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打回去就能解決本質問題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注「小馬快跑」

讓孩子幸福、有意義的快樂!

------------------------------------------------

最近在小馬交流群聊中,針對「孩子被打該不該還手」這個話題,家長們都發表了自己的個人見解!

以下是部分的截圖

對此,小馬哥特地諮詢了,小馬快跑中國區教務總監Minna老師,並收集了許多大咖的分析和意見。

總結如下⤵⤵

前言

許多家長面對這個問題都很糾結,孩子被打如果不還手,將來可能就會變膽小懦弱;但是,如果打回去可能又會養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熊孩子。

到底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著名脫口秀主持人金星面對這個問題時,選擇讓孩子打回去,但遭到兒子拒絕。

其實這種以暴制暴的做法是非常典型的錯誤教育方式。

其實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他們世界的遊戲規則,成人不要用自己的規則去「摻和「孩子的世界,應該讓孩子自己學會成長。

#寶寶為什麼愛打人?#

不管是打人還是被打的寶寶,家長們都應該要了解寶寶為什麼愛打人,打人的背後又有什麼原因。

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打人的寶寶改掉這樣的壞習慣,才能讓被打的寶寶更好的保護自己。

首先解決問題之前要先劃清年齡問題:3歲以上和3歲以下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更強了,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體上已經懂得明顯的是非觀念。

▶而3歲以下的寶寶,心智和各方面還沒有發展定型,這些所謂「打鬧」行為,其實只是孩子之間社交互動的行為表現而已;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成熟,他們無法表達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使用他們更熟悉的方式——身體,來解決問題。

於是就會發生我們眼中所謂的「暴力行為」,因此,不需要立刻給孩子貼上「打人」、「欺負人」、「被欺負」這樣的標籤。

#孩子被打後,他的感受是什麼?#

剛才提到所謂「打鬧」行為,其實只是孩子之間社交互動的行為表現而已。

舉一個Minna的寶寶chocolate和外婆去上課的例子:有一次Chocolate下課在大廳玩玩具,好多孩子一起圍著玩。

沒過多久,就來了一個帥帥的小男孩,擠著要和大家一起玩,可能是覺得不舒服,就開始霸道的推倒周圍的小朋友或者打他們的頭,其他家長看到了,就一邊說著「這孩子怎麼這樣子啊?怎麼可以打人呢?這樣是不對的」,一邊就把自己的寶寶抱開了。

但其實這些被打寶寶當時並沒有感覺被欺負了開始哭,反而是家長們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判定:這個孩子在欺負(暴力對待)別的孩子!

當然,Chocolate當時也遭到了帥哥哥的」欺負「,但chocolate外婆觀察以後發現chocolate沒有什麼情緒還是在專注的玩玩具。

於是外婆決定和這個霸氣的小男孩交流交流:「小朋友,你為什麼要推妹妹呀?你是看妹妹在玩這個玩具也很想玩是麼?那你可以過去和妹妹一起玩哦。

但你不能推小朋友的,推人是不對的!」

然後這個小男孩就徑直走過去,坐在Chocolate旁邊一起開心的玩起來了,後來他也沒有再推過來一起的小朋友。

很多時候,小朋友之間玩耍推推鬧鬧是在所難免的,而大人們會非常直接主觀的就定義為這個孩子喜歡「打人」要受懲罰,那個孩子」受欺負了」要還手和反抗。

很少去想,這些孩子心裏面本來的想法,往往這種在沒有接納共情前提下的教導或責備,都會失去效果。

所以,如果打人的孩子並不是處於想要傷害別人的目的而為之,被打的孩子也沒有產生委屈、害怕等不良情緒;只要孩子開心地投入其中,且沒有出現情緒上的問題,那家長完全可以不用干涉孩子們之間單純的社交行為。

#家長的一言一行是孩子今後的榜樣#

金星曾說過這樣的故事:她的兒子在超市里被一個搶玩具的孩子打了一巴掌,她讓兒子打回去。

兒子捂住被打紅的臉,說:「不!他打我,是因為他的媽媽沒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樣!」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今後的榜樣。

要知道你也許處於不想讓孩子受傷害的目的讓他反擊,但孩子還小,以後遇到這種事情,可能只知道被人打我我就要還手,而不知道別人打我時我要保護自己。

長期下來,你的孩子可能會是一個不懂感恩、吃不得半點虧的人。

不管怎樣人性本善,孩子是最乾淨的白紙,你教會他什麼決定著什麼將塗畫在上面。

#孩子不還手,就會變慫變懦弱嗎?#

一部分家長讓孩子打回去某種程度上是擔心孩子變得膽小懦弱的,但是,不還手就以為懦弱了嗎?正如孔融讓梨的故事一樣,孩子選擇不還手或許是一種寬容、諒解、愛護弱小的表現,成年人的你就非要說她懦弱嗎?

學會原諒別人,是孩子的必修課。

它有利於克服「自我為中心」意識,讓他們充分理解社會關係,找到如何與人和平共處的方法。

這不僅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合作精神,還能幫助孩子學會寬容、忍讓,為他人著想的良好性格的形成。

重要的不是還不還手,重要的是家長的引導要他明白打不打回去背後隱藏的意義。

#孩子被打後,家長應該怎麼做?#

▶對寶寶進行心理疏導。

首先爸爸媽媽和陪護人都要有意識,第一時間和寶寶交流,通過言語告訴寶寶:剛才發生什麼了?為什麼會有人過來和你有身體接觸互動?詢問她的感受等等。

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盡最大努力撫平孩子的心理傷害,公正客觀地幫助孩子進行分析,在愉快的交談中,教會孩子如何判斷事情的對錯。

父母是孩子問題的調解者而非參與者,需客觀解決問題。

當孩子受委屈時,以事情嚴重程度區分,嚴重的當然要家長介入,若只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可嘗試著讓孩子說說看她想怎麼處理,並從中協調。

▶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

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可以選擇躲開或者和他面對面講理。

嚴肅的告訴對方:「你不可以打我,打人是不對的!」,如果對方繼續要發生肢體衝突,孩子最好暫時逃避或者離開現場。

可以語言溝通,當然最好。

但是如果不能溝通,就躲而遠之。

學會保護自己、學會躲避、學會拒絕,這些都是孩子們最終要學會的!

▶和孩子溝通、給孩子心理支持。

當孩子被打的時候,情緒上可能會十分的低落,甚至會懷疑小朋友們是不是不愛和自己玩,如果這時大人教導他還手,孩子心中可能會更加牴觸和父母傾述,從而造成以後不願意和父母交流。

除了直接和孩子溝通交流外,家長也可以嘗試利用那些富有力量對抗的繪本,或者給孩子編故事來教導他們。

PS:這裡介紹幾本Minna老師推薦給孩子閱讀的繪本,亞馬遜京東皆有售,Minna基本每天都會給chocolate讀繪本呢!一本好繪本勝過許多大道理喲~

總之,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都看在眼裡,所謂「以暴制暴」的觀點,當然不是最合適的處理方式。

家長更不要加深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只有教會孩子如何避免傷害、如何與他人友好的相處,孩子才能快樂的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被同齡孩子欺負了,要鼓勵寶寶還手嗎?

現在誰家有了寶寶,不是當做寶貝一樣的寵著。在寶寶三歲前,一直被家人照顧,沒人欺負。可是寶寶到了三歲,需要去幼兒園,和很多同齡的小朋友在一起時,就難免寶寶不會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有了這種情況父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