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成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自網絡,侵刪

小時候有多少人被父母打過?估計現在為人父母的這一代人有不少吧。

偶爾翻看相關新聞的評論,還能看到「我們小時候被揍成那樣,還不是長大了」這樣的言論。

那不知是否有人真的認真思考過「為什麼打人」這樣的問題,打人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打過之後又發生了什麼呢?

打人的邏輯

一般孩子會在什麼時候挨打?我們有個非常籠統卻用得頻率異常高的詞——「不聽話」。

不聽話的時候就可能會挨打。

為什麼說「不聽話」這詞很坑呢?首先,什麼叫「不聽話」,標準全在父母那裡;其次,標準永遠在變,今天這樣不叫「不聽話」,明天同樣的事情就是「不聽話」了;再次,聽了媽媽的話可能就不能聽爸爸的話。

這個詞給人的畫面便是,小小的孩子在高大的父母中間,左右張望,驚慌失措又無能為力。

為什麼孩子不聽話會被打呢?首先,不聽話讓父母覺得權威被挑戰,「這兔崽子,我的話也敢不聽了是嗎?」其次,不聽話讓父母產生無力感,「這孩子,到底怎樣才能聽話,過來,揍一頓就好了。

」再次,父母覺得孩子不打不成才,「這孩子,現在不聽話,幹壞事,長大了可怎麼辦?」總之,父母覺得孩子被打了才能更聽話,更有出息,父母打孩子是為了孩子好。

打人的後果

父母揍孩子揍得心安理得,理直氣壯,那孩子呢?孩子是什麼感受呢?

很多父母在打孩子時,都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他是無法為自己的事負責的。

這種類似白板理論的兒童觀存在於多數父母中間。

並且他們認為孩子的感受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行為。

可是,孩子的感受真的不重要嗎?我們回想自己小時候被打的經歷,你真的覺得父母打得好嗎?以前我常跟朋友說,很多事情才多年後我可能不再記得具體事情的經過,但那種感覺會留在我心裡一輩子。

孩子被打的時候,常有什麼感受?我們自己細細體會一下就都能知道。

委屈、難過、憤恨、生氣、鬱悶,也許五味雜陳,卻很少覺得父母打得好。

那瞬間,孩子的想法會是什麼呢?孩子還會覺得自己是深深的被愛著嗎?還會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嗎?還會相信自己能做好嗎?

不打人要怎麼辦

正面管教提倡不懲罰不嬌縱的管教孩子,剛開始接觸時,我也會疑惑,不懲罰不嬌縱是如何做的。

後來我知道了,總結起來不過是理解、尊重和接納。


我們都曾是孩子,只是長大後,很多人都忘了。

每當事情發生,我們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像一下,孩子是什麼感受。

也許我們就能理解孩子了,理解了就能尊重了。

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最想要的就是增長他們的能力,可我們很多時候卻是背道而馳。

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就是讓孩子勇於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因此,我不認為懲罰在教育中是被需要的。

將懲罰看做是所謂的挫折教育更是可笑的。

當我們都沒有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應有的權利時,談何教育?

EN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懲罰是插在你孩子胸口的隱形劍

你對孩子的基本要求是什麼?他必須要聽話。如果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如果不聽話就懲罰他,他必須為自己的錯誤受到懲罰。為什麼覺得懲罰孩子才能讓他聽話?因為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被父母管教的。而且真實有效。

不要再打孩子了,棍棒之下無孝子

記得有一次,老公堂哥家的孩子來家裡玩。住了一晚之後,她媽媽要帶她回去,但是孩子不想走。這樣就引發了母女衝突,在商量無果後,她媽媽就採取了暴力手段,拖拽孩子並開始打罵,來達到讓孩子走的目的。那種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