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咬手指麼?看看這位心理諮詢師的幾條對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答疑解惑

在平時的諮詢活動中有一類父母蠻焦慮,就是自己的孩子有一些不良的動作習慣,怎麼說都不改,打他罵他之後反而越來越厲害,孩子也很苦惱,你看著他很正常,然後一分心立刻動作自然而然的起來,例如咬指甲,含手指,拉頭髮等等。

有個小男孩吃手吃得很厲害,上課時左手大拇指幾乎一直放在嘴裡。

偶爾他把手拿出來,可以看到大拇指已經變得慘白腫大,指甲極短,縮在肉里,孩子好像不知道疼一樣,不一會兒又把手指放進了嘴裡。

班主任向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反映了這個孩子的情況,心理諮詢師來到班上觀察了兩次之後,把這個孩子的家長請到了學校。

針對孩子吃手問題,她給孩子媽媽的建議如下:

1,給孩子買一種運動用的飲水杯,杯口是塑料吸嘴,只有使勁咬住吸嘴才能喝到水;

2,讓孩子用吸管喝水、喝飲料;

3,給孩子帶一種可以咬著玩的項鍊,項鍊墜是塑膠材料圓柱形的,咬著和手指的口感很像。

4,給他買各種口香糖,讓他大量地嚼口香糖。

5,給孩子吃牛肉乾等需要使勁咀嚼的零食。

心理諮詢師向家長解釋這麼做的目的時說:上面這些做法會減少孩子吃手的頻率,卻不是為了矯正孩子,而是不希望班上其他同學因為他吃手而笑話他、不和他玩,怕他因為吃手太多影響了交朋友,所以用這些方法去或掩飾或替代他吃手的行為,根本上是為了轉移其他孩子的注意力。

我們中國父母在遇到孩子有不良習慣的時候,會專注在怎麼去糾正孩子,而美國老師卻強調保護孩子的自尊,不因為孩子的習慣影響他的社交和還有心理健康。

那個老師還說低齡兒童吃手是很常見的行為,還有的孩子咬衣服、咬被角,有的女孩子咬自己的頭髮梢……這些孩子有可能在緊張的時候用咬東西來緩解情緒,還有可能就是口唇發育期沒有過度好。

不過不管原因是什麼,孩子如果有這個需要,父母就要想辦法滿足它,可以用某些替代物,或者給孩子更多的有效陪伴等方式幫助孩子,絕大多數孩子過了五歲就不再吃手了。

父母一定不能因為孩子吃手去批評否定孩子,更不能打罵懲罰,那樣會把孩子表面的行為轉化為內在的心理創傷。

她說這個行為本身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嚴重的影響,可見的壞處是會對拇指皮膚不好,還有就是對牙齒不好,換牙的時候容易造成新牙長歪。

隨後她給了家長一張美國牙醫協會針對孩子吃手給學齡家長的建議:

1,在孩子不吃手的時候表揚他而不是在孩子吃手的時候懲罰他;

2,如果孩子吃手是由情緒緊張、缺乏安全感引起的,那麼去解決那個引起孩子焦慮的問題、安慰孩子;

3,如果孩子吃手是因為無聊,帶孩子參加一些有趣的活動;

4,只有在上面這些措施都不起作用的情況下,才考慮給孩子手指上貼創可貼提醒、晚上給手戴上手套或者襪子睡覺。

我想起國內的父母給孩子手上抹辣椒水、抹藥水來對治孩子吃手,遂向心理諮詢師請教這樣做是否合適。

她回答說父母那麼做不合適,會影響孩子對外面世界的信任,容易給他心理留下陰影。

孩子幼小的時候吃手可以用安慰奶嘴來滿足孩子,幼兒期和學齡前後,大人多給孩子安撫和愛會更積極有效。

她說,孩子反覆出現的行為背後一定有著某種心理上的需求,學校在這方面能做的其實很有限,需要父母更多的去關注孩子,透過表面的行為挖掘到本質問題,找到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訴求,努力去解決問題、滿足孩子,才是治本之道。

在這個過程中,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感到來自周圍環境的愛護和善意是最重要的。

仔細考慮國外心理諮詢師的做法,是把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放在一個大的心理背景之下考慮,而不是直接對這個行為強製取消,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孩子的個體不一樣,最後解決的方式也會不同,不會固定一種方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學齡前常見的兒童異常行為

最近,很多家長們為學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對於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專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

兩歲到六歲的孩子打不得,家長可要注意了

小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商店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哭鬧。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但是,打完以後又心疼,想想孩子那麼小,雖說不聽話,但總歸是心疼的。打了...

咬指甲是病嗎?

別以為孩子小,別以為他們一派天真,其實小小的心理有著不為人知的小情緒,而這些情緒,會通過一些小動作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來哦!家長們可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