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媽有乾貨|講座整理:你真的「會」和孩子「共情」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家長都會經常和我們反映,孩子總是愛發脾氣,或者總是沒事兒找事兒的讓我們關注他/她……

為什麼有時候看上去不是很起眼兒的事兒,我們卻直接和孩子對抗起來了呢?

我們為什麼要「共情」?

如果對孩子的「共情」處理不好,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除了親子關係共情能力差還會影響到家庭和諧;怎麼才是真正的「共情」呢?

對孩子的「共情」,難道只是簡單的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過(生氣,傷心……)嗎?

首先,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是和孩子進行對抗呢?

給大家來個情景再現:

場景1

孩子用眼睛看著碗裡的湯,對你說:媽媽,這個湯太燙了。

然而你卻說:瞎說,這個湯根本就不燙了,都晾了半天了,你趕緊好好喝。

孩子說:就是燙!就是燙!你說:根本就不燙,你這孩子怎麼一吃飯就不痛快?!於是,在吃飯的 時候一場戰爭爆發了。

場景2

孩子想拿家長手上的水果刀,於是對你說:媽媽給我用用吧。

你說:不行,你不能用,太危險。

孩子說:給我用用,給我。

媽媽:我說了不能給你,你這孩子怎麼越不讓幹嘛就越幹嘛呢?

場景3

孩子正在玩兒著某一個玩具,玩具可能有點難,孩子自己擺弄不好就開始踢東西,喊叫,這時候家長過來說:你怎麼有亂發脾氣?孩子:這個玩具是壞的弄不好。

家長:他怎麼可能是壞的,這明明就是個好玩具。

孩子:不是,就是壞的。

家長:不就是遇到點兒挫折嘛,你重新來過不就好了,不要亂發脾氣了……

通過這3個場景,家長們一定看出問題了,所有讓你和孩子之間的對話變成爭吵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因為孩子願意發脾氣,而是我們一遍又一遍的讓孩子覺得,我們不相信他們說的,不相信他們的感受。

而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孩子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這麼做,怎麼去說服孩子服從或者「共情」我們。

那我們為什麼要對於孩子進行「共情」呢?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有一個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行為控制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等。

但是,這些經歷的來源就是孩子跟你有了第一次互動的時候開始的。

「共情」行為也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孩子從1歲後,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都具有超強的模仿能力,你不對孩子共情,不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那孩子也會模仿你的行為。

自我,不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我也對孩子「共情」呀,但是他還是情緒跟激烈,講不聽怎麼回事兒呢?那我們可能就要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感受,或者我們對孩子「共情」的時候,情緒,行為處理的是否得當?如果不得當,那也會導致孩子的激烈情緒逐漸上升。

並且,每次孩子都感覺不到你在意他的感受,久而久之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影響,親子之間無法建立充分的信任感,持續到孩子青春期孩子覺得自己不會被家長信任,理解,可能就會出現很多家長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除了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共情力差也會影響到家庭和諧。

再舉個例子:

場景4

到了吃飯時間,孩子拿著玩具跑來跑去,奶奶追在後面餵飯,這時候媽媽看到了,說:媽,你別追著他餵飯了,這樣對孩子不好。

奶奶:那不餵的話這孩子不得餓著嗎?孩子餓著對孩子對孩子也很不好啊。

媽媽:那你就讓他餓著,餓幾頓就好了。

奶奶:你捨得,那你餓著……結果奶奶把孩子的飯碗扔在了。

奶奶很生氣,媽媽很糾結,這問題到底出現在哪兒了呢?

場景5

媽媽要去做飯,讓爸爸幫忙照顧一下寶寶,爸爸給寶寶一個手機讓孩子看動畫片,這時候媽媽進來看到以後說:你怎麼老給他看手機,眼睛會看壞的。

爸爸:那我不給他看他一定要搶啊,搶了不給他又哭又鬧,你又要怪我。

媽媽:那你不會跟他玩兒一會兒嗎?爸爸:那U Can U up ……爸爸摔門離去。

了解了吧,如果不能對家人進行共情,家庭環境就不會和諧,不僅問題解決不了,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是不利於成長的。

那咱們怎麼能有一個好的共情力呢?

1.先別急著說話

不管孩子還是其他人跟你抱怨,或者陳述一件事兒的時候,先別急著把自己的想法灌進別人的腦子,這樣也許會讓別人覺得你自我,任性。

從而終止後續的溝通。

2.專注傾聽,適當給與回應

如果在孩子或者他人在和你闡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通過你的表情和回應能感受到你在認真傾聽他說話,這樣他就更容易把自己遇到的困難給你表達出來。

當然如果你光聽他說,不給予任何回應的話,他可能反而會越說越激動,因為他覺得,他所說的並沒有得到你的重視,如果你能適當的用一些簡單的語言給他回應,比如:嗯……原來是這樣……哦……真的嗎?……這樣他才會有被理解的感受,然後再進行後面的溝通,就更容易一些了。

3.說出對方的感受

當對方喋喋不休的說完之後,要讓對方知道,你明白他的心情。

比如告訴對方:這件事讓你很生氣;我感受到了你很傷心;

4.通過想像實現願望

如果暫時還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那也不要給馬上給對方潑冷水,試著幫助對方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不要單純用嘴巴解釋你所看到的事情。

比如,孩子對你說,我就要吃草莓。

媽媽看著手上的蘋果說:唉~我真希望他是那個你喜歡吃的草莓。

5.共情感受,而不是行為

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有一些行為是必須控制的。

比如:當你看到孩子因為別人搶了他的玩具,而大打出手,你能告訴孩子的就是。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你要用你的語言和態度讓對方小朋友知道你要怎麼做。

而不是上來就打他。

6.注意共情的態度

共情是為了冷靜處理問題,所以當我們在共情孩子感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信你現在可以試試:不同的態度,表面看上去是在共情,但是對方可能會感覺到很大壓力。

比如:當你看見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掉地上了——

第一種態度是,雙手叉腰,皺著眉頭,語速略快:行了行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哭什麼啊,我又沒說你什麼,趕緊離這兒遠點兒別扎著你;

第二種態度是你蹲下來和孩子視線平行,嘴角上揚,拉著孩子的手或者摸著她的頭:你現在很難過,是因為把杯子打在地上了嗎?沒關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那下次我們小心點吧,到你的臥室休息一下,我把這裡打掃一下,小心扎到。

講座到這裡就接近尾聲啦!

在這裡還請大家思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前面案例中的場景,我們應該如何和孩子、和家人共情呢?

您可以將答案寫在留言區,歪歪兔育兒老師可能會不定期地出沒,點評您的回答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