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對話北師大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光明日報·基礎教育·消息樹】
作者:王慶環
攝影:楊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對孩子的成長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很多家長其實並不能夠科學地教養孩子。
記者日前採訪了《讀懂孩子——心理學家實用教子寶典》一書的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教授。
誤區一:重超前學習,輕適時教育
建議:擺脫起跑線的束縛,把握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記者:當看到鄰居、朋友家的孩子才兩歲就已經學會不少字,熟背幾首故事,一些家長心中就開始焦慮,擔心識字教育晚了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家裡的牆上貼上了許多看圖識字挂圖,開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識字。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類似「早識字」的「超前學習」、「拔苗助長」還有很多,小學低年級學高年級的內容,高年級則學初中的內容……超前學習,就真的不會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邊玉芳:其實,孩子識字並不是越早越好。
首先,過早識字不符合孩子的思維水平,因為學齡前孩子的思維方式偏好直觀、形象、可感知的事物,尤其是3歲之前,識字太枯燥、太抽象,容易造成較大的負擔。
其次,過早識字後,孩子反而被文字「束縛」,在閱讀圖文並茂的信息時更多的是讀字,而不是積極觀察圖畫細節、發揮想像,這種讓孩子過早進入符號階段,開始時收效甚快,但到後期就會出現想像等方面的問題。
第三,當孩子上學後,過早識字的孩子會覺得課堂的內容很無趣,學習興趣不濃,且容易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類似「早識字」的「超前學習」誤區很多,那麼這真的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其實,起跑線應該指不同能力和品質培養的最佳期,即關鍵期。
比如:0-3歲是孩子口頭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不要逼迫孩子識字,應重點關注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另外,幼兒階段要鼓勵孩子參與各項活動,小學階段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初中階段要幫助孩子調整情緒順利度過青春期,高中階段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並在選擇中實現自我教育。
在關鍵期內,人的某種行為、技能和能力等發展最快,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實施相應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錯過這個年齡段,再進行教育,效果就明顯差多了。
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過早培養,不僅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反會影響其他重要能力的發展,其中最讓一些家長後悔的是導致孩子走向厭學。
誤區二:重智商,輕情商
建議:擺脫分數的束縛,關注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等情商的發展
記者:現在,有的家長一切都以孩子的學習為中心,以提高孩子的分數為中心,只關注孩子的智力、才藝和技能的培養,不斷為孩子購買益智產品、用各種興趣班和輔導班填滿孩子的生活。
這種教育方式,果真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嗎?
邊玉芳:這也是家庭教育的誤區之一:重智商輕情商。
情商是我們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延遲滿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
有心理學家提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源於智商的高低,80%則取決於情商。
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種個人潛在能力的話,那麼情商則是開啟這些潛能的鑰匙。
延遲滿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中國的家長對這些並不重視,商場裡、公園裡,我們不難看到為了達到目的撒潑打滾的孩子,更不難看到為了要面子怕麻煩而委屈妥協的家長。
其實,情商的培養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未來生活,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智力發展。
孩子在不同領域的發展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不能把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割裂開來。
如眾多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表明,情緒會影響大腦功能的實現,對大腦功能起到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包括注意力集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
倘若家庭教育的重點完全放在智商培養上,無疑是強迫孩子單腳走路,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
誤區三:重干預,漠視孩子自主成長
建議:擺脫過度控制行為,相信孩子並為孩子提供自主發展空間
記者:很多家長喜歡充當孩子人生的設計師。
從孩子出生,到上學,到選擇專業,到就業工作,家長都預先設計好了他的人生髮展軌跡。
這種教育方式,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邊玉芳:家長為孩子設計人生道路是出於好意,以免孩子走彎路。
家長總是擔心如果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肯定會犯錯的,總想著「孩子現在喜不喜歡沒有關係,等他們長大了就會明白我們的用心的」。
但是不知不覺中,家長的過度干預和控制,會變成孩子發展道路的絆腳石,壓縮孩子成長空間,使得孩子沒有機會和動力自主探索和開發潛能。
研究發現,當目標由自己設定而非他人強加時,孩子會更願意付出努力,動力更強。
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從父母或他人的安排、變成他人期望的樣子,他們往往畏懼改變,遇到挫折時容易逃避問題、喪失目標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屬於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辦不了的。
請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成長空間,多引導和陪伴,多給孩子創造嘗試的機會,讓孩子自由、健康成長,走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