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小,你別計較行嗎?"「不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WUDAO AESTHETICSWUDAO AESTHETICS

每當熊孩子一闖禍,

我們總能從他們的父母口裡聽到:

「小孩還小,不懂事!」

為什麼我們聽到這句話,

總覺得哪裡不對?

因為,教養和年齡,

真沒關係。

最近,學姐看到一則新聞:

「4歲的女童在飯店因為吵鬧,

被大女學生飛踹」。

這是一個「熊孩子」引發的鬧劇,

事情是這樣子的:

4歲的女童在飯店裡大聲尖叫,

惹怒了隔壁桌的女大學生並起身「踹」了女童,

女童的媽媽說,女大學生和男朋友吵架,

心情不好,拿她女兒當出氣桶,

沒想到,飯店的監控錄像被放上網,

原來,女大學生只是踹了女童的椅子,

而女童媽媽卻撕打女大學生和服務生,

第二天,女大學生站出來認錯:

「我沒有傷到她,也沒有和男朋友吵架,

是因為家人身體不好,發生過因小孩尖叫而送院的情況」。

不管真相是什麼,

教養在這場鬧劇里,哪一方都沒有。

關於「熊孩子」,

知乎將它定義為:一種恐怖且殘暴的生物。

學姐在朋友圈問了一下,

就搜集到了這些熊孩子事跡:

在部門聚餐的時候,

熊孩子把紙巾丟進了火鍋里,

大家很尷尬,又只好笑笑說:

"沒事,撈出來,煮開就好,

大不了換個湯底。

"

家長和一倆個同事應和著:

"別計較,她還小。

"

過年的時候,

熊孩子趁大人不留意,

把親戚的化妝品全掏了出來,

口紅塗在牆上,

沒來得及發火,

孩子媽就說:

"反正你口紅很多,還有得用吧?

別計較,他還小。

"

在電影院裡,

熊孩子被電影的爆炸聲嚇得大哭,

小腳還不停踢前面的座位,

朋友跟家長說小聲點,

家長提高聲音反駁,

還沒來得及再懟回去,

已經被其他人的噓聲制止。

那片噓聲也在說:

"別計較,他還小。

"

說來說去,開脫的理由無非是,

"孩子還小,難免調皮一些

長大了就不會了"

可是年紀和教養有必然聯繫嗎?

人長大了,就一定有教養嗎?

去年,演員包貝爾結婚,

柳岩受邀請擔任伴娘,

在婚禮現場,

伴郎們集體抱起柳岩,

並做出要拋她下泳池的動作,

讓她花容失色、尖叫連連,

本來應該是很喜慶的事情,

卻被一堆沒教養的大人搞砸了。

而此次事件里的兩位大人,

也是典型的「熊大人」!

女大學生管不住自己的脾氣,

對一個4歲女童動「腳」!

女童的母親不僅暴打女大學生,

還連扇了勸架的服務生兩巴掌。

事後,還在網絡上帶節奏,

要求人肉女大學生。

年齡、歲月,的確能讓人懂得更多,

但教養,卻不是靠多活幾年就會有的。

有一次我去電影院,

有個大人把喝完的飲料瓶像投籃一樣,

扔向幾米外的垃圾桶,

沒看有沒有投中,直接轉身走。

這時,一個男孩跑到垃圾桶邊,

把瓶子撿起來,

站在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面前,

回頭問在休息區坐著的媽媽:

「我該扔進哪一邊?」,

他媽媽告訴他這是可回收的垃圾,

他扔進去後開心地說:

「媽媽,我們可以進去看電影了嗎?」

他媽媽指著取票的隊伍說:

「媽媽去排隊買票」

小男孩點點頭然後乖乖跟在後面。

誰說年紀小,不懂事?

明明這孩子比那個「灌籃高手」懂事!

這個經歷,讓我懂得,

真正和教養有關係的,

是家庭教育還有社會的規則。

在社會學中,

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社會化」,

就是說人們在生活環境中,

學習社會的標準、價值觀和期望的過程。

孩子最初的」社會化「環境,

就是在家庭內。

就像一個軟體初始化一樣,

孩子從父母那邊輸入了各種行為規則和社會規範,

而且很久都難以抹去。

所以我們才常說,

父母怎麼樣,孩子就怎麼樣。

而當他們闖禍後,

他們也會感知到周邊環境對他們行為的反應,

如果他們把紙巾丟進火鍋,大家說沒事;

如果他們把口紅塗到地上,大家說沒事,

那他們輸入的社會規則就是:這樣做沒什麼問題。

對孩子一味的偏袒和寵溺,

只能將小孩子推向更可怕的深淵。

他們眼裡的小事,

正一件件影響著小孩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

有一次,學姐去歐洲旅行,

同車的有一對夫婦帶著三四歲的小男孩。

當時我就想,這一路好幾個小時,

這孩子能坐得住嗎?

果不其然,一個小時不到,

小孩開始哭鬧,

結果車廂內開始瀰漫不滿的氣氛,

孩子的父母也很自然地說sorry,

然後給孩子塞上了安撫奶嘴,

小朋友很快就安靜下來了。

後半程,坐在旁邊的旅客,

還貢獻出自己的雜誌,

跟小孩一起玩了一會兒。

然而在國內類似的情況,

乘客恐怕多數默默忍受,

好像指責一句就不近人情,

父母也不太覺得羞愧,

就像朋友在電影院裡的經歷那樣。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

"我可以理解,但我不接受",

「我生氣,我表達,但我想辦法解決」

這樣的理性,是最可貴的社會教養。

曾經和一個新晉爸爸聊天,

他說,自己以前非常煩熊孩子,

但是有了孩子後,突然理解到,

孩子的破壞力,

是因為他們有無限的精力和探索力,

孩子容易哭鬧,

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就是沒有成年人集中,

表達方式,也還沒來得及學習到位,

這是他們的生理特性。

所以,每次帶孩子出門,

他會像那對外國夫婦,

帶上可以安撫孩子情緒、分散注意力的物品,

他還會精心選擇適合孩子心性的活動和場所,

好玩、安全是最重要的。

「帶幼兒去看恐怖片的、動作片的,

帶不到6歲的小孩去看大人都看不懂的藝術展的,

都屬於想不開的父母。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撒潑,

他會把孩子帶到外面,

先安撫情緒,再耐心說理。

比起一味的嫌棄孩子或者縱容孩子,

發自內心地理解孩子的特性,

然後去疏導他們,

這是作為父母和社會人,

最體貼的教養。

在德國,

社會會配備專屬於孩子的設施,

在餐廳,診所包括銀行,

常看到讓孩子們安靜看書、畫畫的角落或房間,

展覽,會為兒童做導覽專場。

在這些場所里,

每個孩子都玩得不亦樂乎,

如果孩子太吵鬧,

父母也不阻止的話,

周圍的人就會提出來,

給父母「補課」。

社會上的組織也會邀請孩子參加各種活動,

鼓勵並幫助孩子把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堅持下去。

國內的大多數公共設施,

都是以成人的尺度和習慣設計的。

小孩子們的需求,常常被忽略。

如果給孩子留有足夠的空間和自由,

當孩子們有了發泄精力的地方,

或許也不會有那麼多熊孩子。

公共設施設計平等對待孩子和成人,

這也是一種社會教養。

關於熊孩子,

大家還經常聽到的一種論調是,

」當媽了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聽上去好無奈,

就好像完全沒有解決辦法一樣,

這其實是作為大人的一種」熊「。

有一個常見的教養模型,

在這個模型里,父母教養方式歸納為兩個維度:

其一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情感態度;

其二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程度。

最理想的狀態是,

在情感的維度里,家長以積極肯定、耐心的態度對待孩子,

同時,在控制程度里,家長為孩子制定較高的標準,

並要求他們努力達到要求。

這樣的孩子常常會覺得心情愉悅,有被關愛的幸福,

同時又會有很好的道德感;

前面提到的,在電影院好好丟垃圾、排隊的孩子,

就是這一類。

而最糟糕的狀態莫過於,

在情感維度里,家長以消極、排斥的態度對待孩子,

同時,控制程度里,又是低標準、縱容的。

這麼」熊"的父母,

最後的結果就是熊孩子、熊大人無疑。

「等你當媽了,你就知道了」,

就好像當了媽媽之後,

社會道德準則就會變一樣。

這個黑鍋,「媽媽」這二字可不背。

大家當了媽,結果也只會是「更理解,但還是不接受」。

人人都幼小過,

人人都有情緒控制不住的時候,

人人都有因為好奇心,

不小心闖禍的時候。

如果我們遇到熊孩子,

動手動腳,出言不遜,

那你的教養,也被擠到牆角了。

很多父母總是拿」孩子年紀小「當藉口,

掩蓋無理取鬧、沒有教養的事實。

因為年紀小,所以可以破壞,

因為年紀小,所以可以放肆,

但你不知道,你在告訴孩子,

教養是個好東西,但你可以沒有。

孩子,美好得像天使,

但有教養的孩子和大人,

其實都可以是天使。

你有被熊孩子坑過的經歷嗎?

END

| 文 字 由 物 道 美 學 原 創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親愛的小孩你不要哭

昨天下班回家,夫人說對門的小男孩又在哭。仔細一聽,果然,嗚嗚咽咽的,好不委屈。也許是因為年紀大了,對年幼的孩子倍加愛憐,見不得他們被大人「欺負」,加上當年自己也曾接近「兇殘」地對待女兒,心底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