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於告訴孩子用「正確」的方式長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時常欣喜、欣慰,孩子的成長給我意想不到的驚喜;時常迷惑、彷徨,不知道在處理衝突時,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最「好」。

當然,沒有人天生會做母親,媽媽的這個角色也要在不斷經歷中、反思中才能成長、進步。

冬天,奶奶把熱水袋準備好要放到被窩裡去,一歲七個月的哥哥問:「奶奶,我能摸一下熱水袋麼?」奶奶一開始答應他可以,後來奶奶又說:「你不摸吧,好燙的」。

過了一小會,哥哥哭起來了:「我還沒摸呢,你就叫我別摸啦。

」後來,奶奶在確定熱水袋不會燙傷的情況下,鼓勵哥哥去摸一下熱水袋。

哥哥說:「呀,真的熱熱的」,然後安心睡覺去了。

兩歲四個月的弟弟得到一瓶酸奶,滿心歡喜,迫不及待想把吸管插進瓶子裡,沒成功。

爺爺過來幫忙:「你插不進去的,我來弄」。

等爺爺把插好吸管的酸奶遞給弟弟時,弟弟生氣了,哇哇哭起來,並做了一個要把吸管取出來的動作,拒絕喝這瓶已經被插好吸管的酸奶。

我們又重新拿了酸奶和吸管給弟弟。

他笨拙地把吸管外面的塑料袋撕掉,然後學著大人插吸管,用了尖頭的那一邊,不成功,又倒過來用另一邊,還是不成功,試了不下十次。

這時候,我問他:「弟弟,要不要幫忙?」,他點點頭,把酸奶和吸管遞給我。

哥哥兩歲多得到一雙雨靴,他很喜歡,特別是下雨的時候,踩水特別歡快。

後來,他有時候會跑到陽台,偷偷地躲起來穿上雨靴。

我們發現了他的「秘密」,撞見他穿著雨靴時裝作沒看見,也沒有告訴他「雨靴是下雨天穿的,晴天穿會很熱。

哥哥或許之前覺得穿雨靴不合適,所以才會躲起來穿,但是他發現大人沒有表現出異樣,他又覺得安全了。

於是,在大晴天,他提出要穿著雨靴去挖沙子。

哥哥非常開心,穿著雨靴出門了。

後來,實在是太熱了,他自己坐到台階上要脫鞋子了。

這個時候,我們告訴他,雨靴一般是下雨天用的,雨水不會進到鞋裡去。

哥哥立刻深有體會似地說:「出太陽就要穿別的鞋子對不對?」

孩子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樹上的一片樹葉、一粒小果子,路上的一塊大石頭,花園裡的噴灌系統等大人視而不見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孩子而言,或許都具有神奇的魔力。

同時,他們還不懂得衡量自己的能力究竟能做多大的事情,家裡的椅子他們想搬起來,想自己提著洒水壺去給花草澆水、自己搬著車子上樓梯。

總之,他們頭腦里有很多大人想像不到的念頭,又總想依自己的想法去「實踐」,壓根不會去想「實踐」會帶給他們什麼樣的後果。

但是,大人不一樣,能夠立刻看明白他們的「實踐」會帶來什麼後果,衡量他們的能力能不能勝任。

於是,問題出現了:「你不摸吧,好燙的」「你插不進去的,我來弄」「樹葉上有蟲子,不要摘」「石頭好重的,不要搬,會砸到腳」「凳子你不要搬,好重的」「你不要澆水,水會灑出來的」……

大人會告訴孩子這些「正確」的認識,而且一般都是消極後果的認識,然後拒絕他們,阻止他們。

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他們的想法沒有實現而沮喪,或許他們會以哭鬧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許他們會找一個機會,等到大人沒看到的時候,急忙去搬凳子,急忙提起洒水壺去澆花。

結果,孩子可能真的摔了一跤,水可能真的灑了一地,或者孩子還滑倒了。

這個時候,大人的心情就不一樣了:「你這孩子,怎麼就是不聽話呢,我告訴過你。

是啊,孩子們為什麼就是不聽話呢?

明明已經不只一次地告訴他們正確的方式了。

告訴他們不要做,他們偏偏要做。

大人和孩子的矛盾產生了。

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寫到:「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大人之所以不自覺地教導兒童「正確」,是因為他們站在自己的立場,無視兒童的「地位」。

成人,經過了系統的教育,經過了探索、實踐,他自身的經歷已經教會了他什麼是基本「正常」「正確」的。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個世界是全新的,一切的一切,都強烈吸引著他們,激發他們探索的慾望,他們痴迷於一片樹葉、一條小蟲子、一堆沙子、一灘泥巴水。

大人以為無時無刻關注他們的言行,隨時準備糾正他們即將發生的「錯誤」,告訴他們正確的路徑是在教育孩子,是為孩子好,是對孩子負責,甚至為孩子犧牲,因為我耗費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但是,他們沒有料到,基於「正確」的出發點,他們給了孩子太多的束縛和禁令。

恰好是這種自以為正確的方式,阻礙著孩子「正確」的長大,因為它其實是遠離兒童的,背離了孩子的天性。

蒙台梭利在《人的成長》中寫到「在成長過程中,人的潛意識當中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推動著人的成長,正是這種內在的驅動力促成每一個體的構建。

如果給予孩子充分的成長機會,並配合其內在需要,使他們能盡全力實現自身的發展,那麼成長本身就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快樂。

可以說,童年是一個引導兒童長大、成熟和自我完善的『內在生活』階段」。

我以為,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促使他們不停地想要去探索這個世界,弄明白出現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件新事物,他們遵循著自己的規律成長。

孩子想摸一下熱水袋也許是因為好奇,自己想插吸管是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想去澆花也許是覺得這個事情很有趣。

但是大人預見了,「燙」「吸管插不進去」「水灑了」,於是大人以「不要燙手」「我才能插好吸管」「不要洒水」為指導,在諸如此類的小事迫不及待地阻止孩子們做什麼。

大人的行為,有點類似於劇透,你滿心歡喜想要去看一部電影,然後一個人告訴你,這個電影就是如何如何,為了節約你的錢,你還是別去看了。

怎麼樣,感受如何?是不是覺得熱情瞬間熄滅,下次不想和這個劇透的人交談想法了?而我們的孩子,卻經常處在「被劇透」的無趣中。

請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用「正確」的方式長大。

尊重兒童的成長權利,把自己原有的「正確」意識放在一邊,和他們一起,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

鼓勵孩子通過自己不斷地探索、體驗、領悟,獲得符合他們身心規律的成長經驗。

這樣的經驗才是他們自己的、深刻的、快樂的。

當然,放手讓孩子去「成長」,也是有條件的。

顯然存在人身安全風險、不符合道德行為準則,以及諸如此類不利於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情形下,我們要明確告訴孩子不可以。

當我們停止了生活中對孩子的很多「告訴」,語言中不再會有那麼多的「不要」 「別」,我們就不再是嘮嘮叨叨整天說教的大人,孩子會更願意親近。

孩子可以在心緒不受持續地外在消極因素干擾下,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充滿熱情地去探索,在經驗中弄明白什麼是「正確」的,盡全力實現自身的發展,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回到開篇之初,如果哥哥一開始問能不能摸熱水袋就得到了允許,他的內心就不會有「我還沒摸,你就讓我別摸啦」的沮喪,如果弟弟一開始拿到酸奶和吸管就能自由地嘗試,他也不會「耍賴」生氣,拒絕已經插好吸管的酸奶,他的內心也不會有欲求得不到滿足的挫折。

如果每一次這樣的「小衝突」都消失了,他們的情緒不是更加穩定麼?孩子不是擁有了更加愉快的心理環境麼?

所以,當你看到他們小小的身體或許並不能駕馭一件「大大」的事情的時候,當你明白他即將要「面對失敗」的時候,請不要急著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們,不要恨不得馬上出手幫他們達到一個「正確」的目標。

請靜靜地站在他們身旁,珍惜他們想要去探索一切的熱情,欣賞他們為了達成「目標」所付出的努力,隨時準備在他們求助時提供援助。

這才是愛的正確方式。

作者:周利明,系長沙市教育局政策法規處幹部,育有兩個男孩,哥哥五歲四個月,弟弟兩歲六個月。

圖片來源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愛孩子的正確方式 是「不劇透」

前段時間,好朋友CC喜添一寶,榮升新手媽媽的她天天都處於極度激動中,雖然養兒不易,但箇中滋味,當媽媽的都能體會:痛並快樂著,或者說,不管怎樣,都是幸福的。就在昨天,看見CC在朋友圈少了一張寶寶照...

家有二胎,請千萬不要跟老大說這樣的話

隨著二胎的開放,很多家庭加入了二胎大軍,上個月我們迎來了我們的第二個寶貝,弟弟。誰不希望兒女雙全,很多人都說當下有兩個建設銀行壓力太大了,但是既來之則安之,爸爸媽媽一樣愛你們。

孩子排斥弟弟妹妹怎麼辦?

我們家夕夕有兩個經常一起玩的哥哥,一個是我外甥橙橙,今年4歲;一個是我侄子多多,今年3歲。這兩個哥哥對夕夕妹妹的態度完全不一樣。橙橙哥哥會像個小大人一樣,把自己的玩具分給跟妹妹玩,走哪兒去都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