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兒子把他東西送人了,被兒子發現了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歡迎來到媽咪OK
OK媽 媽咪OK
▲添加私人微信(ok15932936)和高知麻麻做朋友。
儘管我還算懂育兒,但偶爾也會犯錯,前陣子發生在我和OK之間的事很想和大家來分享一下,每個當爸媽的都要放心上哦!
|偶然發現自己的拼圖在小哥哥家,哭得撕心裂肺|
上周我帶OK去閨蜜家,和小哥哥一起玩,兩人一直玩得挺好。
誰知臨走前小哥哥端出了一盒拼圖,OK突然臉色大變,他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
因為當下時間有些晚了,我要帶OK回家吃飯。
閨蜜送我們出門進電梯的那一剎那,OK突然想起了那盒拼圖可不就是幾個月前我送給他的嗎?!於是他問我,為什麼這盒拼圖在小哥哥家裡?我有些尷尬,不知怎麼解釋,見我遲疑,他像是明白了什麼,哇哇大哭起來。
他就是不明白為什麼他只玩了幾天的東西,媽媽怎麼就把它偷偷送人了。
OK拉扯著我,一定要我給個說法,我突然意識到,是自己侵犯了OK的物權。
自己心愛的東西,未經許可就到了他人手裡,換了誰不懊惱啊?我連忙說,上次見你沒玩,媽媽就先拿給哥哥玩了,真是特別不好意思,媽媽沒來得及跟你商量,我明天去問哥哥要回來好嗎(後來我去買了一份新的~)?OK點頭,事情算是解決了。
所以別以為小孩子家談物權像是過家家,才不是。
從心理發展上來說,孩子的小小世界沒有太多複雜的關係概念,物品的歸屬問題可是他們的人生頭等大事呢。
不同年齡段物權意識不一樣,不願意分享可別硬來
在三四歲之前,娃兒總會認為自己看到的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據為己有。
小娃之間的戰爭——打和被打、玩具爭搶,80%都是由此產生的,另20%的因素則是表達能力的問題。
娃兒認為看到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是在這個年齡段的本能意識,因為1-4歲的娃兒們正在經歷物權意識的高峰期。
0-1歲
這個年齡段的小寶寶還是很大方的,他們會認為誰都可以玩我的東西。
所以在這個懵懂的年齡段,爸媽要多做表達愛和慷慨的表率,讓他們慢慢感受到信任。
1-2歲
一歲之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他們的物權意識正式開始發展了。
這個階段,他們的的心理是,只要是我喜歡的,那就是我的!
此時的娃兒,表現出對獨立的渴望,他們堅持自己做決定以及說「不」的權利,這個階段,爸媽們還不要著急開始「孔融讓梨」的思想教育,遠沒達到這個高度。
更不要強迫小娃們在公眾場合做違心愿的分享,這反而造成他們的獨占欲比原來更強。
2-3歲
到了兩歲,娃兒的自我更大了,性情也更火爆了。
「我的東西,別人都不能碰!!!」 是這個年齡段對物權的認識。
OK在這個年紀有一本特別喜歡的小熊的拉拉書,每天像寶貝一樣捧在手裡,誰動一下,整個人就性情大變,從溫順的小羊秒變成威猛的獅子。
別看2-3歲的娃兒小,這是個容易走極端的年齡,逆反心理加強,也有很強的自我中心意識,所以別人碰自己的東西都會被他們視作一種侵犯。
這個階段爸媽的應對技巧也要開始升級了,光理解和尊重還不夠,還得給孩子約法三章,讓他慢慢開始接收到在占為己有之處,還有交換條件可以談。
3-5歲
3歲之後,孩子的心理慢慢開始轉變了。
隨著社交的接觸面逐漸擴大,心理上也有了交友的渴望,也沒有以前那麼死腦筋了,他會覺得「我的東西可以分享給你。
」
3歲之後也有很多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初上幼兒園之後的心理是——幼兒園的東西,都是我的!他們對幼兒園琳琅滿目的玩具有最初的強烈占有欲,認為這也像家裡一樣,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
但隨著對集體生活的熟悉,他們逐漸懂得應該分享和合作。
這個階段,希望美德教育的爸媽可以對孩子「下手」了,平時在自己做分享動作的同時和孩子解釋一下這個行為的好處,在孩子碰到玩具爭搶的時候及時鼓勵他們嘗試分享。
5-6歲
這時的孩子社會性發展明顯,分享的對象也開始擴大到更大的範圍——從周圍的同伴發展到社區、陌生人,這時他們的心理是,我的東西願意分享給需要的人。
爸媽可以注重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比例小區玩的時候看到擺放不整齊的桌椅就幫著給歸歸位,有條件的話帶著一起參加一些貧困山區的幫扶活動,也就是把分享帶入更大的社會範圍中去。
分享教育之前,爸媽得先做好這些鋪墊
雖然孩子有「物權」意識,但他們自己可並不是為了占有而占有,從根源來說,這種意識還是來源於對安全感的需要,或者說是安全感的升級。
所以爸媽不僅可以理解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宣告「這樣東西是我的」這種心理,更應該在鼓勵孩子把物品分享出去前,也一定要徵得孩子的同意。
看我前面說的OK的拼圖事件,就是因為沒有徵得同意,把他惹惱了。
有了安全感,再教會孩子如何說分享的話、如何做分享的動作,慢慢讓他們接納「分享」這回事,這才是保證孩子樹立正確不扭曲的分享觀。
1. 孩子的信賴感很重要!爸媽要有意識地創建信賴、和諧的人際氛圍。
真正的慷慨來源於愛,分享也是建立在信任和友愛之上的。
所以要讓孩子願意分享,必須在孩子與同伴之間、孩子與老師之間、孩子與其他成人之間建立信賴、親密的感情氛圍。
2. 爸媽就是活教材,孩子都學著呢!爸媽要言傳身教,可以讓孩子在平時觀摩自己是如何與人分享的,也讓孩子看到分享而帶來的各種好的結果——獲得友誼、得到信任、別人也會把好東西分享給自己……榜樣力量比語言更有效。
3. 讓孩子分享前,自己要先想通了!要孩子分享,爸媽自己可得樂意啊。
分享前要先交友,爸媽的分享態度也決定了孩子的執行力度,如果爸媽這邊嘴上輕飄飄地說著「你要分享啊...",表情上並沒有很堅持的態度,娃兒馬上就能破解爸媽的真正心意。
這些方法千萬別用,不僅無效還會傷了孩子
分享是基於自願、快樂、友善和平等的。
如果孩子還沒有懂得分享的價值,別急著責怪他,人生中太多「明白」是需要時間的。
最怕的是,爸媽將孩子的行為和自己的教育成果展現掛勾,娃兒在公開場合不分享了,立馬覺得面上無光,然後扭曲分享觀的行為就開始了:
錯誤方法一:硬性強迫孩子分享。
如果不問緣由,強迫不願分享的孩子必須把東西分享出去,這已經不是「分享」,而是「剝奪」了。
分享在於自願,如果孩子出於某些原因暫時不願分享,爸媽可以在事後聽聽孩子怎麼說,同時可以不斷灌輸分享的好處,當然少用空洞的教條。
錯誤方法二:懲罰孩子的不分享行為。
分享這件事本身就是很個人的,爸媽也不要對孩子期望很高,無論分享還是不分享,都只代表了孩子的本能行為,爸媽客觀平靜地看待就好。
千萬別對於孩子拒絕分享進行懲罰,否則非但不會讓孩子因此變得更慷慨,反而會讓孩子對父母加深怨恨,產生親子間的不信任感。
錯誤方法三:給拒絕分享的孩子貼上「摳門」標籤。
貼標籤從來都是犯大忌的,只是在分享這件事上更容易被貼。
貼標籤會對孩子的心裡造成暗示,自卑的孩子如果被貼上諸如摳門、小氣的標籤,那就可能會不願再接納別人;而叛逆的孩子就會不斷刻意重複這種不分享的行為。
OK媽說:
前兩天,OK在托班,有個小朋友把螺絲塞進了他鼻孔,很是危險,當時我人在外地,接到電話,眼淚水嘩嘩流了下來,幸好之後沒事。
我問OK,你為什麼不拒絕。
他安慰我說,媽媽,他是在和我玩,我現在沒事了。
說實在,我沒有生那個小朋友的氣,那個小朋友的媽媽也主動給我打了電話,不斷表示道歉,真的也處理得非常好。
但我有點氣自己,沒有在平時給OK做夠安全教育。
所以也在這裡特別提個醒,一定要對娃各種關注,也要隨時、時時給娃做好安全教育、教他們保護好自己。
溫馨提示: 把「媽咪ok」公眾號置頂,再也不會錯過港大教育學博士等高知媽媽的育兒分享。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咪OK」,我的主戰場在那。
港大教育學博士主創、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專家指導。
專注0-6歲寶寶睡眠、大腦發育和心理,也分享吃喝拉撒等靠譜育兒知識。
和幾十萬高知媽媽一起育兒!
假期帶娃去會友,這份娃娃社交指南請收好!
歡迎來到 媽咪OKOK媽 媽咪OK▲添加私人微信(mamiok011)和高知麻麻做朋友。馬上春節了,這七天長假,帶娃會友或者串門肯定會有。但要娃兒有良好的社交表現,人比如見面主動打招呼、大人聊天...
孩子真如別人說的「小氣」「自私」嗎?媽媽的一句話道破天機!
講真,我經歷過孩子不願分享的窘境,也見過很多孩子被*批評* "好東西要分享啊,你看誰誰誰小朋友多大方!」……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就很慌亂,很無奈。孩子是真的如別人所說的「小氣、自私」嗎?還是我們...
娃一兩歲時的難弄時刻,這樣來搞定!
歡迎來到媽咪OKOK媽 媽咪OK▲添加私人微信(mamiok101)和高知麻麻做朋友。這兩天經常碰到有朋友問我,孩子原來一直還不錯的,也不算特別難弄,但是怎麼就突然說變就變,到了一
寶寶「偷」東西 與物權意識有關?
不少媽媽在寶寶上幼兒園後,總會在孩子的口袋裡、書包里發現一些不少自己買個孩子的東西。這讓媽媽們有種晴天霹靂的感覺:寶寶小小年紀怎麼就學會偷東西了?!麻麻們要hold住,別輕易把孩子拿別人東西的行...
孩子不願意分享,家長你有想過是你造成的嗎?
「把你的玩具拿出來給妹妹一起玩!」「不,這是我的。」「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自私,拿出來給妹妹玩一下就還給你,你要學會分享!」媽媽一把奪過玩具給了妹妹。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覺得特別熟悉?也許我們是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