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四階段,爸媽該給不同的關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教養的過程中,常會碰到所謂的「撞牆期」,不是孩子變壞、叛逆,而是他們越來越聰明,如果你的教養方法總是同一招,那絕對會越教越無效。
0-3歲模仿學習期:
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4歲前缺乏良好的教養,4歲後智商,每年會降2.5分,而且這個影響在日後會非常難彌補。
正確的關心:
父母正確的傳達情緒,不讓孩子模仿自己的壞習慣,不以暴制暴處罰孩子,經常對孩子的聲音及語言回饋,經常說故事給孩子聽。
4-6歲社會學習期:
這時期的孩子,會出現強烈的社會探索行為,開始用大人的方式去觀察和構建思考,愛問為什麼,也發展出複雜的情感,爸媽的教養,對孩子人格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
正確的關心:
用引導說理的溝通,取代大部分命令的;讓孩子有適當表達的機會;教孩子判斷父母關心的語氣;用故事互動,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
7-12歲心智成熟獨立期:
這時期的孩子,希望被尊重、信任,也希望在團體內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
所以不喜歡大人先用懷疑的方式互動,例如:「功課做不完,你是不是都在講話不專心?」這樣NG語言,應該換成:「來!媽媽陪你一起看看接下來怎麼變快一點~」
正確的關心:
教孩子學習方法,也尊重孩子自己的做法;讓孩子知道你關心的是態度,而不是成績;帶著孩子分析自己的錯誤;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解答,訓練孩子多想多思考;鼓勵孩子交友,欣賞別人的強項。
13-18歲獨立自主青春期:
到中學後的青春期,孩子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包括反社會、反權威、情緒混亂的表現。
正確的關心:
別一直碎念,那不叫關心;阻止孩子冒險,還不如陪著他冒險;不要侵犯孩子的隱私;不要扮演萬能父母,什麼都要管。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點讚、收藏、轉發、留言哦,想學習更多親子教育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家長互助圈
每天跟家長互助圈一起
學習有趣易懂的育兒心理學
父母管教孩子時千萬不要說」反話」,孩子會變得沒有安全感!
有一次老大放學回家,叫他洗澡,對我發了一頓脾氣:「我現在不想洗,不想跟你說話」,我說:「我也不想跟你說,只叫你洗澡」。後面就來一句,「我最不喜歡爸爸了!」,我接著也說:「那以後我就多看幾個孩子,...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
孩子不願和家長溝通的十大「內心戲」爸媽看了都在深呼吸
青春期代溝的問題出在哪裡?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其實,所謂「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面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有必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