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來支招:兩個「為什麼」幫你做個不發脾氣的好媽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場景1:站在超市的玩具區,2歲的Mark就是不走,要買新玩具,不買就哇哇大哭,引得所有人都在看這對母子

場景2:周一早上,上班就要遲到了,3歲多的John還在床上慢慢悠悠的穿著他的衣服,媽媽一遍一遍的催促都無濟於事,孩子像是根本就沒有聽見。

場景3:媽媽加班結束到家已經10點多了,看到4歲多的Anna還在家裡又蹦又跳,好像完全忘記了明天早上要上幼兒園會遲到,即使媽媽已經上床準備睡了,她還站在你身邊問長問短。

此時身心疲憊的媽媽已沒有力氣對她大聲說:「趕-快-去-睡-覺!」

…………

以上場景熟悉嗎?面對類似的場景,您是怎麼處理的呢?也許您會抱起超市里2歲的Mark就離開了,因為太丟人了,所有人都在看著我們。

也許您會對著3歲的John大吼「趕快穿上衣服,咱倆都要遲到了」,然後麻利的幫寶寶床上衣服,趕緊出門。

或者會像第三位媽媽一樣對Anna說「趕快去睡覺,我今天實在太累了。

你明天要上學,我明天還要上班」。

孩子好像總能輕鬆地觸動我們生氣的那根神經,但是很多家長發完脾氣後又會後悔,「好像對於小小的他,我不應該發那麼大的脾氣」。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個控制發脾氣的簡單方法, 在發脾氣前,先問自己兩個「為什麼」:

第一,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

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的生長特徵,準確的判斷孩子

了解孩子在特定年齡的表現和生長發育特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孩子。

比如場景2中,吃飯穿衣,這種對於我們大人來說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對於一個2-3歲的寶寶還是有難度的,他需要不斷的練習,如果我們既要求他自己去做,又要求他又快又好的做完,是不是我們的期望已經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呢?當期望超出能力的時候,勢必會產生不滿意的結果。

準確地判斷孩子的能力能夠做到可以避免設定過高的期望。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學習孩子生長發育的過程及特徵。

教育孩子的過程從來都是一個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

其次,最重要的是尊重我們的孩子,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特別是2歲以後的孩子。

基於尊重的基礎,理解孩子的想法,而理解孩子的真正意圖,才可以避免誤解我們的孩子。

比如場景3中的Anna, 她真的是因為不困所以蹦蹦跳跳的鬧到很晚嗎?還是她想等媽媽回來,陪她聊聊天呢,因為她已經一整天沒有見到媽媽了。

要知道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見到媽媽的一整天要比大人在忙碌工作中的一整天「長」得多。

第二,我們為什麼要發脾氣?

首先,我們要非常清楚「大吼大叫=無效管理+壞榜樣」,所以發脾氣前,請先問一下自己:「不發脾氣能否解決問題?」「發脾氣是否真的有用?」很多時候,當我們發完脾氣或者大吼大叫之後,孩子會變本加厲。

也可能這一次他停止了,不哭了,不鬧了。

但是下一次只會更加嚴重,因為在他看來,你只會發脾氣。

難道我們還要打他一頓嗎?答案肯定是「不!」 。

如何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又不發脾氣呢?以下幾點建議,或許下次您可以試用一下:

  • 利用學習到的知識,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是為什麼這樣做。

    如果確實是之前我們誤解了孩子,那麼這次就聽孩子的。

    家長如果犯了錯誤也要「道歉」。

    不要再抱著「家長是權威,不能給孩子道歉的想法了」,請蹲下來和孩子進行平等的談話,孩子只會因為你的尊重而更加尊重你。

  • 延遲滿足。

    對於超市里2歲的Mark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媽媽可以藉機和他一起研究一下他喜歡的這個玩具,是什麼顏色的啊,可以用來做什麼啊,然後告訴寶寶「等你生日的時候,我把他買來給你做生日禮物,好嗎?」。

    通常孩子會欣然答應,並且很期待自己的生日。

    這個方法在我家孩子身上屢試不爽。

    而且慢慢的我發現,孩子會有樣學樣,他看到我喜歡的東西也會告訴我「媽媽,等你過生日的時候,我買來送給你。

    」當然,不一定是生日,可以是聖誕節,新年,任何對於你們來說重要的日子。

  • 走開,不要和孩子繼續正面衝突下去。

    當你實在控制不了要發脾氣時,可以先離開一下。

    給自己三分鐘的時間,讓自己冷靜一下。

    這是可以讓爸爸或者其他人去照看寶寶。

    大家相互冷處理一下。

    但是這個時間不宜太長。

    對於小一點的孩子,你可以選擇抱著他一起冷靜一下。

    我家小朋友2歲之前,當我實在想發脾氣時,我就會抱著他離開現場,去一個稍微安靜的地方,我們兩個誰都不說話,我告訴他「我們兩個一起冷靜一下」,當他想通了,不哭了我們再交流。

    後來他就學會了,每次鬧的時候就會對我說「媽媽我想冷靜一下」。

    哭完了,想通了,就好了。

  • 利用家庭會議,培養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會議是一個很好的解決和孩子衝突的機會,在家庭會議中,一定是針對事去討論,千萬不要針對孩子,在尊重基礎上,只針對事情來討論,孩子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如果沒有家庭聚會,也可以等事情過去一段時間後,找合適的機會和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明白該如何做。

    在家庭會議中解決和孩子的衝突,遠比大吼大叫和各種懲罰來的效果更好。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我們都想要一個好性格的孩子,希望孩子有快樂的童年,那麼就先從不發脾氣開始吧,給孩子一個「不吼不叫」的童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