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千萬別挑這3個時間,氣炸了也忍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犯錯,家長都會想批評孩子,幫助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
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要立刻批評孩子嗎?看看這篇文章,也許你能收穫到一些不一樣的方法。
1、可怕的飯桌
我認識一位寶媽,特別喜歡在餐桌上數落女兒,給孩子布置任務。
「吃飯不能把筷子插在飯上!」
「今天為什麼把衣服弄得這麼髒!」
「吃得那麼大聲,你是豬嗎」
「待會把你的衣服疊下」
女兒默默不做聲,終於有一天,不知道在哪學來了一句:
「媽,不能在吃飯的時候玩手機!」
寶媽沒法反駁,只好把手機收起來。
以後孩子見一次說一次:
「媽,你又玩手機了!」
但手機怎是說戒就戒,沒幾回,她藉機把女兒打了一頓,
「我是你媽,還是你是我媽!」女兒從此再也不服媽媽了。
按理說,一家人難得在一塊吃飯,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一家人圍在一塊吃飯,本是交流感情的絕佳機會。
因為一些細節破壞了親子關係,真是太可惜了。
2、父母情緒上來時
爸爸媽媽在孩子惹事的時候,情緒經常會變得焦慮暴燥,本來工作和家庭里里外外就有一堆的事了,小傢伙還不讓人省心;這時很多父母甚至會把孩子的陳年舊帳給挖出來。
當面對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內心害怕,精神也高度緊張。
「狂風暴雨」之後,家長最後來一句:「知道錯了麼?以後還敢嗎?」
孩子不自覺地點點頭:「知道了!」
其實孩子哪裡知道自己錯在哪、要怎麼改,因為父母歇斯底里的時候,他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想著如何逃,他只是鬆了口氣:「好了,我媽終於罵完了!」
心理學有一個現象叫「超限效應」: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內心會滋生不耐煩和逆反的情緒。
當我們第一次對孩子發脾氣,孩子會很害怕,老實,聽話。
只是次數多了,他的大腦早習慣了你的「刺激」,根本不在乎你在吼什麼。
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在批評之前,父母一定要讓自己平靜下來。
只有在冷靜之後,才能客觀公正地批評孩子,孩子才能明白你想表達的道理。
3、人前不教子
「父母越不宣揚孩子的過錯,孩子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如果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 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
一位家長帶著兒子去親戚家,小孩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特別好看,就搶了過來。
家長面子上過不去,「你過來!」然後一巴掌打過去,「之前怎麼跟你說的,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
小孩子一句話都不說,一個人站在那哭。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特別多,中國有個詞叫「人前教子」,意思是父母教育孩子沒有人前人後的概念,從不會避諱場合。
一旦孩子犯了錯,不管是大街上,餐廳里,還是親戚朋友面前,拉過孩子就是一頓批,有的父母甚至覺得這種方式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
國人常說「人前教子」,我並不同意,孩子的自尊心,比我們大人還要脆弱。
一個大人被領導當眾批評幾句尚且鬱悶好幾天,更何況是孩子呢。
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孩子犯了錯誤,該如何批評?其實很簡單。
1、你要告訴他哪裡錯了。
批評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而不是簡單地發泄大人不滿的情緒。
2、不要進行人身攻擊。
很多父母批評孩子,就常把矛頭對準「孩子本身」,而非「行為」。
比如父母不滿孩子學習,說:「你這個豬腦子」,而不是說:「你學習花的功夫不夠。
」批評的目的不是打擊孩子。
所以批評孩子時,只針對孩子的行為,就事論事,不貼標籤。
3、告訴孩子如何改正這個錯誤。
這是批評的最後一步,如果孩子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那麼告訴他,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你希望孩子怎麼做,這樣孩子以後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為什麼孩子越管越不聽話?那是因為你不懂得用這3招!
昨天晚上,只是朋友圈小抱怨了一下臭小子不聽話,沒想到後邊寶媽跟帖炸開了鍋。大多都是在吐槽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的問題:@秀秀:哎,孩子越大越不懂事了,原來還小的時候要他怎麼做就怎麼做。現在呢,要他...
兩家長爭論不休,怒扯孩子要求說對不起!教會孩子道歉真的那麼重要嗎?
遊樂園事件小區旁邊有個兒童遊樂場,一到周末放假的時候,裡面都有許多家長陪著自己的小孩玩耍。上個周末,一個小女孩在玩耍過程中,從旁邊一個年紀比她小的男孩身上踩了過去,這可引起了男孩媽媽的憤怒,於是...
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教子寶典:孩子的自信就來自這「七不」!
古人重視教育,「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教不成材」,這些古訓流傳幾千年,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要想孩子成才,嚴格管教是必備條件。但是,古人在崇尚嚴格教育的同時,也格外注重孩子...
真正出色的父母,孩子這3件事會處理得很好,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孩子將來變好變壞,取決於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認知.要知道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時期,這關鍵的十年.真正優秀的父母,會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做好這三件事
父母的愛該附加「條件」嗎?
孩子們在生活中會對父母提這樣那樣的要求,他們可能會要求父母買一些玩具,零食,或者是要求父母買新衣服,帶他們去遊樂場,讓他們出去和朋友玩耍,這些種種的行為都在於父母們是否答應,而爸爸媽媽們有時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