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你想像的完美小孩來要求你的孩子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或許每個媽媽心中都有一個自控力好、愛讀書,不用催促自己就能好好吃飯、按時睡覺的完美小孩,這樣的完美小孩總會不自覺地冒出來,與我們真實的孩子形成對比,讓我們對真實的孩子產生怨氣和責備,使我們無法看到我們真實孩子的付出和努力。
你的焦急多來自於完美小孩與真實孩子的比較
兒子四歲多,有一次,帶兒子去上體能課,他的體能還是不錯的,唯一讓我不滿意的是他老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出來,不斷跑到我身邊來。
藉口也是多種多樣,比如手疼、上廁所、喝水、餓了、跟小朋友撞到一起後說臉疼(其實沒什麼大事),我經常是滿足了他的需求後讓他趕緊去上課,他總是磨磨蹭蹭。
即使進去了,不一會兒又會出來。
看到其他小朋友都爭先恐後的要排第一參加運動,他的不積極的態度和行動讓我覺得「他事兒怎麼這麼多,學習怎麼這麼不專心,氣死我了」。
我說:「你再不好好上課,我就不陪你了。
」兒子只好委屈地進去了,但是仍然不在狀態,動作也做不好。
這時候我意識到自己不自覺地用完美小孩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了,我心中的完美小孩就是:他就必須認認真真上課,凡事積極的排隊,不喊疼、不喊累,乖乖地聽老師講話。
可是,在我想到這些標準的時候,我有沒有真正地理解我現實中的孩子呢?我是否問過他「你為什麼出來?」「你是累了嗎?」「你想讓媽媽看看你受傷的地方,是嗎?」可是我都沒有問,我就是覺得他事兒多,他不好好表現的狀態讓我在這些媽媽面前很丟人,很沒面子,所以我要趕緊讓他回去好好上課。
在這過程中,我關心的都是自己,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感受,絲毫沒有看到孩子的感受。
於是,我調整了心態,不再著急和催促。
我說:「你累了,坐這兒歇一會兒,一會兒再進去。
」當我心態放平穩了
當我們看到孩子做得不好,心中充滿焦急和憤怒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又用那個完美小孩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較了。
你的責備多來自於真實孩子成不了完美小孩的恐懼
兒子四歲多學跳繩,我感覺有點早,跳繩的難度還是很大的。
從跳、甩繩子,到兩者的結合,一步步學起。
雖然我們家長都說小時候沒學過跳繩,自己會了。
可是孩子們學起來一直進展不大。
學了幾次之後,學得快、找感覺找得好的孩子慢慢能跳幾個了,但是兒子還是一個都跳不了,這時兒子的壓力來了。
他對我說:「媽媽,別的小朋友都會了,我怎麼還不會。
」這時候我有些擔心了,擔心自己的孩子真的學不會了,落後了,墊底了,沒指望了。
孩子學不會更加不願意練,練習也不認真,我在旁邊看著又著急了,生氣地說:「不會還不好好練,沒看別人都會了嗎?」
我知道我在無意中又把自己無法處理的焦慮和恐懼釋放給了孩子,我不僅沒有為孩子分擔他的壓力和焦慮,我還讓孩子分擔了我的焦慮和恐懼。
下次上課,我看到他在那群孩子中間,一個人跳、甩、跳地練,試了好多次,老師也不怎麼關注他,即使當他做得好的時候,老師對他的關注也是有限的。
他仍然在不斷地跳和練。
我知道他沒有我想像中的自暴自棄,他其實也在努力地要學會。
在我的想像中,兒子就應當是學幾下就能很快學會的孩子,不應該是怎麼也學不會的孩子,原來是我自己不能面對「他長期以來也學不好」的現實,是我自己不能面對挫折和失敗,覺得成功很容易。
所以當他不成功的時候,我就會一味地責備他不上進、不努力、不認真、不專心,而看不到孩子其實也在努力,只是方法或條件還不成熟。
站在他的角度想想,當孩子怎麼做都不能達到家長滿意的時候,真是絕望啊。
忘記我們心中的那個完美小孩吧,他只是我們發泄不滿情緒的藉口,打擊的卻是我們與真實孩子的親子關係。
我們的孩子就是那個智商一般、會犯錯誤、會開小差、會拖延的普通、真實的小孩。
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正常事情,沒有什麼不應該,都需要我們用平常心面對,付出陪伴的時間和精力,然後靜待花開。
體弱多病的娃娃,到漠視規則的小學生,心累的媽媽做錯了什麼
養孩子不單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還要懂得孩子。想想,假設你是一個外科醫生,拿著手術刀,誠懇的告訴病人,「我非常願意幫助你,儘管我不懂技術,但我充滿愛心。來吧,請相信我。」如果我們是病人,會不會落荒...
多病小娃長成特立獨行小學生,處處挑戰規則,心累的媽做了些啥?
養孩子不單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還要懂得孩子。想想,假設你是一個外科醫生,拿著手術刀,誠懇的告訴病人,「我非常願意幫助你,儘管我不懂技術,但我充滿愛心。來吧,請相信我。」如果我們是病人,會不會落荒...
上幼兒園第一天,你家娃都做過不可思議的事情?
文|秘籍君鄰居家的閨女上幼兒園,開學第一天就被投訴了,原因是全班都哭得稀里嘩啦的就她不哭,鎮定的坐在那裡看著老師一個個哄,好不容易其他小朋友都被老師哄好了,不哭了,她一句,爸爸媽媽不要你們嘍!馬...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怎麼不看看別人家的爸媽!」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們聽到過多少次這句話?可是,當我們長大後,為人父、為人母的時候依然會拿這句話來用。小時候有多麼討厭這句話,對自己的孩子就多麼喜歡重複這句話,真是個可怕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