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的正確方式 是「不劇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段時間,好朋友CC喜添一寶,榮升新手媽媽的她天天都處於極度激動中,雖然養兒不易,但箇中滋味,當媽媽的都能體會:痛並快樂著,或者說,不管怎樣,都是幸福的。
就在昨天,看見CC在朋友圈少了一張寶寶照片,並配有文字:養孩子真的是一件成效顯著的事情,他一天天的成長,就是我們付出的最好回報。
是的,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是最值得珍藏的。
時而欣喜、欣慰,時而迷惑、彷徨,有時候甚至崩潰。
但當他一歲開始喊著媽媽,兩歲開始可以和你對話,三歲背起了小書包,四歲有了愛好愛畫畫……,這一年又一年,什麼都代替不了。
沒有人天生會做母親,媽媽的這個角色也要在不斷經歷中、反思中才能成長、進步。
有妞妞這幾年,幾乎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就總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今天就關於「要不要過早的糾正孩子的行為,告訴他正確的生活方式」的話題,跟大家聊聊心得。
舉個例子吧,妞妞從兩歲那會特別愛喝酸奶,剛開始的時候直接插好吸管遞給他,後來她照貓畫虎的也嘗試著自己插吸管,我在旁邊時就看著她一次又一次,在安全的前提下直到成功,可有那麼一次,妞妞正在努力的嘗試著,爺爺突然說:「我幫你吧,你還不會弄呢」,然後就直接拿過去給插好了,等爺爺再把酸奶遞給妞妞時,妞妞生氣了,哇哇哭起來,並做了一個要把吸管取出來的動作,拒絕喝這瓶已經被插好吸管的酸奶。
我們又重新拿了酸奶和吸管給弟弟。
他笨拙地把吸管外面的塑料袋撕掉,然後學著大人插吸管,用了尖頭的那一邊,不成功,又倒過來用另一邊,還是不成功,試了不下十次,這時候我輕聲的問了句:「需要媽媽幫忙嗎?」妞妞點了點頭並把酸奶遞給了我。
還有一次我在收拾柜子,妞妞看見了冬天的棉襖,嚷嚷著要穿,奶奶制止著說:「這個太熱了,不能穿的。
」說著就試圖將棉衣收起來,兩歲多的妞妞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她走過去說:「讓我試試吧!」 我衝著奶奶點了點頭,妞妞就如願以償的穿上了那件看上去就讓人滿頭大汗的棉衣。
她興沖沖的照著鏡子,可在快40度的天氣里,不到兩分鐘,妞妞就主動把棉衣脫了下來,嘴裡還說著:「熱shi我了,熱shi我了!」
這個時候,我們告訴他,棉衣是冬天的衣服,夏天是不適合穿的。
她忽閃著大眼睛補充了一句:「嗯,夏天穿著太熱了!」
孩子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樹上的一片樹葉、一粒小果子,路上的一塊大石頭,花園裡的噴灌系統等大人視而不見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孩子而言,或許都具有神奇的魔力。
同時,他們還不懂得衡量自己的能力究竟能做多大的事情,家裡的椅子他們想搬起來,想自己提著洒水壺去給花草澆水、自己搬著車子上樓梯。
總之,他們頭腦里有很多大人想像不到的念頭,又總想依自己的想法去「實踐」,壓根不會去想「實踐」會帶給他們什麼樣的後果。
但是,大人不一樣,能夠立刻看明白他們的「實踐」會帶來什麼後果,衡量他們的能力能不能勝任。
於是,問題出現了:「你太小了,我幫你吧!」「這個衣服太厚了,不能穿!」「別去玩沙子,把衣服弄髒了」「不敢搬凳子,太重了」等等等等……
大人會告訴孩子這些「正確」的認識,而且一般都是消極後果的認識,然後拒絕他們,阻止他們。
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他們的想法沒有實現而沮喪,或許他們會以哭鬧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許他們會找一個機會,等到大人沒看到的時候,急忙去搬凳子,急忙去干一些你阻止過她的事情。
結果,孩子可能真的會摔了一跤,砸到腳。
這個時候,大人的心情就不一樣了:「你這孩子,怎麼就是不聽話呢,我告訴過你。
」是啊,孩子們為什麼就是不聽話呢?明明已經不只一次地告訴他們正確的方式了。
告訴他們不要做,他們偏偏要做。
大人和孩子的矛盾產生了。
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寫到:「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大人之所以不自覺地教導兒童「正確」,是因為他們站在自己的立場,無視兒童的「地位」。
成人,經過了系統的教育,經過了探索、實踐,他自身的經歷已經教會了他什麼是基本「正常」「正確」的。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個世界是全新的,一切的一切,都強烈吸引著他們,激發他們探索的慾望,他們痴迷於一片樹葉、一條小蟲子、一堆沙子、一灘泥巴水。
大人以為無時無刻關注他們的言行,隨時準備糾正他們即將發生的「錯誤」,告訴他們正確的路徑是在教育孩子,是為孩子好,是對孩子負責,甚至為孩子犧牲,因為我耗費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但是,他們沒有料到,基於「正確」的出發點,他們給了孩子太多的束縛和禁令。
恰好是這種自以為正確的方式,阻礙著孩子「正確」的長大,因為它其實是遠離兒童的,背離了孩子的天性。
蒙台梭利在《人的成長》中寫到「在成長過程中,人的潛意識當中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推動著人的成長,正是這種內在的驅動力促成每一個體的構建。
如果給予孩子充分的成長機會,並配合其內在需要,使他們能盡全力實現自身的發展,那麼成長本身就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快樂。
可以說,童年是一個引導兒童長大、成熟和自我完善的『內在生活』階段」。
我以為,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促使他們不停地想要去探索這個世界,弄明白出現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件新事物,他們遵循著自己的規律成長。
大人的行為,有點類似於劇透,你滿心歡喜想要去看一部電影,然後一個人告訴你,這個電影就是如何如何,為了節約你的錢,你還是別去看了。
怎麼樣,感受如何?是不是覺得熱情瞬間熄滅,下次不想和這個劇透的人交談想法了?而我們的孩子,卻經常處在「被劇透」的無趣中。
請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用「正確」的方式長大。
尊重兒童的成長權利,把自己原有的「正確」意識放在一邊,和他們一起,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
鼓勵孩子通過自己不斷地探索、體驗、領悟,獲得符合他們身心規律的成長經驗。
這樣的經驗才是他們自己的、深刻的、快樂的。
當然,放手讓孩子去「成長」,也是有條件的。
顯然存在人身安全風險、不符合道德行為準則,以及諸如此類不利於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情形下,我們要明確告訴孩子不可以。
當我們停止了生活中對孩子的很多「告訴」,語言中不再會有那麼多的「不要」 「別」,我們就不再是嘮嘮叨叨整天說教的大人,孩子會更願意親近。
孩子可以在心緒不受持續地外在消極因素干擾下,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充滿熱情地去探索,在經驗中弄明白什麼是「正確」的,盡全力實現自身的發展,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回到開篇之初,如果妞妞一開始拿到酸奶和吸管就能自由地嘗試,她也不會「耍賴」生氣,拒絕已經插好吸管的酸奶,她的內心也不會有欲求得不到滿足的挫折。
如果每一次這樣的「小衝突」都消失了,他們的情緒不是更加穩定麼?孩子不是擁有了更加愉快的心理環境麼?
所以,當你看到他們小小的身體或許並不能駕馭一件「大大」的事情的時候,當你明白他即將要「面對失敗」的時候,請不要急著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們,不要恨不得馬上出手幫他們達到一個「正確」的目標。
請靜靜地站在他們身旁,珍惜他們想要去探索一切的熱情,欣賞他們為了達成「目標」所付出的努力,隨時準備在他們求助時提供援助。
這才是愛的正確方式。
別自持親媽就隨意做這三件事,長此以往,孩子或會和你越來越不親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都十分期許的事,因此,在對孩子教育這件事情上,有些家長自詡親媽,便覺得自己所做只要是「為你好」,即便偶爾「出格」,也不是一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根據兒童心理學...
蒙特梭利14條教育箴言
義大利的女教育家蒙特梭利運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貧民窟創辦了「兒童之家」,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神奇的兒童」。我們從她成功的教育經驗里提煉了14條教育箴言,一起刷起來,看看我們有哪些是可以借鑑的。第一...
兒子的「悟空傳」,身披金甲駕一片祥雲
昨晚和兒子一起吃飯時,告訴他「媽媽這一段很忙,這個周末要出去上課,下個周末去旅遊,不能帶小孩,再下一個周末出去開會,這幾個周末都不能陪你玩了」。還沒等我說完,兒子就伸出手擋住我,說「不要緊、不...
身邊的皮諾曹——心理學專家周燕談「兒童說謊」
4歲的妮妮不小心打碎了茶几上的花瓶,媽媽問起時,她說是家裡的小花貓乾的。威兒和爸爸媽媽吃了晚飯出門散步,路過蛋糕店,看見櫥窗里誘人的水果蛋糕,威兒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纏著媽媽要買一個蛋糕,並說「...
愛孩子,怎樣理解孩子呢?
引言:給孩子做肝功化驗,如果把孩子硬按住抽血,這對一個對世界一無所知的孩子來說太恐怖了!我們應該讓孩子在旁邊觀察,逐漸理解並適應這個環境,這需要耐心和時間。成人喜歡一個像木偶般聽話、任人擺布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