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常見的兒童異常行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很多家長們為學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

對於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專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孩子導致。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們在臨床中發現,大部分的年輕父母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知識比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現「攻擊性」等異常行為時,家長往往束手無策。

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情感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由於皮層下中樞的活動仍占優勢,所以,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易激動、不穩定,常會發生一些異常舉動,常見的有:

1、攻擊行為

兒童已經開始獨立並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還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採取毀壞物品或者大吵大鬧的行動,常表現為賴在地上、踢腿、揮舞手臂、大聲哭鬧,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專家建議,不能隨意懲罰這種鬧情緒的幼兒,要儘可能轉移孩子注意力,事後給予安撫。

並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對的。

2、反抗行為

寶寶對家長提出的要求總回答「不」,這種行為是自我意識獨立的一種表達方式,屬於正常發展的表現。

家長應予理解和尊重,適時地進行引導,這一階段會很快度過。

3、遺尿,咬指甲和吮手指

5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

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對於經常有遺尿現象的孩子應耐心尋找原因,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為,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反應,它能給孩子帶來安全和滿足感。

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靜、寂寞、飢餓、睡眠、身體疲倦而自尋安慰時出現,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

對於孩子好的行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對於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家長要採取一些懲罰措施,但避免打罵孩子。

因為打罵孩子往往是家長自己在發脾氣,打罵過頭之後,孩子可能不但不會改正錯誤行為,甚至可能變成一個不怕任何打罵的「皮小孩」。

懲罰措施最好是能觸動孩子的心靈,才為有效。

搜索【早醫挂號】全國各大應用市場均可下載!!100%掛上號!

微信搜索【早醫健康】全國所有三甲醫院號源隨時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幼兒的攻擊性,從何而來

嬰兒在很早就出現了攻擊性的早期表現。兒童與同伴之間的社會性衝突大約開始於兒童出生後的第二年,且這種相互之間的行為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壞性或衝突性的。無論在實際的攻擊行為還是在攻擊的傾向性上,自幼兒...

孩子有強烈的攻擊性該如何處理?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有攻擊性,為此擔心不已。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更是緊張兮兮。生怕孩子突然發起攻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拉德.哈特普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種,即工具性攻擊...

煩惱!孩子到底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

有很多爸爸媽媽後台留言跟崽崽說,他們都非常困擾,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偶爾會有一些奇異的行為,像是總是動不動就哭,總是喜歡打鬧等等。所以孩子到底是為什麼會這樣呢,家長們又應該怎麼應對呢?​01.容易...

對於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

最近,很多家長們為學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對於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專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