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 當今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位家庭教育專家說過:「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溫床與搖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窗口;家庭是孩子獲取人生幸福的源頭……「當今社會,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期望值也越來越高。

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存在著問題。

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品德的培養當今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太過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孩子品德的培養。

家長們最關心、談論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分數多少。

父母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常常討論的是孩子的成績。

因此,就出現「請家教熱」、「擇校熱」、「上補課班熱」等,使得孩子在家裡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類作業外,還要完成家長們另加的練習題,參加家長們為他們安排的課外輔導課等。

這樣,孩子在家長的指揮下,猶如一個個為分數而疲於奔命高速旋轉的陀螺,一台台演算做題的機器,而且幾乎沒有了喘息的機會。

然而孩子本應乾的力所能及的家務則幾乎由家長們代替了,同時體育鍛鍊、各種美的薰陶也被罷免了,必要的社會活動無法參加了。

其結果是:這些孩子除掌握了一些書本知識外,社會經驗嚴重缺乏,實際操作能力差,身體素質較低,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面對錯綜複雜的信息世界和社會生活往往無法適從,缺乏駕馭與應變能力。

批評多於讚賞,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往往批評多於讚賞。

他們更經常看到的是子女的缺點,批評子女。

父母往往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經驗比較豐富,觀點都是正確的。

在他們眼裡,孩子的很多想法是幼稚的,於是就加以批評。

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想法總是得不到認可,得不到支持,嚴重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創造性。

同時孩子們會覺得父母只是倚老賣老,長期下去逆反心理就會比較嚴重。

以一種社會的期待來要求子女、培養子女,忽視了子女的感受父母往往以社會期待的框架來塑造子女,而忽視了子女的感受,忽視了子女的興趣所在,這往往就形成所謂的硬性塑造。

所謂的硬性塑造也就是家長憑藉自己的主觀願望去設計孩子的一生,而沒考慮到孩子的興趣。

這樣的教育效果並不好,甚至會引起很多孩子的反感、厭惡。

即使有些孩子按照父母的願望去做了,但是由於並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所以往往也難成大器。

對孩子限制保護太多,忽視對孩子主動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養家長大多不習慣把孩子當成一個能動的、有獨立意識的個體來看待。

樣樣事情包辦代替,或這個不要,那個別碰。

使孩子逐漸變得沒有學習能力,樣樣事情都不會。

而現在很多家長並沒有認識到對孩子過度保護最終會帶來孩子的無能這一嚴重的惡果。

父母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你能替孩子做事,你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你能保護孩子的今天,但你保護不了他的一輩子。

過度的保護造成現在的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弱,或者孩子根本不會自我保護。

二. 積極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為傳統的家庭教育的積極轉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用賞識教育積極心理學重視人的優點,主張要看到人身上的閃光點。

作為家長,應該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不能老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做錯的事情上。

家長要細心的觀察,善於用積極、開放、向上的目光看待生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提供環境激發孩子該方面的潛能。

在生活中,家長應該多用賞識教育,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就要及時表揚他,讓他們感受到取得進步、獲得讚賞的喜悅,這樣就會起到強化的作用。

1. 重視孩子優良品質的培養

積極心理學注重人性的優點而不是弱點。

心理學家認為,激發出人性中的那些美好的品質,如寬容、責任、利他,人就會感受到快樂。

分數並不是一切,在重視孩子成績的同時,要重視孩子優良品質的培養。

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懂得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孩子在幫助別人、履行職責的同時,也會感受到自身價值得到實現的那種快樂。

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做人,教會他們如何用心靈感受生活中的善與美,激發他們對周圍世界的一種愛的情愫,讓他們在良好品格的形成中體會到快樂。

家長要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溝通,讓孩子快樂學習,快樂生活積極心理學關注個人的主觀體驗。

這對家長教育孩子有重要的啟示。

家長要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不能一味地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育孩子、調適親子關係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有自尊心,而自尊心是孩子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

孩子逐漸長大,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有自己的內心世界、獨立的意向與做人的尊嚴,父母要設身處地從孩子的立場觀察問題、思考問題,這樣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和孩子進行平等溝通。

這樣,孩子才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和諧的氛圍,他們才能快樂學習、快樂生活。

2. 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積極心態

家長們往往太溺愛孩子,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對於孩子過於保護。

因此,現在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往往措手不及。

家長應明白,挫折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讓他們獨自去處理一些事情。

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去經歷風雨、見世面、受挫折。

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認識挫折事件,知道在成長中遇到困難是必然的,同時也是正常的。

教孩子做好對付挫折的心理準備。

這樣,他們就能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應付挫折事件,而不會顯得驚慌失措。

另外,要注重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教育孩子能正確對待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

積極心理學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看待問題的視角,同時給家庭教育帶來了諸多的啟發。

家長們要善於用積極、樂觀、向上的目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看待孩子的成長。

同時,要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感受,培養孩子的快樂品格,讓積極心理學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讓孩子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快樂地成長!

三. 積極家庭教育到底應該怎麼做?

1. 以積極心態接納孩子一切

每個孩子從出生起就受到基因、遺傳、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具備不同的智力條件與成長基礎。

幸運的孩子可能會獲得一個良好的成長起點,但有的孩子可能因難產、環境污染等原因遭受大腦損傷、智力低下等不幸的命運。

小兵出生時因臍帶繞脖導致腦部缺氧,以致在成長中出現注意力低下,輕微多動、閱讀障礙和計算障礙等心理疾病。

心煩氣躁、焦慮不安的母親簡單粗暴的打罵教育方式,對於小兵的成長更是雪上加霜。

作為教師,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小兵這樣的「問題」兒童,也遇到過類似小兵母親的家長。

許多家長是「自然」家長,沒有經歷過任何「前父母」階段的相關培訓與學習,不具備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

家長面對存在智力發展、思維發展水平低下等問題的孩子,不能科學深入地分析問題實質,只是一味地採取訓斥責罵的方法,妄圖通過高壓式管理控制兒童的不良行為,其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在嚴格控制下,兒童的不良行為非但沒有減少,反而產生新的不良行為。

研究表明,常見的兒童焦慮症、抑鬱症、狂躁症、抽動症等病症,會在不尊重科學、不遵循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不了解問題根本,只以與治療生理疾病一樣的方法,妄圖簡單地解決問題的家庭背景下出現較多。

作為家長,在發現孩子「與眾不同」的時候,可以借鑑積極心理學,以「積極的心態」關注孩子,即對孩子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解讀,改變「以問題為取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觀念。

同時,在家庭中建立一種積極的夫妻、親子關係,並尋找與構建有建設性的社會支持系統,如尋求專業的醫生或心理輔導教師介入幫助。

當問題確診後,家長務必擺正心態,正視問題,不要諱疾忌醫,消極逃避;要耐心等待,對症下藥,不要急躁焦慮;要主動和家人共同學習心理學等相關知識,隨時跟進問題的發展,清晰掌握孩子的變化。

當然,還要與老師加強聯繫,藉助社會、學校、醫院等多方力量治療或幫助孩子。

2. 以積極體驗給予孩子真愛

世界上的愛多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之愛。

真正的父母之愛,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父母生命中分離出來。

但反觀現實,許多父母並沒有真正認識到父母之愛的真諦,反而自以為是地自由「詮釋」,結果患上了「關愛強迫症」,對孩子「無微不至」地照顧,不讓孩子吃苦受累——這是溺愛。

溺愛孩子的父母不願孩子「受苦」,可能源於自己的苦難童年的經歷,表面上,他們是不讓自己「現實的孩子」吃苦,其實是不想讓自己「內在的小孩」吃苦。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投射效應,父母將自己內心的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最終導致他們在家庭教育中不了解與考慮孩子真實的心理需要與成長需要。

理論與現實早已表明,任何替代孩子成長的企圖,最終都會在孩子身上產生負面效應。

小青是一位在嬌慣中長大的城市女孩。

小學畢業時母親仍幫忙洗頭;初中畢業了母親還幫忙整理房間;高中住校時因瑣碎的日常生活問題無法獨立處理而無法正常地學習。

為此小青煩惱不已、焦躁不堪。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父母以「愛的名義」包辦了孩子的所有事務,致使孩子缺失了學習獨立生活的過程,逐步產生了依賴思想,養成了懶惰行為,對家庭、對他人沒有責任感,而且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遇事就萎靡不振,寸步難行。

更嚴重的是,責任感的缺失讓孩子只為自己活著,只願享有權利卻不願承擔義務,無法與他人正常相處與合作,與外界社會格格不入,最終還可能導致反社會、退縮、自閉等問題。

可以說,溺愛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對孩子不是愛而是害。

心理學認為,人的感受和體驗產生於人的活動,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最好是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

「積極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關鍵詞。

通過積極體驗,可以挖掘個體自身的積極潛能,形成自身有效應對壓力的能力。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激發孩子的積極體驗,如安排家務勞動,讓孩子成為勞動的「主角」並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獲得對毅力、成就感、責任感等的親身體驗,能既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增強其責任意識,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然,家長還可帶領孩子參加社區服務活動,或開展互換角色體驗活動等。

總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積極體驗,得到鍛鍊與成長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

3. 以積極溝通構建親子關係

凌風在小學時代是一個陽光、聰明、懂事的孩子,老師和家長皆引以為豪。

進入青春期後,他成為了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

但自從初二收到情書後,便開始分心,開始過於關注異性的眼光、自己的形象,導致學習一落千丈。

他的母親知道後氣急敗壞,每天像監督壞人似地跟蹤、接送。

凌風對此極度反感,當苦惱與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時,最終的結果是離家躲避。

青春期是個體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又稱「第二反抗期」,表現為情緒急躁,不願受他人干涉與約束,最大特徵為逆反,最大願望就是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獨立,希望他人把其當成大人平等相待。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儘管具有了逐漸增長的成熟意識,但社會經驗不足,因此極易出現頂撞父母、衝動等各種問題。

此時如果父母沒有及時了解並理解孩子的青春期特性,仍以家長身份高高在上,溝通方式仍停留在囉嗦、命令、威脅、訓斥等層面,輕則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破裂,重則釀造出輕生、自殺等悲劇。

積極心理學主張,人的生命系統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系統,既有潛在的自我衝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內在能力,個體一般都能自我決定其最終發展狀態。

青春期正是一個充滿衝突的特殊時期,家長要正確對待青少年的反抗行為,充分相信青春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通過自我教育、自我調節,最終實現自我完善的過程。

作為家長,要引導和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就要積極轉變親子溝通的方式。

第一,家長要轉變角色和教育觀念,變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溝通為平等、探討式的雙向溝通。

第二,營造民主、和睦、溫馨的家庭氛圍,保證充分的家庭溝通時間,定期舉行民主家庭會議,把話語權交給孩子。

第三,改變親子之間的說話方式。

變命令、訓斥、不耐煩的語氣為商量、讚美、真誠的語氣,藝術地表達,婉轉地勸告,有話好好說,有事商量做。

總之,有效的溝通是真實、真誠、平等的。

在家庭教育中,親子關係的質量遠比某一具體的教育方法來得重要,而親子關係的好壞則在於親子溝通的實效性如何。

當增加了親子溝通的頻率,提高了親子溝通的效率,構建了一種積極和諧的親子關係,則家庭教育可謂成功了一半。

4. 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引導孩子

當前,隨著離婚率逐年上升,離異家庭、單親家庭的教育問題成為焦點。

研究表明,許多離異或單親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承受著較大的壓力,主要原因是在特殊的家庭結構中,家長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孩子,為孩子傾注了所有的心力。

小喬的媽媽就是這樣,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接送、照顧小喬,沒有多餘的時間休息、消遣,身心俱疲,於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小喬身上。

結果,母親深厚的愛反而成為了小喬沉重的心理負擔。

感情的負重讓她產生了強烈的壓力和內疚心理,以至於發展成焦慮煩躁,過度敏感等心理問題。

眾所周知,父母離異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影響,但影響並不一定是消極的。

只要家長學會積極地面對生活,勇於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心態平和地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影響則是積極的。

因為,父母積極的生活態度體現在家庭生活中,無形會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平衡的家庭環境,同時給孩子樹立了一個追求幸福生活的榜樣。

因此,家長要改變心態,學會用優勢思維方式面對不幸的婚姻,用積極心理來面對挫折,盡力走出陰影,用「多元眼光」看自己、看他人、看事態發展,並善待自己和他人,為孩子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成長環境。

總之,家庭教育是充滿挑戰、漫長而繁重的歷程。

其中,家長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決定家庭教育的成敗。

父母要做的是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問題,並隨著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的需求變化,不斷調整管教方式,如此,才能收穫家庭教育的成功,讓孩子真正體驗到成長的快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個問一對一:家庭教育更好的方式是親子溝通!

親子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幾乎每個優秀的孩子身後一定有一對善於教育孩子的父母和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每一個問題孩子身後都有一個不善於溝通教育的父母,一個不和諧的家庭。所以對於孩子出現的問題,家長應...

叛逆期的網癮少年該如何去正確引導呢?

今天微信突然加了一個來自河南安陽的家長,他說他兒子16歲,是個網癮少年,特別叛逆,成績普遍比較差,已經退學了,他是小兒子,上面有兩個姐姐。她問我核心是:孩子們為什麼會在心裡逐漸構起了防禦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