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是生活中的典型場景。

因為某件小事,孩子哭了。

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是哄孩子。

哎呀,你別哭了,別難過了呀。

乖~

這樣的安慰有效嗎?

你會發現,這樣哄孩子,想讓擺脫孩子不好的感受,沒有任何效果。

不管大人的態度多好,孩子的感受沒有被覺察到,孩子只會越來越難過。

慢慢的,孩子難過了也不想和你說了。

孩子難過,你說別難過呀;孩子哭,你說別哭了呀;孩子緊張,你說別害怕啊……都是無效的做法。

想要理解孩子,就要把孩子當成一本書去讀,只有充分的理解了孩子,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正確做法是什麼?

認真關切地傾聽 謹慎克制追問

很多時候家長只是在說,而忘記了「聽」。

可是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傾聽」是第一步。

很多家庭由於家長一直是單方面命令,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卻極少傾聽孩子的心聲,導致孩子大了和父母之間覺得沒話可說。

尤其是很多爸爸本來就和孩子的接觸時間少,一有時間和孩子聊天了,就開始了「訓話模式」:最近成績怎麼樣啊?考試估計能考多少啊?到最後孩子一言不發,就是不想和你說話。

有句話說「有人只關心你飛得高不高,卻沒人問你飛得累不累」,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成了父母檢驗自己培養成果的標準,卻對孩子的情緒、心理不聞不問。

這樣下去到了青春期,多的是叛逆、無法溝通的孩子。

著名調查機構蓋洛普(George Gallup)和《當代青少年的七個渴求》(The Seven Cries of Today’s Teens)作者提摩太·史密斯做了一次調研發現,有91%的被調查者「非常強烈地」或「強烈地」渴望被傾聽。

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和兒童都希望他們的意見被認真考慮和嚴肅對待。

雖然調查對象主要針對的是全美13-18歲的青少年,但調查結果同樣適用於年齡更小一點的孩子。

因為10歲的孩子一般願意採納12歲左右孩子的意見,在價值和風格上跟他們都比較相近。

所以,我們說孩子渴望被人傾聽,這是有根據的。

基本傾聽就是:什麼都不用干,看著他,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肢體語言表示關注,然後自己什麼也不用說。

他講什麼你就「恩」,「阿」,讓他知道你在聽。

很認真的在聽,切忌拿著手機一邊看一邊聽、手裡一邊幹活一邊聽等等表現得三心二意,請記得全然的真誠的在聽孩子說!因為孩子非常在乎這個!蒙台梭利說:「永遠不要站著和孩子說話。

」很多時候,是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態度。

學會蹲下來,聽孩子說一說TA的想法,看一看TA的世界,需要有一種與孩子平起平坐的心態。

在孩子說的時候,可以恰當的問「然後呢?」「接著呢?」「後來呢?」「接著發生什麼了呢?」就是引導孩子把事情講完,等孩子講完了,你就可以問「你講完了嗎?」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有可能告訴你各種事,其中可能有許多會在第一時間觸動媽媽敏感的神經。

比如被小朋友「欺負」或者沒拿到想要的玩具打了對方;老師批評午覺沒睡之類的。

那麼,請你一定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啊?!怎麼能這樣?!你應該這樣這樣!」的第一反應,更合適的回答是:「是嗎?然後呢?哇,他可真是的!」

請記得:孩子說的很多信息不一定是正確的。

(他不會存心說謊,只是因為表達能力有限,以及感受力和邏輯與成人不同而已。

)比如TA經常會說:「我忘了晚飯吃什麼了。

」也常常會一邊說「我吃了六個包子,喝了三碗湯「,一邊大嚼晚飯。

如果父母被傷害了,又應該如何表達,孩子才會傾聽呢?父母在表達自己受到孩子傷害的時候,要儘可能地描述孩子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具體、明確的影響;並要明確地表達出孩子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不愉快感受。

例如:「你吃飯吃到一半就跑下餐桌,我很擔心飯涼了,這樣你再回來吃飯,我就要去熱飯,那樣會很麻煩。

」也就是說,我們的表達是向內的,陳述的是此事對我本人的影響,而不是指責你的問題。

你真的知道怎樣和孩子聊天嗎?

世界上根本沒有會說話的人,所謂的「會說話」,不過是更多了一些耐心。

為什麼你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懂事又聽話,再看看身邊這個一聲嘆息呢,那可能是別人家的孩子有一個會說話的爸爸或者媽媽。

別以為和孩子聊天很簡單,你了解孩子最討厭的聊天方式是什麼嗎?最無用的就是目的性太強——很多家長跟孩子聊天時,最後往往變成了說教。

以及審問似的讓孩子匯報——很多家長在去學校接孩子放學時,一路上不斷地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的情況。

每天都這樣問,似乎形成了一個模式,而長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開始模式化。

面對孩子,這樣一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對手,家長們還很容易把天聊死。

比如:很多家長在去學校接孩子放學時,一路上不斷地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的情況。

每天都這樣問,似乎形成了一個模式,而長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開始模式化:「嗯,不錯,還可以,挺好的……」這樣應付的回答,家長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

如果家長一個勁兒的不停問,那孩子恐怕早就煩的忍不住發脾氣了吧,更別提好好聊天了。

孩子:「媽媽,我想跟你說個事兒。

」(孩子主動發起了聊天信號)

媽媽:「說。

」(有點不耐煩)

孩子:「媽,我想買一雙球鞋。

媽媽:「買什麼買?不是有那麼多鞋呢嗎。

孩子:「就給我買一雙吧。

媽媽:「不買,趕緊做作業去!」

孩子:「哼!你不買我就不做作業!」

這樣不僅把天聊死了,還激起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

何苦呢?如果媽媽能在孩子提出要求時,進一步詢問孩子原因:

媽媽:「為什麼突然要買球鞋呢」

孩子:「因為我們學校要舉辦運動會了,我要參加比賽。

媽媽:「那你準備參加什麼比賽呢?」

孩子:「我想參加……還有你知道嗎媽媽,今天老師還誇我跑步跑得快,建議我加入校田徑隊呢……」

看,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接收孩子溝通的信號,孩子能跟你說的還有好多好多……所以,如果孩子找你溝通時,你剛好在忙著,那麼寧願讓孩子等一下,也不要著急應付孩子。

保護孩子溝通的意願很重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運用反饋式傾聽,說出孩子的內心感受

跟孩子好好說話,要先從好好傾聽孩子說話開始。而一個好的傾聽者,則需要善用反饋式傾聽。什麼是反饋式傾聽?怎樣做到反饋式傾聽呢?讓我們來看一下下面的案例。一個孩子從小廣場上氣鼓鼓的走到家長身邊來。孩...

個問一對一:家庭教育更好的方式是親子溝通!

親子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幾乎每個優秀的孩子身後一定有一對善於教育孩子的父母和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每一個問題孩子身後都有一個不善於溝通教育的父母,一個不和諧的家庭。所以對於孩子出現的問題,家長應...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有時候大人問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還行、挺好的」,就再也沒了下文。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挺聽話的,但其實他內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