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簡單的過家家,國外為何那麼重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得第一次參觀這所幼兒園的時候,我看到教室里有整套的玩具廚房,三四個孩子在」做飯「,還有個專門的娃娃區,娃娃的衣櫃、鞋櫃、餐桌一應俱全,兩個小女孩在拿著迷你奶瓶和溫度計,給娃娃測體溫、梳頭、餵奶瓶,照顧得有模有樣。

陪我參觀的園長可能發現我的驚訝,及時在旁邊解釋說,他們給孩子提供了很多過家家的道具,因為過家家是幼兒園孩子認知發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經歷。

那天參觀完幼兒園,我特地找園長聊了一會,她耐心給我解答了很多疑問,還聊了聊為什麼」過家家「在美國幼兒園課程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認識世界,培養精細運動和想像力

過家家的意識,可能會於18-24個月之間出現,這是寶寶認知發育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這個時候寶寶會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比如打電話、打掃衛生、洗碗等。

我記得蘇寶18個月的時候,有一次邊吃藍莓邊餵給她的毛絨兔子吃,嘴裡還模仿著吧唧吧唧的聲音。

這種模仿現實場景的自發玩耍行為,其實就是過家家,英語裡叫做」假裝玩耍「(Pretend Play)。

假裝玩耍的行為是寶寶對世界運作方式的觀察、理解和練習——比如藍莓是放在嘴裡吃的,而且會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過家家需要用到大量的精細運動能力,能很好的訓練手眼協調配合。

此外,我發現過家家在鍛鍊精細運動和語言認知的同時,也給了蘇寶很大的想像空間,她覺得玩具兔子是會說話的,一邊餵兔子,一邊角色扮演的說,好吃,好吃。

大人這樣引導:

寶寶一歲後,給她提供一些過家家的道具,比如切水果、切蔬菜的玩具。

我通常會在自己做飯的時候,鼓勵蘇寶用自己的道具,和我一起來「切菜做飯」。

如果寶寶表現出過家家意識的萌芽,記得多問問題,比如看到孩子餵小熊吃飯,大人可以問寶寶,你的小熊喜歡吃什麼?

領導力,愛心和同理心的啟蒙

還不會走路之前,寶寶的角色是個依靠大人的弱者。

我在蘇寶1歲半左右給她買了個布偶娃娃(不是芭比娃娃,芭比那種身材比例不真實、成人化的玩偶,不一定適合小寶寶)。

她很喜歡」安排「娃娃做這做那,比如一起跳舞,一起排排坐,一起喝茶。

有一次蘇寶的娃娃掉到地上了,她把娃娃撿起來抱在懷裡柔聲說:Don』t worry, I got you. 這是我第一次觀察到蘇寶學會」照顧人「。

我蹲下來問她,娃娃摔跤了嗎?她摸著娃娃的腦袋說:摔疼了。

蘇寶安慰娃娃的過程,和爸爸媽媽平時安慰她是一樣的。

蘇寶開始意識到,「其他人」和自己一樣,摔跤了也會疼的。

這種行為其實是同理心的萌芽,是對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一種肯定。

在這個過程中,蘇寶逐漸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弱小的嬰兒,自己也可以照顧人,理解人,也可以做統籌和安排,這些體驗都是建立自信的過程。

大人這樣引導:

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過家家是女孩的專屬遊戲,其實男孩參與過家家,也能很好的鍛鍊愛心和領導力,這些能力是無論男孩女孩都應該具備的。

一歲半以後,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個照顧的對象,可以是布娃娃,或者某個孩子很喜歡的玩具。

我會在蘇寶吃零食、做遊戲的時候,有意識的問她,要不要邀請娃娃一起吃、一起玩呢?逐漸的蘇寶就會和她」照顧對象「建立一種情感上的聯繫。

最近我們讀繪本的時候,蘇寶都會把她喜歡的毛絨玩具拿出來放在身邊,一起聽故事。

認識社會秩序,學習與人相處

美國孩子很流行一種叫做tea party的遊戲,2-4個孩子圍坐在一起用道具來喝茶、吃點心。

蘇寶最近也迷上了這個遊戲,每次去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和小夥伴一起tea party. 但是問題來了,參加遊戲的都是兩三歲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想要拿茶壺來倒水,難免會出現爭執。

蘇寶的班裡有個叫Chloe的兩歲小女孩,每次玩這個遊戲都會把所有道具都攬到自己手裡,非常抗拒分享。

遇到這種情況,美國幼兒園老師通常會給孩子們一些時間,自行解決。

但解決不了的時候,老師就會介入。

蘇寶的課上有兩個老師,她們會給孩子們示範如何分享一套茶具,如何輪流玩。

一學期下來,Chloe的進步很大,不僅不搶玩具了,還學會了主動分發茶具給其他小朋友。

大人這樣引導:

寶寶2-3歲,可能會表現出和其他孩子一起過家家的興趣。

這是孩子學習人際互動很好的機會。

大人一方面提供豐富的道具(比如三個孩子玩,最好有三件茶具),另一方面要在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留心觀察,在孩子們之間出現摩擦無法解決的時候,及時介入並且利用這種摩擦,教孩子認識到分享、互動、合作是良好人際關係的起點。

學習解決問題,構建高級思考力

記得第一次參觀蘇寶幼兒園的時候,大班的教室里有一個賣檸檬汁的玩具小攤,長得類似這樣:

當時有兩個四五歲的孩子在扮演「攤主」的角色,男孩負責做檸檬汁,女孩負責」收錢「。

」攤主「一邊布置小攤,一邊和夥伴商量該什麼時候開賣,哪些水果該放在哪個籃子裡面。

過了一會有幾個孩子圍過來排隊」買「檸檬汁了,攤主一本正經的給他們介紹自己的檸檬汁品類,還來了個」買一送一「的優惠。

雖然是很短暫的觀察,我發現兩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很好的學習了如何做計劃,如何統籌安排,如何理解和接納與自己不同的意見。

這些都是過家家遊戲能賦予孩子的寶貴能力。

大人這樣引導:

3歲以後的孩子,過家家時大人可以協助他設置情境,提出一些更為高級的問題。

比如玩具屋裡的家具該如何布置?三個玩具和寶寶一起過家家,但是只有兩份食物,該怎麼分配?

過家家這種看似小兒科的遊戲,以前從來沒引起過我的注意,真正體驗了美國的幼兒園,才發現裡面的學問比我想像中多。

其實成年人社會裡的很多行為,比如吃飯聚會、商業合作,何嘗不是過家家的一種進階模式呢?寶寶在過家家的過程中,學會了同理,規則,合作,思考,這些都是將來人格和思維構建所需的基石。

(全文完)

覺得文章有幫助?把它分享出去,幫助更多人,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你有什麼想法和看法,也歡迎第一時間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入園父母焦慮? 五大成人心態禁忌你別踩

【媽媽網特稿】小寶寶入園,寶寶的心態調節黃金時間是入園前一個月。其實在上幼兒園這件事上,無助的不僅僅是孩子,對於即將把孩子送去幼兒園的媽媽來說,「如何為孩子做足準備」、「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0-6歲親子遊戲,會玩的孩子更聰明!

前段時間,我和我的母親大人因為寶寶「玩」這事吵了幾句嘴。她老人家的意思是,「小孩子嘛,吃好穿暖,冷不著餓不著就行了。他想玩啥玩具,給他拿到面前,自己玩就行了,大人沒必要陪著。」而我堅持認為,「寶...

孩子一個人玩過家家很可憐?你錯了!

最近,有一位媽媽跟小樹老師分享了她的孩子在家獨自玩「過家家」遊戲的情形:孩子抱著娃娃坐在桌子邊,對著旁邊的椅子說:「爸爸,今天我們吃什麼?」她看著空空的桌面,又說:「我們今天沒飯吃,那就叫外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