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也愛發脾氣,那麼面對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辦法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低齡孩子的家長除了面對孩子吃喝拉撒的基本養育問題外,最常聽到的吐槽就是:
「脾氣不好怎麼辦?「
」情緒自我控制太差怎麼辦?「
「喜歡哭怎麼辦?」
……
下面的案例代表了低齡孩子在情緒表達的普遍性,同時也是常常讓家長苦惱焦慮的方面:
孩子快23個月了,他發脾氣的次數真的太多了,比如:自己的吊車玩具釣不上另一個玩具就算是那個吊車本身沒有勾,他還是會生氣。
生氣的時候常常大喊大叫,無理取鬧,就是要吊起來,一邊說又一邊發脾氣哭鬧……他經常擺弄他的玩具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還經常因為做不成功發脾氣,天天聽他哭鬧,我真的很崩潰。
相信很多媽媽都感同身受,特別是當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那種煩躁的心情一下油然而生,恨不得把孩子塞回肚子裡去。
那面對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哭鬧,該怎麼做呢?
首先理解孩子大腦的發育
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顯示,現階段,他們是沒有完善的情緒控制機能的,並且孩子的情緒發展還先於語言的發展。
這說明,當孩子有負面情緒又無法準確用語言表達的時候,他的情緒就會隨本能直接的表露出來。
他是在傳達:「我想做這件事,但是做不到!我不高興,可是我不會說,哭鬧是我唯一而直接的方式!我在表達我的不高興情緒」
就是說孩子只是在用情緒表達自己,並不是故意跟大人過意不去。
其次,理解情緒不代表認同行為
當知道了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和情緒表達的意圖後,我們要把情緒和行為分開來看,簡單一句話就是:任何情緒都是可以的,但是行為不一定。
就是說,孩子可以哭、可以笑、可以生氣、甚至可以悲傷,但是在這些情緒下做出的行為,需要去區別看待。
但往往很多家長不理解,以為打壓了情緒就可以控制行為,結果造成哭鬧是止住了,但不良行為並沒有得到多少改善,反而會因為情緒被抑制後,不斷的從其他行為中表現出來。
比如常看到疫苗接種的孩子大哭大鬧,家長們不理解孩子哭鬧的心情,只會打壓或者強迫孩子必須接受打針的事實,這就造成孩子對打針這件事越來越害怕,為了逃避打針,他們會採取各種情緒或者行為上的應對措施。
如果換個角度去和孩子一起面對打針這件事,理解他害怕的心情,孩子才可能更有力量去面對它,而不是每次都選擇哭鬧或者逃避。
最後認同情緒,言傳身教
認同情緒的步驟是:
一、理解陪伴: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允許他的發泄並及時陪伴;
二、同理共情:比如案例中孩子因為裝不上生氣哭鬧,媽媽完全可以等孩子哭完,共情孩子:「媽媽看到你很生氣,是不是因為吊車沒吊起來呢,你希望能把它們裝好對嗎?。
」
簡單一句話是站在孩子為什麼哭的角度去理解他,去幫助抒發他情緒的起因。
這麼做會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理解我,媽媽知道我為什麼哭,我可以敞開懷告訴媽媽我在想什麼。
以後,我們說什麼孩子才會願意聽。
多嘗試幾次,慢慢你就會發現,當孩子情緒被理解的時候,行為問題就會有所改善。
學齡前孩子的學習方式主要在模仿,如果大人面對問題總是用生氣、焦慮來對待孩子,那麼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複製我們的行為。
而當我們不隨孩子的情緒而隨意生氣,就可以給孩子做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頭條號原創作者,悟空問答簽約作者。
兒童發展心理學專業,專注家庭教育。
堅持原創,歡迎關注同名頭條號,期待更多的互動。
孩子就是不聽話,終於有一天
你們有聽過共情和有效傾聽嗎?其實就是「認同感受」這四個字,這樣相信你們很好理解。當我們的情緒被認可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擔心因為自由表達了自己的感覺、想法、質疑和觀點,而被遭到了拒絕,或者被懲罰。雖...
寶寶一不滿足就發脾氣哭鬧?五個步驟輕鬆搞定!
本文於2018年1月14日再次更新有很多媽媽問我,孩子一不滿足就發脾氣哭鬧怎麼辦?比如說下面兩個案例。案例1:兒子1周歲,一旦有不滿足的事情就大聲哭鬧,有些是明顯不合理的,此時如果將他放在一邊任...
孩子一不滿意就發脾氣哭鬧,這麼做輕鬆搞定!
導讀每個孩子都能管好自己,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自制能力,只不過有的孩子需要更多一點時間。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用「最深的愛、最溫暖的接納、最溫柔的堅持」才能逐步喚醒。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家長的底線,學...
孩子任性發脾氣,家長可以這樣做
嬰兒在出生後就知道用哭聲來表達各種需求,比如尿了拉了、餓了、睏了、生病了等,這是生存的本能。隨著寶寶的心智發展,除了哭,寶寶會逐步學會用語言以及非語言的表情、肢體動作等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對於低齡...
孩子總發脾氣哭鬧,這事兒怎麼破?(最全方案,拿走不謝!)
有寶媽在後台留言說:「家裡女寶寶,一歲十個月,一不高興就打人,怎麼辦?」胖總管看到留言也很著急,想著儘快為寶媽們解決問題,相信很多寶媽在育兒過程中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面對不同年齡孩子的哭鬧、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