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改:我要包養你一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京東方蒙特梭利信息科學研究院徐小改博士曾給大家精彩演講會上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父母更像護犢的鷹,遮雨的樹。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升學就業、婚姻大事,幾乎都一手操辦。

正如中國教育家盧春先生所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父母手中。

但是,如此「費心」照顧下的孩子,真能如父母所期待的那樣獨立成長嗎?下面我們來分享前不久發生的事情、、、、、

前些天電視中有一則新聞: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這個節目播出後,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小時候,老人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也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

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家長什麼樣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並最終決定孩子人格的養成是怎樣的。

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對孩子都疼愛有加,有的甚至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孩子永遠都「長不大」。

其實,很多孩子是因為從小被父母看管,潛意識中,很多人對父母的包辦教育進行著扭曲的抗議:頂嘴、逃學、易怒、沉默、「啃老」、不結婚……很多家長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自己傾盡所能培養孩子,他們卻並不領情?

現在的孩子大都很聰明,但他們大部分最後都沒能獲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

北京東方蒙特梭利信息科學研究院徐小改博士在發表會上多次提到: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預計未來發生的事,更不能保證替孩子做的決定就一定是正確的,既然是這樣,我們何不試著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呢?

教育家蒙特梭利有一個「獨立成長論」,她認為獨立是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

做父母的應該明白,事事幫孩子拿主意,雖然為孩子提供了比較優越、舒服的環境,卻讓孩子失去了獨立性。

要知道,依賴一旦成為習慣,就很難改掉。

那下面我們來為大家分享家長為孩子包辦不好之處:

1\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

2\包辦替代

一些家長,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小東西做事情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3\剝奪獨立

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這是現在社會最常見的家庭模式。

4\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不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豪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父母選擇放手,讓孩子獨立

1\孩子自己做的決定,比父母更客觀

我們常常認為替孩子做決定是我們做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我們忽略了一件事情,孩子雖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和判斷。

他們可能比你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孩子的主動性往往是從內心產生的,如果我們替孩子做出的決定並不是他的興趣所在,他就會很容易厭倦、缺乏堅持的動力,而如果是他自己經過考慮後作出的決定,必定已經是激活了自己的心理內力,他就會更認真對待,堅持的時間也會更長,更容易成功。

2\你讓孩子做決定,就應該尊重他的決定

如果孩子的個人決定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且父母長期過度包辦,他的自主意識就會被抑制,自信心會受打擊,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消極的評價,長大以後,可能會缺乏判斷和做決定的能力,缺乏責任感,缺乏主見。

3\讓孩子做決定,不要過分擔心他們會選錯

我們不可能陪著孩子一輩子,更不可能幫他們規避所有的風險和失敗,只有讓他們做學會自己決定,才能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對自己負責,下次做決定時,變得更加的謹慎

4\做個引路人,分享自己的經驗

可以做子女的明燈,但絕不是帶路人。

當下一代面臨選擇時,特別是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重視他們的想法。

當他們已經萌發了「自我」意識,家長應培養他們做決定的能力,學會聽取他們的意見,適時提供自己的經驗給子女參考。

這樣他們才會變得有主見,並具備獨立面對困境的能力。

5\父母和孩子要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

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遊,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鍊。

吃苦的能力,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越是愛護孩子,就越要加強他的「吃苦」教育。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

6\孩子要自立

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在家裡,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

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

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7\別把爭辯當忤逆

徐小改博士在分享「何為領導力」時說到,「我的助理經常跟我有爭辯,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他們在真實地表達觀點。

從中,我也能反思自己的問題。

這樣,我規避了很多錯誤,而我的下屬也逐漸成長為有主見的領導者。

」有爭辯才有提升,孩子只有具備自己的思想,才可能不斷提升,甚至超越家長。

在我接觸到的家庭里,幸福的孩子往往成長於良好的家庭氛圍中。

如果你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一個幸福的未來,請從現在開始加強與配偶、孩子及上一輩的溝通和關愛,來營造良好地家庭氛圍,這比塑造一個物質滿溢的環境對孩子心靈的成長更為重要。

只有從小體驗到和諧家庭環境的孩子,才有力量面對挫折,才有積極向上的動力。

這樣的下一代才可為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媽媽懶一點兒,孩子更獨立

在我們身邊,很多媽媽幾乎成了孩子的保姆,對孩子算得上「無私奉獻」和「任勞任怨」:孩子口渴了,捧著水杯餵他喝水,孩子的房間亂了,幫他打掃整理,孩子玩具一地都是,幫他收拾玩具。無論子女多大,中國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