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六歲以前說「不」,真的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朋友圈被一位犯罪心理學專業的育兒專家所謂的家庭教育視頻刷屏了。
本著好學的精神,我細細地看了網上流傳最廣的十幾分鐘的視頻,看完以後簡直是大驚失色:
十年前就已經被批判的育兒觀點竟然又捲土重來了,還再次受到了熱捧!
是這個專家找到了新的研究證據,講得特別有道理?完全不是!
這個專家提出如何讓孩子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忍耐,防止自私……能達到這些目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在孩子六歲前學會對孩子說『不』」。
具體怎麼說「不」呢?
孩子在外面哭鬧,那就要把他帶回家,回家教育。
如果能帶回家,父母就不會這麼苦惱了,往往在無法帶回家的情況下,父母才會束手無策。
這位專家強調對孩子不理睬。
而這也是很有爭議的。
其實把情緒和問題分開處理,既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又能解決問題,是被反覆證明的好方法。
(請參見「讓我們來說說說情緒與問題的關係」)
而如何讓孩子學會克制呢?這位專家提出用「誘惑」和延遲滿足,但是交換方法是有嚴重後遺症的,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的交換要求是你不能承受的。
而延遲滿足也需要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
(請參見孩子需要訓練「延遲滿足能力」嗎?)
這位專家在論證自己觀點的時候,邏輯也是漏洞百出。
比如說她認為自殺的孩子要麼是拿愛作威脅,要麼是沒有經受過挫折,如果讓他多出去拉練、拉練,多經受一些挫折,他就不會自殺了。
這個邏輯是完全不成立的。
但是讓我覺得最最嚴重的問題是整個講座中間,她一直把孩子當作是控制的對象,她用的詞是「訓練」或者「控制」,就像孩子是木偶一樣,沒有主體性。
父母是孩子的主導者,父母應該來形塑孩子的所有行為。
孩子正常的行為都被她貼上「自私」的標籤。
也許由於這位專家是犯罪心理學出身,在她眼裡孩子跟罪犯大概也差不多,如果你不去管教,他就一定會出問題!這樣的觀念同樣是早已被現代兒童心理學唾棄的理論。
發展心理學反覆證明,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動力是歸屬感,即解決我是誰?
我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
我有什麼價值?
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處理好,父母忽略了他的需求或者很嚴格地控制他,那麼他很可能會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尋求報復,當這些都達不到的時候,他甚至會自暴自棄。
也就是說,當家長把孩子當作控制對象的時候,特別容易損害孩子的歸屬感,特別容易使孩子的成長出現巨大的問題!這種嚴厲的方法在12歲以前會顯得特別有效,但是到了青春期反倒會問題嚴重。
過去十年,教育專家各種研究都在反思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結果一個犯罪心理學的專家,讓這種觀點的火苗又燃了起來。
我想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這種方法看上去簡單有效,只要對孩子說「不」,就能避免問題了!
我們父母太喜歡簡單有效的方法了!我看到很多家長留言,覺得這個講座聽得太晚了,因為她花了很多的心思去愛孩子,跟他去協商,都沒有效果,那以後就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他直接說「不」就OK了。
但實際上,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只在孩子無力反抗的時候才有效,等到孩子有了力量反抗,這種交換和不都很難起作用。
第二,很可能是因為我們覺得快樂教育行不通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都崇尚「散養式的快樂教育」,結果發現孩子上小學開始就出現很多問題,於是又馬上走到另一個極端,回到了權威教育。
而這種用控制、交換來管理孩子的方法其負面效果會延後爆發。
所以,我想,在今天,非常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到底對孩子什麼是寵愛?什麼是溺愛?
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應該說不,什麼時候不需要說不。
因為當你的親子關係中充滿了不的時候,孩子的歸屬感和成就感會很弱。
一般父母會遇到四種類型的問題。
第一種是產生自然後果的行為。
這個時候,孩子不得不自己承擔這個行為的後果,家長就無須說不。
比如說孩子要喝一杯很燙的水,我們提前告知,但孩子一定要喝,那你就讓他喝唄!他不得不承受被燙的後果。
這時,我們不需要責罵孩子,甚至可以很同情地跟他講:「水真的很燙,是不是燙痛了?」你會發現孩子很聰明,下次你叫他碰,他都不會碰。
所以凡是產生自然後果的行為,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就可以了,不需要打罵,不需要批評,甚至不需要跟他去說教!
但第二種是產生邏輯後果的行為,這個時候一定要說不。
所謂邏輯後果是指孩子行為產生的後果不是他自己承擔,而是由別人承擔。
比如,小孩子霸占一個鞦韆死活不肯下來,旁邊已經排了很多人了。
他霸占鞦韆的這個行為,他自己是沒有任何損害的,甚至還有好處,可是這個後果的承擔者卻是別人。
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嚴肅地指出,把他從鞦韆上抱出來。
如果他哭鬧,我們就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跟他講:「你不能玩的確很苦,來,到媽媽懷裡哭一會兒。
但是,你看後面有人在排隊。
說好了十分鐘,我們必須下來。
」當你很堅定地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幾次一來就知道邊界在哪裡,他就不會成為一個熊孩子。
又比如,小孩子故意把水倒在電腦上,使得電腦損壞。
這跟他不小心把一杯水打翻在桌上,把電腦給搞壞,雖然後果一樣,但他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前一種,我們一定要去溝通,因為顯然他是故意的。
他覺得好玩的事情導致了損失,我們要去制止它。
但是後面那個顯然就不是他故意的,下次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讓水杯放在電腦旁邊,我們儘可能改換一下環境。
這是第二類邏輯後果,是我們家長必須要注意去處理的!
第三類是挑戰底線的行為,你無須說不,直接做既可。
比如說一定要上學,這是你的底線問題。
這種底線問題根本不需要跟孩子討論,就告訴他「必須這麼做!」但是,我們可以商量怎麼去上學?你希望媽媽在上學路上陪你說說話,甚至第一個來接你……都是OK的。
這些是可以討論的,但上不上學不能討論,也無需去講道理,直接執行就可以了。
但請記得底線的問題不能多,最多五個。
當底線太多的時候,你就會有太多的說教,孩子一定會產生叛逆的情緒!
你會發現上面40%是自然後果的問題,邏輯後果跟底線的問題一般只占20%。
第四類剩下40%都是協商性的問題。
比如說,出門要不要買玩具?買幾個?冬天能不能吃冰淇淋?這些都是可以協商的。
凡事協商性的問題,不需要去說教,也不需要去管理,而是要提前跟孩子去協商。
我們出門只能買一個玩具的原因是什麼?當你不能做到的時候,媽媽能怎麼來處理?……這些都需要家長提前跟孩子去協商,而不是事情發生了,你就嚴格地說一定要怎麼做。
區分這四種類型的問題,才能知道什麼時候說不,什麼時候給孩子更寬容的成長空間。
在親子互動中背後真正的邏輯是權責利要明確。
孩子承擔什麼樣的權力?承擔什麼樣的責任?他有什麼樣的利益?家長要梳理一下。
其次,我們要建立人跟人之間的邊界。
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為什麼能做?為什麼不能做?這個邊界要很清楚。
最重要是記得孩子是鮮活的生命,他不是我們家長可以任意地去管理的。
我們在做所有教育之前一定要先去了解孩子,觀察孩子的特點,而不是簡單地用「六歲以前說『不』」這種方法,讓孩子成長。
坦率來講,這個實在沒有任何科學性。
總是對孩子說不,很可能恰恰就是孩子最後成為罪犯的最重要原因。
我們的孩子不是成為罪犯的對象。
我們希望他們是天使,就首先創造一個天堂,用欣賞和同理心去面對孩子。
智慧媽媽懲罰寶寶的六大原則,非常實用,果斷收藏!
現如今,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在「愛與自由」這面大旗之下,懲罰這個本來很中性的詞似乎已經逐漸演變成一個不能隨便說、更不敢輕易用的「惡魔」。在很多人眼裡,懲罰幾乎就等同於打罵和折磨。因為極力反對懲罰...
心疼孩子有底線,孩子有這幾種行為寧可動手也千萬別縱容
雖說現在的教育方式都不主張動手打孩子,但是沒做家長的永遠不會不懂家長心中的苦與無奈,有些事明明已經教育好多次了,可孩子還是不改。有些事孩子從小真的是一次都不能做,做一次家長就可以打一次,不然以後...
精讀爆款書籍-《正面管教》,教你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管教孩子
親愛的家長們,知道你們工作忙,沒時間學習。沒關係,小編不僅每周為你精挑細選一本家庭教育的爆款書籍,而且還幫你總結出全書最乾的乾貨,我花5天讀一本書,你只需要10分鐘就能讀透全書,成就優秀父母不再...
教育熊孩子,溝通比武力解決更有效!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如今,問題兒童的教育跟普通兒童的教育也不盡相同。但教育總有相通之處,防患未然要勝過出現問題後再修補,文中尊重孩子的意志、注意跟孩子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