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網癮少年該如何去正確引導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微信突然加了一個來自河南安陽的家長,他說他兒子16歲,是個網癮少年,特別叛逆,成績普遍比較差,已經退學了,他是小兒子,上面有兩個姐姐。

她問我核心是:孩子們為什麼會在心裡逐漸構起了防禦之「盾」呢?

最關鍵有以下幾點,被我們忽略掉了,甚至根本不知道這是孩子所需要的。

第一點,孩子是在玩耍中讓自發性得到成長的。

小學二、三年級,也就是孩子在7-9歲的時候,這一階段還被稱為「小團伙時代」。

相互投機的孩子們組成「黨徒」在一起瘋來吵去,或跑到老遠的地方去玩耍。

這是孩子確立自我的關鍵時期。

如果缺乏對孩子心理了解的話,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自由時,第一反應就是反抗,表現出來的行為,諸如:頂嘴,父母讓讓這樣,孩子偏不,並且會說出一大堆理由。

或者有的孩子在反抗無果的情況下,乾脆就沉默下來,用不說話來反抗。

這樣一來,親子溝通關係就急轉直下,讓家長有些束手無策了。

其實,在與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們的自發性會不斷地發展著。

如果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過分地加以強制,往往會孩子心情壓抑,不能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愛,使孩子人格形成發展受阻。

如果家裡有這樣的孩子,請家長首先要思考一下了,你是否過度地限制孩子玩耍這一天性和自由,如果有,就需要我們的家長趕快解除緊緊束縛孩子自由心靈的繩索吧。

第二點,培養孩子的學習意願。

缺乏學習意願是自發性發育遲緩的緣故。

孩子缺乏自己思考,自己決定想做的事情,不依賴於他人而能自主一切的能力。

家長也應該反省一下,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還是在於前期的發展受阻,而不能歸於孩子自身。

更不要用打擊性、誘導性的言語來說教孩子,比如「不好好學習,大了只能撿破爛了」,「不學習就沒有好出路」,「孩子,父母都是為了你好呀」等等,這種說教反而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甚至反抗心理,或者出現對於目的的錯誤判斷。

「無言之行」比空洞的說教更具說服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的氛圍,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孩子學習的意願就逐漸形成了。

如果想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家長必須要明確告訴孩子:你自己的時間由你來支配,爸爸和媽媽不會每天限制你,督促你,因為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兒,玩兒也是你自己的事兒,一樣重要!對於學習和寫作業,是你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事兒,因為明天老師要檢查你的課外作業。

但是如果你每天及時、認真完成作業,你就會獲得更多玩兒的時間,否則你的拖拉和磨蹭只會讓你學也學不好,玩兒也玩不盡興。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時間成本計算,讓孩子明白他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有多少,花在玩兒上的時間有多少,讓孩子在對比中通過效率提高來減少學習時間,增加用在娛樂和玩耍上的時間,這樣就會增加孩子對待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點,發覺孩子的潛能,認真地培養一項優點或特長。

時下,在孩子學習興趣或者特長方面,「一窩蜂」,隨大流的現象比較常見。

很多家長往往會給孩子安排特長培訓,比如同時給孩子安排幾項特長班的學習,比如鋼琴、舞蹈、書法、英語等的培訓,在家長的陪伴下,在周末或者課餘時間裡,往往讓孩子疲於奔命。

當孩子對特長逐漸失去了好奇心、興趣感時,便在枯燥和無奈下應付了事,時間長了家長看在眼中,自然會情緒失控,當孩子在批評和指責中產生厭煩的情緒時,隨之而來的就是牴觸,甚至會磨滅孩子對於其中一種可能產生的興趣。

所以,如果家長們不認真去觀察孩子對哪方面有潛能的話,盲目給孩子報興趣特長,無異於飲鴆止渴,到頭來家長和孩子都會煩惱和痛苦。

細細想來,孩子到了初中以後,還有多少人在堅持學習特長呢?幾乎絕大部分孩子都因學習緊張而放棄了。

那麼與其這樣,為什麼還要讓孩子犧牲大好的自由玩耍天性呢?

所以,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講,自由選擇或許比毫無意義的強加干預更能發掘孩子的潛能,成人的態度與選擇強加於孩子身上往往會受到相反的效果,其結果招致逆反或罷工,以至於關係緊張。

第四點,父母要勇於認錯,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批評與建議。

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看待問題的方式與方法往往與成人有很大不同。

很多家長看孩子戴著強烈的世俗色彩,比如會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去對比自己孩子的缺點和不足,結果會發現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結果讓孩子非常受傷害。

甚至讓孩子越來越不信任父母。

當家長失去孩子的信任時,試想,家長的話還有權威性嗎?孩子還能認真聽家長的安排和布署嗎?特別是很多家長帶著強烈的自我情緒批評、指責、打罵孩子後,更會迴避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所以,有時我們家長應該適當傾聽一下孩子的批評與建議,必須要態度坦誠,勇於認錯和反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

這種態度的重要性在於「以身作則」的教導孩子,讓家長身上的「自我反省」成為最好的誠實示範。

第五點,給孩子充分的思維與娛樂空間。

現在的家長往往過多的限制了孩子的思維自我發展,並把自己的觀點不加節制的轉達給孩子,以學習為理由剝奪了孩子的娛樂空間,讓孩子在「無理由、無快樂」中成長,個性受到了限制,一旦忍耐到一定限度,孩子也會爆發。

比如有一個家長最近在諮詢中向我傾訴:「韓老師,我最近特別感覺到焦慮,我家兒子動不動就和我說,唉,活著真沒勁,還不如死了算了。

你說孩子才8歲,為什麼就死啊活啊的?」

我告訴這位家長,你們的強迫式教育,已經讓孩子感受到了無比的壓抑,有時甚至是憤怒了,當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時,肯定會朝消極負面的方向去發展,嚴重者會心裡出現問題,造成人格和心靈出現激變現象。

所以家長要放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加以節制。

自由的身心發展是孩子生理、心理年齡同步成長的重要保障。

第六點,要給孩子正面樹立「好孩子」的評價標準。

經常會聽一些家長嘮叨,嫌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其實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完全是走入了一個誤區。

有些乖順而不讓大人操心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自發性發育緩慢的結果,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隱藏著更嚴重的成長危機。

成人如果不能改變評價標準,「好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孩子」。

「搗蛋」,「嬉戲」,「胡鬧」,「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發性的體現,不能一味地進行打擊,要在有所限制中進行保護。

在面對孩子出現的上述現象時,家長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並不一定出現什麼問題,而是由於教育和引導不力,或者運用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走向錯誤的成長方向。

比如有些孩子雖然有些小問題,小毛病,家長如果總是指責和埋怨,時間久了,孩子便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反正我沒有什麼好的,隨便你們說什麼好了,於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理性地告訴孩子,好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至少應該是樂於幫助人,善於團結友愛人,誠實熱情地去積極做事等等。

總之,家長一定要重視第二反抗期這一特殊的成長階段。

這時所產生的各種問題,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觀念上必須及時進行更新,認真了解孩子的心聲,做好親子溝通的改善,否則,會讓在第一反抗期中沉澱下來的問題,再同時帶上第二反抗期所產生問題繼續成長。

如果真的是這樣,孩子的問題會慢慢變成頑疾,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將會無法去做轉變。

到那時,親子關係將會因為孩子關閉了交流的大門而無法溝通。

12-16歲:火星撞地球

第三「反抗」期

當如水的時光,在孩子們嬉戲玩耍中悄悄流走時,青春期歲月悄悄來臨了,就像隨風潛入夜的春雨,家長們驀然間便感覺孩子們如那雨後的春筍一樣,茁壯成長起來。

走過了懵懂無知活潑任性的第一個反抗期,又度過了自我感覺良好倔強堅持的第二個反抗期,家長在與孩子們磕磕碰碰的接觸中,不知不覺中已經度過了十多個春秋寒暑。

然而,成長總不會是風平浪靜的,成長中也總會伴著無數的快樂和幸福,也會伴有寒冬、酷夏,甚至是驚濤駭浪。

當家長們突然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又面臨一個前所未所的壓力時,心情又開始了五味雜陳。

案例一

小雪,女14歲,初中二年級,在爸爸和媽媽眼中,屬於小公主型的寶貝,成長的過程中享受著全家人無微不至的呵護。

而當女兒進入青春期後,那個曾經很溫順乖巧的小公主形像,一天天變了,變得讓媽媽非常擔心,又非常焦慮。

女兒對學習索然無趣,也極少花心思去用在學習上,相反卻在吃穿打扮上花盡心思。

一談到學習,小雪便會和媽媽大發脾氣。

一談到做家務,小雪也會把責任完全拋給媽媽,只認可自己是孩子,做家務這些事,是全職在家媽媽應該幹的事。

最讓媽媽無法接受的是,女兒小雪開始早戀了,這還怎麼了得啊,真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寢食難安。

案例二

小兵,男13歲,學習成績一般,脾氣暴躁,喜歡網路遊戲,爸爸和媽媽把家中電腦上了密碼,加了鎖後,小兵開始在家庭以外尋找一切可以玩網路遊戲的機會,去同學家,去網吧等。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勸也勸了,求也求了,一切皆無濟於事。

看著學業一天天荒廢的小兵,爸爸和媽媽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

青春期,這個讓無數家長頭痛且無奈的人生成長階段,就這樣來臨了。

之所以把「青春期」這個獨特的人生成長階段定義為「第三反抗期」,我是想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把不同年齡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區別開來。

更不想把家庭教育問題與心理諮詢問題完全混為一談,因為就家庭教育而言,其實踐性和操作性更寬泛,也更靈活,也更藝術。

將「第三反抗期」的孩子比喻為「火星」,我想應該從孩子的性格和脾氣這些心理和行為特點上來濃妝淡抹地形容一番。

「火星」之火,有時只是微弱的火苗,而有時會燃起無名之烈火,再看家長這顆「地球」,不小心便會被闖入大氣層的「火星」給碰撞一下腰部。

那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諸如男孩兒,亦或是女孩兒,都有哪些特立獨行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呢?

特點一:自我意識更強烈。

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這時的孩子在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已經有了初步的形成,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和家長有著很大的區別。

這時如果家長們去人為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會發生親子矛盾和衝突。

比如案例一中的小雪,當媽媽看到孩子在穿衣打扮方面有些消費過度時,便勸女兒,可是換來的卻是一頓白眼和斥責:「同學都有名牌,為什麼我不可以有?你就這麼小氣?」幾句話讓媽媽感覺氣憤又無奈。

特點二:經常與家長「南轅北轍」。

你說東來我偏要向西,這樣的行為特點,往往讓很多家長非常惱火,本來家長認為孩子不能這樣做的事,現在想好心勸孩子不要這樣做,可是孩子呢?偏就不聽,偏就我行我素。

比如還是案例中的小雪,平時媽媽想讓女兒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女兒則一揚眉:「你做為全職太太,這點活還用得著我嗎?再說我也不會用拖把啊。

」再瞧小雪媽媽,幾乎是欲哭無淚,事後一想,自己還真沒有教育和引導過孩子做過家務。

特點三:行為標新立異。

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們,常常是喜歡追求潮流的一代,這點往往讓家長非常難於接受。

比如在電腦和網絡應用上,家長越是擔心孩子們迷戀網絡,耽誤學習,越是想制止孩子們,可是到頭才發現根本阻不住這個口子,就像對待洪水猛獸一樣。

儘管有的家長去追查孩子的網名,到頭來卻發現連個網名都無法輸入查找之中,原來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反偵察,發明了「火星文」,那種奇怪的符號簡直讓家長束手無策。

比如有一個16歲的女孩兒,讓媽媽感覺很不理解,女兒每天晚上睡前把白運動鞋子擦的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可是第二天早晨卻胡亂用清水抹一把臉就跑了,家長甚至並不明白女兒頭上亂糟糟和腳下白白的鞋子,是到底為什麼。

特點四:請不要窺探我的隱私。

很多家長常常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在琢磨什麼,因為大多數家長與孩子溝通產生了問題,甚至是障礙,孩子有什麼話也不給你說,這不是急死個人的事兒?於是很多家長便想著辦法窺探孩子的隱私。

比如有一位媽媽擔心女兒有早戀的現象,便經常關注女兒的QQ空間,經常關注女兒的日記和抽屜。

可是有一天,女兒突然怒氣沖沖地告訴媽媽:「請您以後不要再私自翻我的抽屜了,好嗎?拜託了,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我有自己的隱私空間了。

」女兒的話讓媽媽傻了眼。

事後,媽媽終於弄明白,原來女兒設了機關,做了記號,只要自己動女兒的抽屜,就會被女兒察覺。

特點五:我在做我喜歡的事,別管我。

經常看到一些孩子迷戀於網路遊戲,或者熱衷於讀網絡小說,沒事折騰QQ空間,再去看孩子們的家長,不是賭氣,就是指責,甚至還有乾脆斷網的現象發生,這樣做,幾乎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

對於孩子們的個性化喜好,很多家長缺乏支持和理解的態度,仍然把全部目光都放在學習和成績之上,如果看到孩子心思不在學習上,沒有按自己要求去做,便會很不高興,可是家長們沒有想到的是,越反對,孩子越去做。

特點六:壞習慣已經讓某些行為產生了慣性。

在家庭教育問題中,比較突出的一類問題,就是孩子學習興趣不濃,成績不理想。

很多家長非常苦惱,道理說了千百遍,幾乎不起任何作用,孩子該稀里糊塗地玩兒還是玩兒,根本沒有危機感。

比如有一位家長,看到即將中考的兒子仍然在我行我素,看在眼中,急在心上,沒有什麼辦法,有時一提醒孩子,兒子便會說:「你考試?還是我考試?我都不急,你急什麼?要不你考算了。

」一句話,差點沒把家長給暈倒。

事實上,家長完全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從小沒有給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相反,懶散的壞習慣倒是越大越顯現出來。

面對「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心理和行為特點,家長們又該如何去調整自己的觀念呢?如何解決親子溝通中遇到的矛盾呢?我想給家長們一些建議。

第一,放棄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縛,還其自由。

在孩子成長的幾個階段中,特別是到了「第三反抗期」——12—16歲這個年齡段,孩子們基本上已經到了獨立放飛的階段,如果這時家長們仍然緊緊束縛著孩子,必然要招致孩子的強烈抗爭,上述幾個特點分析中,都不難看出,孩子面對家長的管束,幾乎都表現為一種張力。

所以,對待「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們,與其如堵洪水一樣,莫如用疏導的方式,給孩子們以自由,還他們飛翔的天空。

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們體驗到翱翔的快樂後,認真對待爸爸和媽媽的意見和建議了。

第二,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尊重孩子。

在現代育人觀念中,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在很多家庭中嚴重缺乏。

這源於很多家長總把已經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仍當幾歲的小孩子來看待。

如果家長能夠讓孩子們多參與一些家庭事務的商量和決策,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意見,會讓孩子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的。

同時讓孩子多了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艱辛,也會喚醒孩子對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之心,當感恩之情被激活後,孩子自然會多體諒父母,認真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比如做一些家務,比如認真對待自己的學習,比如合理安排用電腦學習,或者安排遊戲時間等。

第三,面對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要冷處理。

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與孩子在溝通中火冒三丈,而孩子呢,也往往是針鋒相對,毫不示弱。

面對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我想告誡家長們:您一定要冷靜下來!當「火星」光顧「地球」時,眼前要做的事,必須要調整星球的姿態和軌道,完全沒有必要正面相撞,對於兩者俱傷的後果,為何不選擇避讓來解決呢。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這句話,在親子關係中仍是非常適用的,特別是針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講,家長的情緒會主導著孩子的情緒,家長退讓了,孩子也就成了一隻巴掌,拍不響了。

第四,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理性應對。

很多家長缺乏對青春期孩子身心特點的了解,平時也缺乏學習和積累相關的資料,這就導致家長們對孩子讀不懂,看不透,更不知道如何針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去溝通和交流了。

事實上,「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們正值生理髮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讓男孩兒和女孩兒們身體內充滿著躁動和不安,特別是感情的變化,注意力的轉移,往往讓孩子們更容易出現看待問題的偏激。

而這時,家長必須要在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的基礎上去理性做好親子溝通,從說話的語氣、尊重的方式、事情的選擇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第五,家長要多了解時代接受新生事物,破解「代溝」。

很多家長總愛陷入一種經驗式的思考問題方式。

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的經歷或者觀點來管教孩子,這樣做的家長恰是忽略了時代在進步,時代不同了,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如果家長不能緊跟時代步伐,不接受新生事物,不更新觀念,在親子溝通中必須要出現「代溝」。

當孩子感覺家長不理解自己時,慢慢也就不願意和父母去廢話了。

比如網絡之於很多家長,由於家長不學習、不了解、不實踐,對網絡就有一種戒備之心,這恰會造成與孩子之間無法溝通,甚至無法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合理應用網絡這種先進的工具。

第六,樹立良好的形像少去嘮叨和指責,榜樣示範。

明智的家長,一般不會隨便開口去指責孩子的,總會先冷靜觀察孩子的言行,弄明白孩子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後果都有哪些等等,然後再運用技巧去和孩子做溝通。

同時家長還要充分重視一點:那就是,一定要做好自身的榜樣示範!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眼睛是雪亮的,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父母如何做事,如何說話。

如果家長們在自己的形像上多下點功夫,通過學習提高自身修養,通過勤奮培養自身好習慣,面對孩子時,正應了:桃李無言,下自成溪。

孩子對父母自是多了幾分敬重,自然也就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而做事了。

第七,家長要對孩子個性化的行為特點,正確引導。

很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處處體現著個性化行為,而我們很多家長總是看不慣孩子的個性化行為特點,動不動就指責和批評孩子,甚至強迫孩子去改正。

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招致孩子的反抗。

比如孩子想弄一個很奇怪的髮型,穿一件很另類的衣服,面對孩子的個性化特點,家長首先就要從校規校紀來引導孩子,讓孩子正確認識,不是爸爸和媽媽不允許你這樣做,而是學校有規定,我們必須要遵守學校的規定,只有這樣,你才是一個合格的好學生。

比如孩子在家裡想打破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時家長就必須要考慮到運用家庭規則來約束孩子了,通過家長的引導讓孩子明白,家庭規則不是針對他個人而定的,是全家人都必須要遵守的。

第八,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用心包容。

「第三反抗期」雖然時間跨度從12歲一直到18歲左右,但是這只是一個特定的人生成長階段,有很多問題在孩子度過「第三反抗期」後,隨著步入大學和走向社會,通過自身認知能力的發展,在社會這所大學校的重新再教育和影響下,會逐步糾正身上曾經擁有的一些不成熟的觀點和做法。

如此說來,家長無需為眼前看到的孩子身上存的一些行為習慣而苦惱。

不過,對孩子進行長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對遵紀守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堅決不能大意,這關係到孩子成長道路方向的問題。

方向不偏,剩下的就是細節問題,對於枝枝杈杈,通過家長這個園藝師的修剪,相信會培育出一棵健康茁壯成長的參天大樹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叛逆怎麼處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我就 如何與孩子溝通 說以下幾點: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

這幾本書才是教育孩子的真經!

0713本文策劃:劉言 溫珮瀅在啟蒙教育乃至終生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無可替代的獨特而關鍵的作用。而家長們特別是80後新生代家長對於家庭教育的關注度、重視度也在不斷升溫。但與之同步,家長們在家教中...

積極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一. 當今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一位家庭教育專家說過:「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溫床與搖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窗口;家庭是孩子獲取人生幸福的源...

孩子必經的3次叛逆期--②當矛遇上了盾

7-9歲:當矛遇上了盾第二「反抗」期 對於矛和盾來說,兩者屬於進攻和防禦工具。 此時如果把家長比喻成「矛」的話也未嘗不可。且說家長之「矛」一般都會體現在試圖改變,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