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起「愛的棍棒」,留下兩代人的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舉起「愛的棍棒」,留下兩代人的痛

網絡上好幾起「虎爸懲戒孩子」的新聞讓人感觸很深,因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脫光了在街頭罰站。

這種「孩子一旦犯了錯,就要以懲戒警示」的教育方式,在大眾中有人認同,也有人質疑。

古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孩子哭天喊地的認錯中,父母很容易認為孩子被教育好了。

還經常以「不打不成才」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但是常常打完後又反思自己太衝動下手太重,一邊在心中暗暗起誓絕不發生第二次,一邊又在未來某個憤怒、煩躁的時刻抬起了巴掌?

懲戒孩子,其實給孩子留下了陰影,也給父母造成了自責和懊惱。

這種雙向的傷害,也給父母與孩子之間造成了隔閡,讓親子關係逐漸疏遠。

懲罰教育,傷害是雙向的。

懲戒教育有即時成效

中國有一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犯了錯,最立竿見影的教育方式就是打罵了。

在孩子哭天喊地的認錯中,父母很容易認為孩子被教育好了。

真的是這樣嗎?

有的孩子小時候是經常挨打的,不僅父親打,母親打,奶奶、叔叔也會時不時理直氣壯地打一頓。

而且,很多家庭基本上都是這樣。

孩子挨打的原因主要是過於調皮,經常干一些讓父母或周圍鄰居不太高興的事情。

應該說,父母這種嚴厲教育會對孩子形成比較明確的邊界意識、責任意識是大有影響的。

孩子或許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幫助,但是也一直在思考這種教育的弊病。

父母們在用打罵取得即時的成效時,肯定是有某種勝利感甚至成就感的,這個時候,父母不會想到,這樣的打罵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很深的陰影。

表面上看,父母的打罵在即時制止孩子的陋習上很奏效,也使父母的負面情緒得以發泄,但這種打罵往往會產生另外兩種後果:一是孩子屈服於父母的威權,從而對探索事物產生畏懼心理,形成屈從的軟弱人格,逆來順受;二是孩子會在心靈深處埋下叛逆的種子。

一旦孩子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就會逐漸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不按常理出牌的習慣,儘管這種方法也會時有創造,但這種逆反之力卻會使孩子的成長多走彎路。

父母以一時之怒壓制孩子,給孩子傳遞的是一種情感堵塞的信號,孩子便會在暗中有樣學樣,這種明力與暗力之爭,實在於孩子有害無利。

應當看到,有時兒童犯錯是由於他在「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時選擇了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方法,而成人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的態度與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兒童 「下一次」的反應與選擇,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這其實也可以看成是對成人的一種「內在的模仿」。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採取的是一種使孩子感到恐懼的處置方式,則極有可能會阻礙兒童的多維積極反應能力的形成,那些我們經常能見到的臉色蒼白、在生活中總是驚惶不安、面對選擇不敢獨自做決定的孩子,往往就是來自父母粗暴無度的家庭。

懲罰措施要有明確分類

儘管不贊同打孩子,但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懲罰措施,且懲罰要有明確的分類。

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就要有相應的懲罰方式,這些懲罰方式,平時就可以跟孩子說清楚。

這樣一來,當他犯了一個錯誤,懲罰馬上就會兌現,這對孩子來說會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孩子可以從這種懲罰中學到某類行為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家長已經定下的基本原則要堅持實行,一以貫之,不能朝令夕改。

而且,懲罰需要明確地針對某一行為,且要有限制,不能因為孩子一次犯錯,就永久剝奪她的某些權利。

有位知名教育家對自己孩子的懲罰手段分為幾級:

l 最嚴厲的涉及體罰,最少用到;

l 其次是關禁閉,這也只用過一兩次。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放學後總喜歡賴在小夥伴家裡不回來,該吃飯了也不回來。

喊她多次,她也不聽,這時就應該去把她拖回來,要是她還要大吵大鬧發脾氣的話,就會關她的禁閉。

關過一兩次之後,她就不敢再鬧了。

l 第三級是剝奪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權利:不允許下樓,或周末聚餐取消。

懲罰兌現的時候,他們會大哭,但父母不吃這一套,只是告訴她,這就是對你昨天欺負同伴的懲罰,如果今天表現好了,明天就可以下樓玩。

只要家長自始至終都是跟他們講道理,所以他們很快就會理解這種懲罰。

l 第四級是剝奪吃飯的權利。

這主要是因為她小時候吃飯習慣不好,喜歡在飯桌上邊玩邊吃,於是父母便會告訴她,這碗飯需要在多長時間吃完,時間一到,父母就會把飯菜全部撤走。

飯菜撤走後,她也會大哭大鬧,但不予理會。

有一部英國電影,名叫《男保姆》,講的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中有三四個孩子特別頑劣,父母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就請了一個男保姆。

男保姆首先從吃飯上解決孩子的問題,他規定一餐飯必須在半個小時之內全部吃完,吃不完就全部撤走。

結果第一次用餐時,最小的男孩在吃飯時不斷把菜、麵糊等東西舀到別人碗裡,男保姆二話沒說,直接把小男孩的碗端起來,一把扣在他腦袋上。

全場的人都驚呆了,但因為男保姆之前跟家長有過約法三章,在他教育孩子時,父母不要插手,所以孩子的父母也只能驚訝地在旁邊看著。

第二餐之後,小男孩再也不敢犯這類錯誤。

這當然是一種為了追求視覺效果的誇張演繹,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對的。

孩子的壞習慣在剛開始形成時,他自己並不知道那是個壞習慣,比如這個小男孩,他也許會從把菜和麵糊舀到別人碗裡的過程中體會到某種樂趣,因為他能讓別人感到難受、窘迫,他會從這種惡作劇中獲得滿足感。

但如果沒有及時制止,他的這種壞習慣很快就會形成。

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杜絕壞習慣,明確的懲罰制度很有必要。

對兒童的懲罰與教育,可以採取登記管理的原則,分成七個等級:提醒、批評、冷落、斥責、剝奪、禁閉、罰打等。

父母首先要對兒童成長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始終保持高度的敏感,要隨機指點,隨處引導,重要的是,要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就能給予他正確的教育。

抓住了「起始處」,也就能避免孩子走上錯誤的成長之路。

提醒:當孩子出現小的差錯與混亂時,比如吃飯時嘴裡含著飯菜說話。

批評:比如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父母除了制止之外,還應該提出正面教育。

冷漠:比如孩子因為沒有達到某個目的亂發脾氣時,父母適當地採取冷漠態度往往比正面教育更有效果。

斥責:孩子惹出較大麻煩時,比如晚上不睡覺偷偷打電話或上網與同學聊天。

這種情況第一次出現時,父母應該予以斥責。

剝奪:如果晚上不睡覺打電話與同學聊天這樣的情況多次出現,父母就應該剝奪他原有的某些權利。

禁閉:孩子出現較大錯誤,多次教育無效時,可採取關禁閉的方式進行懲罰。

罰打:「打孩子」確實只能作為一個需要特別謹慎運用的選項,只有當出現諸如涉及自己與他人生命安全等極為嚴重的問題時,父母才能考慮使用,而且只限於打手掌。

懲罰教育要適可而止

最後還需要特彆強調一下,懲罰一定要適可而止,如果父母不能把握好懲罰的度,可能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大的傷害,並且也會給父母自己帶來傷害。

在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家長(經常以母親為多)一邊拿著棍棒嚴厲地體罰孩子,一邊哭著對孩子說:孩子,我也不想打你,打在你身上,疼在我身上,但是,我又不能不打啊!說著說著,挨打的和打人的一般都會淚流滿面。

確實,懲罰,尤其是過於嚴厲地對孩子進行懲罰,對父母本身也是一種傷害。

大多父母在打過孩子之後都會陷入懊惱或悔恨之中,往往會讓父母想到自己教育的無能與無力,而且打罵孩子之後整個家庭的氛圍免不了會遭受破壞,這種情況還很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

有位作家朋友說,他讀小學時常常被父母打,有一次被母親打得太痛了,他就在反抗時說了一句:「你為什麼生了我又要這樣打我?」沒想到母親聽了這話當場號啕大哭。

這位朋友說,直到今天想起這個場景,他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眼眶濕潤。

因此,對父母而言,掌控住自己的情緒不讓它失控,在孩子犯錯時不狂怒,不輕易選擇體罰,特別是重罰,實在也是對自己和孩子的一種保護。

沒有不疼愛孩子的父母,可為了孩子,家長舉起了「愛的棍棒」。

這種「因愛而罰」的做法未必就有好的效果。

學會適度的懲戒孩子,不要讓孩子只感受到「棍棒的暴力」,而是體會到「愛的教育」。

奶蜜鹽:家庭教育第一定律

作者:張文質 經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我們會忍不住打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近日,趙薇透露曾因養育問題煩惱。原來,她按照以前媽媽對她的教育方式——對小四月體罰。誰知卻換來小四月與她冷戰一星期!痛定思痛後,趙薇發出「她始終不是我」的感嘆。於是,「體罰孩子」這一話題又在網上...

教育孩子的"棍棒"你準備好了嗎?

自古以來,「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在我們文化中沉澱很久的「鐵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教育才能促其成人成才。「棍棒加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用一種肉體疼痛...

話題 | 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錯究竟該不該打?

導讀中國有兩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我國傳統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打」字。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認...

學習一下:美國父母如何有效地管教孩子

在美國家庭管教中,法律明令禁止任何人,包括父母對兒童進行體罰。當小孩子情緒失控、胡攪蠻纏或蠻橫哭鬧時,美國家長經常釆取二種方式:「Time Out」和「Time Limit」。孩子犯錯該懲罰嗎?...

教育孩子,這些部位打不得!有媽媽卻這麼做了

在生活中,媽媽們免不了因為孩子的事情而發脾氣,動手打兩下也成為了自己的一個習慣。不過動手打孩子並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這些部位打不得①後腦勺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孫政說:「後腦勺,有人的呼吸...

打罵孩子是無能教育和無恥教育!

學問和生活不接軌很多行業都存在,在兒童教育方面顯得尤為突出。科技已進入到21世紀,不少人的教育意識還停留在荒蠻時代。 現在,棍棒教育的支持者動不動就用「中國傳統教育」來說事,這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