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願降200分錄取的諸暨男孩葉珈寧是怎樣煉成的?心理學家用波波玩偶實驗為你揭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幾天,諸暨男孩葉珈寧成為了各大媒體爭先報導的焦點,一個18歲的少年為何能吸引這麼多媒體,這麼多吃瓜群眾的圍觀呢?光是看人家的成績就已經讓我們羨慕嫉妒恨了!

葉珈寧非常擅長信息學奧數,不僅多次獲得市級、省級、國家級各類獎項,還獲得過「亞洲與太平洋地區信息學競賽」金獎,如此傲嬌的成績,讓他早早地就被北大看中,在他還在上高一的時候,北大就與他簽約可降200分錄取他。

高二時,他獲得第33屆全國信息學奧賽第14名,成功保送北大。

飽了眼福之後,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此「大神級」的人物是怎麼煉成的呢?葉珈寧的母親俞浚說,他們並沒有刻意地去培養孩子,主要是家庭氛圍給孩子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

母親在家從來不看電視,在家除了看書就是學習,每天都保證2個小時的閱讀時間,爸爸則喜歡打球、寫字,工作非常認真負責,是單位里10多年的優秀員工。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在父母潛移默化的薰陶下,葉珈寧從小就喜歡閱讀,最多看看電視,儘管研究的是信息學,但他並不像其他孩子那樣痴迷遊戲。

由此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榜樣的示範力量真的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嗎

可能有人會質疑:榜樣的示範力量真的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嗎?早在1961年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就做了一個波波玩偶實驗(不倒翁實驗),這是一個關於攻擊性暴力行為研究的實驗。

實驗過程:

班杜拉將一所幼兒園裡3~6歲的36名女孩和36名男孩作為被試,讓他們觀看一個成年人(榜樣)毆打一個波波玩偶。

第一步,控制組、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每組均為24名兒童,分別觀看攻擊性行為和非攻擊性行為。

第二步,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按照性別再次分組,再分別觀看同性榜樣與異性榜樣。

第三步,將每名兒童分別帶到一個房間裡,房間的其中一個角落裡放有一些小玩具和圖片,另一個角落放有波波玩偶和一些工具。

先讓兒童在一個角落裡獨自玩一會兒小玩具和圖片,10分鐘後,帶他們進入3種不同的實驗情境。

實驗組一:

24名兒童觀看一個成年男性或女性(6男6女隨機分配給12名兒童)對「波波玩偶」實施暴力,用錘子敲,及把玩偶拋到空中,並且嘴裡發出「砰、嘣」的聲音。

實驗組二:

24名兒童觀看一位成年男性或女性(6男6女隨機分配給12名兒童)安靜地擺弄玩具,對波波玩偶沒有採取任何的行為。

控制組:

24名兒童在房間中時,成年人完全沒有出現。

實驗結果:

通過這個實驗,班杜拉得出了四個實驗結果:

1.觀看暴力行為的實驗組一中的兒童,模仿暴力行為的水平遠高於觀看非暴力行為的實驗組二及控制組。

2. 男孩比女孩更願意模仿同性榜樣,女孩模仿女性榜樣則表現的不明顯。

3. 男孩模仿肢體暴力的行為多於女孩,而兩者模仿語言暴力的程度沒有太大差別。

4. 榜樣為男性時,女孩在模仿時會表現出更多肢體暴力;榜樣為女性時,女孩在模仿時則表現出較多語言暴力。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榜樣的示範力量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也不難理解葉珈寧父母的言傳身教給他帶來多麼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葉珈寧的母親每天都保持2個小時的閱讀習慣,這不是一般的家長能做到的。

所以說,與其說葉珈寧優秀,不如說葉珈寧的父母優秀。

「陪讀」讓孩子更優秀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和葉珈寧父母一樣,為了孩子的學習操碎心的家長,孩子學習,家長就在一旁守著,可是孩子就是學不進去啊?為什麼呢?先來看兩個場景:

場景一:

小剛的媽媽擔心兒子不好好寫作業,就坐在小剛的身邊監督,一會兒抬頭看看小剛,一會兒低頭看看手機,聊聊微信。

孩子呢?總是趁著媽媽不注意,東張西望一下,擺弄一下書本文具,一個小時過去了,作業才寫了一點點。

見此情景,媽媽就無奈地說:「我兒子不是讀書的料兒,太笨,我這麼監督他,他都學不好。

場景二:

蘭蘭放學回家,就被媽媽趕進了書房,「趕緊去做作業!」然後自己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追劇,是不是地被劇情逗得哈哈大笑。

蘭蘭被門外的笑聲吸引,很想看看播放的是什麼好看的節目,剛一出門,就被媽媽責備說:「你快去學習!」蘭蘭嘟嘟囔囔地說:「為什麼你能看,我就不能看呢?」

這兩個媽媽對孩子的學習都很上心,對孩子嚴格管教,監督他們好好學習,好好寫作業,但這種陪伴方式真的對嗎?

如果孩子在學習時,家長將手機放下、將電視關上,也拿一本書安安靜靜地看,效果會怎樣?那肯定大不一樣了,這才是真正的榜樣力量。

如果家長天天如此,這種潛移默化的行為就會深深地影響孩子,家長就不用費心勞神地去監督孩子學習,也不用擔心孩子學習時走神、不認真。

我將父母的這種做法稱之為「陪讀」,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陪讀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 不能自主閱讀的孩子如何陪讀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能夠自主閱讀要在6歲以上,積累了一定的識字量,才能實現自主閱讀。

對於尚不能自主閱讀的孩子,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比如讀一個故事、一首詩,但不是簡單地讀完就可以了,要引發孩子思考。

比如,在讀完一個故事後,你可以問問孩子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呀?也可以問問故事裡的一些情節,這些都是檢驗孩子是不是認真聽的好方法。

再有,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將故事的情節、結局改一改,這既能引發孩子的思考,還能提高孩子的想像力。

我兒子小的時候,我給他講白雪公主的故事,講完之後,我就會問兒子,你覺得這個故事中有哪些地方不合理,然後和兒子一起探討,我們得出的答案有很多。

如白雪公主吃了毒蘋果為什麼沒有被毒死?毒蘋果被咳出來之後,白雪公主就能復活嗎?非常有意思,這也激發了孩子閱讀的興趣。

  • 已經能夠自主閱讀的孩子如何陪讀

對於這樣的孩子陪讀就很簡單了,只要製造出閱讀的家庭氛圍即可,在孩子閱讀學習的時候,家長也安安靜靜地學習。

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也會吵著看電視,但是隨著家庭閱讀氛圍越來越濃,孩子就會將興趣逐漸從電視上轉變到閱讀上,但前提是,家長一定是真的愛閱讀,真的好好地去閱讀了,而不是敷衍孩子,給孩子做一個假榜樣。

沒有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也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教育方法,只要找到適合孩子的一種方法,堅持下去,就非常了不起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深受動畫片的毒害 父母應該怎麼做?

《成都4歲小孩看動畫片 張口閉口「去死吧」》,當塞卡看到這個新聞的第一反應是動畫片害得我們的孩子不淺啊。新聞中說,市民趙女士最近發現4歲的兒子多多(化名)滿嘴髒話,如「見鬼」「臭狗熊」「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