對孩子要求過高,稍不如意就加指責,態度極不冷靜。

結果,面對過高的要求過多的否定,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就會受到傷害。

父母橫向比較、故意貶低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對他的評價是他們認識自己的依據。

但往往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沒能正確的認識到這一點。

經常有父母拿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說:「看看人家 xxx,多聰明,你怎麼這麼笨 ?」「看人家會做好多,你什麼也不會。

」「你真讓我生氣」……諸如此類的話,孰不知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橫向評價特別容易挫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自卑。

如何幫孩子改善

當孩子感到困難和苦惱時,家長應幫助孩子找到長處,這樣,某些方面的不足就會以另一方面的特長來補償,達到平衡。

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

1. 積極鼓勵他與各種年齡的人自由交往。

培養他的社交能力其實就是在培養他的自信心。

2. 幫助孩子擬訂詳細計劃,並提醒他執行。

比如一起制定學習計劃。

讓他養成按計劃做事情的習慣。

做事胸有成竹,做人才能充滿自信。

3. 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

當他滿懷期望地提出:「媽媽,我想要一個XX。

你判斷這個東西確實不行,告訴他具體原因,經常忽視孩子的需要,會讓他因不被重視而失去信心。

4. 孩子提出問題,耐心傾聽,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實告訴他。

讓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對別人的敬畏心理,從而增加自信。

5. 孩子在生活上或學習上遇到困難,要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些困難。

實在想不出辦法時,你可以側面指點。

戰勝困難可以讓他自信倍增。

6. 和孩子相處時,經常尋找值得讚許的具體理由,用讚許的語言鼓勵他,最好具體到XX事情上,比如「你的房間整理的很好」,而不是「你真棒」這種空洞的表揚。

7. 幫助孩子發揮個性中積極的方面,讓他成為有個性的人。

孩子是急性子,就鍛鍊他做事的速度 ; 是慢性子,就鍛鍊他的條理性。

強迫他改變秉性會讓你對他失去信心,更讓他失去自信。

8. 不用辱罵來懲罰孩子的過錯。

辱罵不僅打擊孩子的自信,還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9. 孩子遭遇挫折,用緩和的語氣同他一起分析這次經歷,下次就不會有同樣的錯誤。

重新鼓起他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10.學會融入孩子的學習生活中,讓孩子坦誠的分享「他新交了哪些朋友,最近憂慮是因為學習還是人際交往?」在孩子出現解決不了的問題或困惑時,適當的給與幫助和正確的引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