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教育專家:如何「打孩子」是個技術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楊鳴宇

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古話曾被許多父母當成教子「座右銘」,但是這句座右銘與現代一些父母的教育理念又大相逕庭。

不少父母往往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動了手,事後又怕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針對年輕家長的困惑,記者諮詢了幾位心理諮詢師及教育專家,他們告訴記者,教育孩子,可以打,也應該打,但打孩子可是一門學問。

「棍棒」教育易給孩子留下創傷

國家級婚姻家庭諮詢師張愛萍介紹,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採取「棍棒」教育,會對孩子身心健康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張愛萍認為,打孩子會使孩子認為打人是正確的,一個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容易從父母的打罵行為中,學會暴力和攻擊的手段。

「這類孩子,在與別人交往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某件小事就大打出手,甚至有可能長大後與異性交往時都會有暴力傾向。

「經常打罵還會讓孩子懼怕父母,影響親子關係。

」張愛萍認為,父母是孩子世界中最為重要的人,挨打後孩子會想,最重要的人也會傷害他,從而使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產生了隔閡。

「孩子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尤其是做錯了事後,都不敢對父母講,很多孩子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過失,費盡心思為自己的過失尋找理由,很有可能學會撒謊。

此外,如果家長長期粗暴對待孩子,對孩子的心理也會造成明顯的傷害。

「長期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心理往往是壓抑的。

」張愛萍介紹,這樣的孩子往往會不自信、沒有安全感,對別人、對事情常常是抱怨、猜測、陰暗的,從來就不會從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看問題。

「還有些孩子會產生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時,因為害怕可能會遭到父母的懲罰,所以會思前想後、畏首畏腳。

適度「打」也是不可或缺的

雖然使用「棍棒」教育會給孩子造成很多傷害,但必要的「打」還是不可或缺的。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黃淑萍認為,適度的「打」可以讓孩子學會很多。

「孩子的年齡小,還沒有學會避免傷害,父母又不能每時每刻陪在孩子身邊,就可以通過打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避免燒傷、燙傷。

「父母及爺爺奶奶往往對孩子百依百順,一旦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往往會袒護孩子,不捨得下狠心教育孩子。

」黃淑萍介紹,孩子犯錯後,對其進行懲罰,可以讓他明白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

自己提出無理要求不但父母不會幫自己做,而且自己也不能做。

一旦做了,就可能面臨嚴重的後果,這種後果又必須由自己來承擔。

「孩子有了擔當,不會像現在的有些被寵慣了的寶貝一樣,稍有不順,就認為世界末日到了,就學著電視里的樣子割腕跳樓、自尋短見。

黃淑萍認為,孩子在做壞事時,如果父母對其批評不夠,孩子腦海中對於「不能幹壞事」就不會有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大,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過錯,更不會『痛改前非』。

「棍棒」教育要從實際出發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書靜介紹,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不要打孩子,需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所犯錯誤的大小不同等,都是判斷要不要打孩子的依據。

劉書靜認為,一般情況來說,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3歲到6歲可以適當採用『棍棒』教育,而6歲以後要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劉書靜告訴記者,3歲前的孩子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是無意識的。

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不健康。

「而3歲到6歲階段,孩子已經懂得一些最基本的規則,所以這時家長對於孩子一些破壞『規則』的行為可以進行一些適當懲罰。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儘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

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自尊心越來越強。

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也會給孩子心靈上蒙上一層陰影。

「而進入青春期,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從而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

同時,劉書靜覺得,孩子所犯的錯誤以及是否認識到錯誤,也是判斷要不要打孩子的依據之一。

「如果孩子喜歡觸摸一些危險物,喜歡到一些不安全的場所,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父母就可以進行適當的『棍棒』教育。

」劉書靜介紹,而涉及一些原則性問題,長大後很有可能發展為違反法律或不道德的行為時。

「比如從家裡偷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很多小男孩喜歡欺負比自己弱的孩子,且屢教不改時,家長就要進行嚴厲管教。

有些情況下孩子不能「打」

雖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棍棒」教育是可以使用的,但也有幾種情況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泄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

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再實施懲罰。

」除此以外,劉書靜認為孩子犯錯,大多數情況下是父母教育存在紕漏。

「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前沒有告訴他們不能這樣做,或者沒有把話講清楚。

」劉書靜介紹,孩子畢竟是孩子,閱歷、認知水平的不足讓他們並不知曉這樣做的嚴重性,或是對於父母的話不能理解,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帶著愛去教育孩子。

「比如懲罰孩子之後,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因為這件事過去強調得少,導致你犯了錯,被懲罰,所以爸爸也要自罰不吃晚飯。

』這樣會讓孩子體會到愛,而不是恐懼。

黃淑萍介紹,有的時候,爸爸媽媽自己都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

這種情況下,不要急著去打孩子。

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這樣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父母要對孩子積極引導

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學校長馬瑞娟介紹,除了「棍棒」教育,父母的教育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

「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地引導。

」馬瑞娟介紹,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不問緣由地打孩子,這樣導致孩子害怕父母。

孩子根本

就沒真正認識到自己做錯事,父母也不能夠根據孩子的錯誤對孩子進行教育。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犯錯時,要積極鼓勵孩子將犯錯的原因和過程說出來,再和孩子分析整件事的錯誤在哪裡,這樣孩子才能正確認識,避免下次犯錯。

「父母還可以和孩子做一些相應的約定,這樣既是對孩子行為的一種約束,也可以讓孩子更為深刻地理解規則。

」馬瑞娟介紹,通過這種約定,可以讓孩子對一些錯誤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使其在成長中規避這些錯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話題 | 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錯究竟該不該打?

導讀中國有兩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我國傳統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打」字。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認...

舉起「愛的棍棒」,留下兩代人的痛

舉起「愛的棍棒」,留下兩代人的痛網絡上好幾起「虎爸懲戒孩子」的新聞讓人感觸很深,因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脫光了在街頭罰站。這種「孩子一旦犯了錯,就要以懲戒警示」的教育方式,在大眾中有人認同,也有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